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中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圆满完成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海冰预报保障工作。预报中心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以下简称极地室)常年开展极地海冰、气象、海洋预报和观测技术研究,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同志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秉承“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宗旨,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而努力工作。
建政治强、作风实的组织
极地室党支部注重加强组织建设,一是结合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狠抓政治理论学习,筑牢党员干部思想根基,凝聚了大家为极地科考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的共识:做好极地科考工作,有利于争取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深化人类对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认知,有利于极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二是严格组织生活,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支部委员及组长以上人员碰头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为大家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畅谈学习体会和工作感想提供了机会。三是关心青年的成长进步,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青年论坛”活动,定期聘请国内外海洋和气象专家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尽力为青年人成长搭建平台。2010年以来,极地室申请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同志承担5项。四是构建以人为本、温情的科考“大后方”。支部关心科考队员及科考家属的生活,党支部每逢传统节日都会给南极两站越冬队员发去慰问电报,平时也利用网络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使前方考察队员在极为恶劣的气候环境中能安心、愉快、顺利地开展工作。
“人人都是优秀科研员”
党支部始终把极地预报和科研能力提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人都是优秀预报员,人人都是优秀科研员”为目标,凝聚集体智慧力量,促进业务和科研工作不断发展。近几年,实现了我国极地海冰和大气数值预报从无到有的突破。年轻党员杨清华带领海冰组研发了极地海冰预报系统,自2010年起首次为我国的极地科考提供南、北极海冰数值预报试验产品;青年党员孙启振带领气象组自2011年起,建立了极地大气数值预报系统,使我国极地天气预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极地室建立了我国首个南极气-冰-海立体自动监测平台;独立设计开发了北极航道海洋环境预报集成显示平台;牵头获得了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以来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在北极海冰快速消融的背景下,2013年,极地室还圆满完成了我国商船(中远集团“永盛”轮)首航北极东北航道的海冰预报保障任务,为我国商船利用北极航道积累了宝贵的预报保障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
极地室现有党员9人,每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自1984年起,极地室已连续承担并出色完成历次南北极科考任务,同时还出色完成了极地冰-气-海相互作用以及南极新建考察站选址的极地现场科考调查等任务。2011年底,在选派南极越冬科考队员时,支部倡议:“作为党员,组织的需要就是个人选择”,4名党员同志挺身而出,承担了当年到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执行越冬和度夏的所有科考任务。2014年初,一名越冬队员因身体不适需回国治疗,承担大洋度夏考察任务的党员韩晓鹏同志二话不说,主动接替了他,承担了中山站越冬任务。
2014年1月3日,“雪龙”船完成救援任务后被困南极冰区,极地室接到进入一级应急的指令后,在3-8日应急预报保障期间,党员冲锋在前,带领全体同志连续5昼夜奋战在值班室,及时将海冰信息和预报结果发送给“雪龙”船,为“雪龙”船脱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最终圆满完成“雪龙”船应急预报保障工作,为中国在国际极地领域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做出突出贡献。
建政治强、作风实的组织
极地室党支部注重加强组织建设,一是结合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狠抓政治理论学习,筑牢党员干部思想根基,凝聚了大家为极地科考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的共识:做好极地科考工作,有利于争取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深化人类对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认知,有利于极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二是严格组织生活,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支部委员及组长以上人员碰头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为大家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畅谈学习体会和工作感想提供了机会。三是关心青年的成长进步,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青年论坛”活动,定期聘请国内外海洋和气象专家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尽力为青年人成长搭建平台。2010年以来,极地室申请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同志承担5项。四是构建以人为本、温情的科考“大后方”。支部关心科考队员及科考家属的生活,党支部每逢传统节日都会给南极两站越冬队员发去慰问电报,平时也利用网络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使前方考察队员在极为恶劣的气候环境中能安心、愉快、顺利地开展工作。
“人人都是优秀科研员”
党支部始终把极地预报和科研能力提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人都是优秀预报员,人人都是优秀科研员”为目标,凝聚集体智慧力量,促进业务和科研工作不断发展。近几年,实现了我国极地海冰和大气数值预报从无到有的突破。年轻党员杨清华带领海冰组研发了极地海冰预报系统,自2010年起首次为我国的极地科考提供南、北极海冰数值预报试验产品;青年党员孙启振带领气象组自2011年起,建立了极地大气数值预报系统,使我国极地天气预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极地室建立了我国首个南极气-冰-海立体自动监测平台;独立设计开发了北极航道海洋环境预报集成显示平台;牵头获得了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以来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在北极海冰快速消融的背景下,2013年,极地室还圆满完成了我国商船(中远集团“永盛”轮)首航北极东北航道的海冰预报保障任务,为我国商船利用北极航道积累了宝贵的预报保障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
极地室现有党员9人,每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自1984年起,极地室已连续承担并出色完成历次南北极科考任务,同时还出色完成了极地冰-气-海相互作用以及南极新建考察站选址的极地现场科考调查等任务。2011年底,在选派南极越冬科考队员时,支部倡议:“作为党员,组织的需要就是个人选择”,4名党员同志挺身而出,承担了当年到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执行越冬和度夏的所有科考任务。2014年初,一名越冬队员因身体不适需回国治疗,承担大洋度夏考察任务的党员韩晓鹏同志二话不说,主动接替了他,承担了中山站越冬任务。
2014年1月3日,“雪龙”船完成救援任务后被困南极冰区,极地室接到进入一级应急的指令后,在3-8日应急预报保障期间,党员冲锋在前,带领全体同志连续5昼夜奋战在值班室,及时将海冰信息和预报结果发送给“雪龙”船,为“雪龙”船脱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最终圆满完成“雪龙”船应急预报保障工作,为中国在国际极地领域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