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进行生产经营,目的是获取紧缺资源、先进技术、研发能力、销售渠道,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生产成本等等。与国内经营相比,“走出去”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相对更高,且要经受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近年来,广东企业国际化运营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企业的经营层次不断提高,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从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还是从企业自身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广东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那么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走出去”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呢?
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室务会议成员、副厅职巡视员陈文学认为,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存在着两个影响企业“走出去”的不利因素:第一,政府管理政策不完善。如境外企业的设立和外经经营权的申报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做法,政府管理存在多头审批和管理缺位的现象。第二,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政策限制了企业投资资金的自由流动。对于一部分渴望打入国际市场,却又苦于走不出去的企业,政府的政策扶持就如同培育新苗的适宜土壤,渴望“走出去”的企业亟待创新服务举措。
从国际市场环境层面来看,一方面反倾销、技术壁垒、专利收费、知识产权诉讼等贸易摩擦对企业“走出去”的压力日趋增大,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屡屡受阻;另一方面,企业在国外投资、经营和发展,往往会遇到文化观念、经营理念、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冲突,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磨合和适应。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源于文化软环境差异导致的跨国并购失败或受阻的案例,企业“走出去”所遭遇的文化冲突日益突显。
从企业自身的层面来看,存在着以下四个制约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障碍。有些企业认为目前国内经营情况尚可,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有的企业缺乏境外投资方面的知识,因此也谈不上利用境外投资方式去促进企业发展。对于产业的境外转移,只有少数的企业作了积极的尝试,大多数企业留恋本土的创业观念没有改变,还没有认识到企业走出去,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空间中去占有和利用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对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甚至认为,对外投资难免造成本土企业经济增量的转移和流失,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等等,主观上回避境外投资,抵触境外投资。
二是信息障碍。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的渠道,各种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企业在策划对外投资项目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参考,部分企业主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知之不多,对“走出去”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在实施对外投资项目计划时难以做到项目方案和政策的高度对接,直接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和投资权益回报。
三是人才障碍。企业“走出去”,人才是关键。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需要熟悉东道国的环境、语言和国际贸易惯例,要有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但目前企业恰恰缺乏精通对外投资、适合外派的专业人才,尤其缺乏能从事境外企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麦肯锡指出,在中国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10%的人具备跨国公司所需的英语能力和团队工作技能。人才的缺乏使企业难以“走出去”,或者即使“走出去”了,也是困难重重,发展受到阻碍。

四是技术上的障碍。陈文学指出,一直以来,广东企业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主要是贴牌生产,设计、开发和专利技术等环节多数在香港等地,因而境内广东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品牌建设明显滞后。以惠州的手机出口为例,目前惠州的出口手机仍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非常低微,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为制约惠州手机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与广东的商业文化也有一定关系。粤商对品牌的价值重视程度不够,太过务实,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眼光有点短视。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作支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就必然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在国际化运营中流失大量利益。
因此,企业只有客观把握竞争态势,充分认识自身差距,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善于趋利避害,实现科学决策,才能明确“走出去”的方向,有效减少盲目决策可能带来的损失,规避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那么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走出去”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呢?
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室务会议成员、副厅职巡视员陈文学认为,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存在着两个影响企业“走出去”的不利因素:第一,政府管理政策不完善。如境外企业的设立和外经经营权的申报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做法,政府管理存在多头审批和管理缺位的现象。第二,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政策限制了企业投资资金的自由流动。对于一部分渴望打入国际市场,却又苦于走不出去的企业,政府的政策扶持就如同培育新苗的适宜土壤,渴望“走出去”的企业亟待创新服务举措。
从国际市场环境层面来看,一方面反倾销、技术壁垒、专利收费、知识产权诉讼等贸易摩擦对企业“走出去”的压力日趋增大,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屡屡受阻;另一方面,企业在国外投资、经营和发展,往往会遇到文化观念、经营理念、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冲突,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磨合和适应。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源于文化软环境差异导致的跨国并购失败或受阻的案例,企业“走出去”所遭遇的文化冲突日益突显。
从企业自身的层面来看,存在着以下四个制约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障碍。有些企业认为目前国内经营情况尚可,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有的企业缺乏境外投资方面的知识,因此也谈不上利用境外投资方式去促进企业发展。对于产业的境外转移,只有少数的企业作了积极的尝试,大多数企业留恋本土的创业观念没有改变,还没有认识到企业走出去,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空间中去占有和利用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对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甚至认为,对外投资难免造成本土企业经济增量的转移和流失,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等等,主观上回避境外投资,抵触境外投资。
二是信息障碍。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的渠道,各种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企业在策划对外投资项目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参考,部分企业主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知之不多,对“走出去”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在实施对外投资项目计划时难以做到项目方案和政策的高度对接,直接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和投资权益回报。
三是人才障碍。企业“走出去”,人才是关键。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需要熟悉东道国的环境、语言和国际贸易惯例,要有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但目前企业恰恰缺乏精通对外投资、适合外派的专业人才,尤其缺乏能从事境外企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麦肯锡指出,在中国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10%的人具备跨国公司所需的英语能力和团队工作技能。人才的缺乏使企业难以“走出去”,或者即使“走出去”了,也是困难重重,发展受到阻碍。

四是技术上的障碍。陈文学指出,一直以来,广东企业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主要是贴牌生产,设计、开发和专利技术等环节多数在香港等地,因而境内广东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品牌建设明显滞后。以惠州的手机出口为例,目前惠州的出口手机仍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非常低微,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为制约惠州手机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与广东的商业文化也有一定关系。粤商对品牌的价值重视程度不够,太过务实,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眼光有点短视。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作支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就必然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在国际化运营中流失大量利益。
因此,企业只有客观把握竞争态势,充分认识自身差距,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善于趋利避害,实现科学决策,才能明确“走出去”的方向,有效减少盲目决策可能带来的损失,规避企业“走出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