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切实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導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主体作用;社会生活;拓宽阅读空间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以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目标确实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中却不能真正地落实下去。相反,有的老师还歪曲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以表面的热闹来掩盖其空洞的内容;以自身的能力展示来概括了学生的能力;以各种表演、访谈的新形势来掩饰对文本的理解的表面化。语文教学改革搞了多年,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体现落实仍是个难题,素质教育三原则“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最难解决的也是如何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这个难点。这种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要如何才能既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能使学生真正拥有一方主动发展的天地呢?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结构模式,教师既是施教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可以施教。师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教师有备课、采集交流信息的责任,学生也同样有采集交流信息,反馈独立思考后所形成观点的权利。要拓宽师生间、生生间教学信息流通的渠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和保留在现实条件下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是谬误的意见,也要给学生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下。要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更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下水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一方面是教师倾其所有教学生,学生全力以赴学语文,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发现没有;另一方面,生活处处无时不在呼唤语文。语文课中,教师对“教参”字字句句落实,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点不敢舍弃,却甘愿少了与生活联系这一环。这种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东西,怎么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兴趣呢?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学生在语文课中读课文缺乏感情,回答问题思路不开阔,写文章很少有生动的语言。语文教学改革,急需打开课堂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增长速度是过去的几十倍,几百倍,真是“课堂才一天,世上已千年,”如果把学习内容限制在一堂课,一本书中,学生的能力怎么可能提高。
三、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又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所说的多读作品,不仅仅是几篇课文,语文书再厚,课文再多,也是有限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讲得再多,也是无法替代其他课外阅读的。只有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本领拿到读书实践中去运用,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语文素养。只上了几堂书法课就培养出了一批书法家,只教了几句拳术口诀就训练出一批武术家会让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同样只上几堂语文课也不可能使学生语文水平有很大提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才可能逐渐增强阅读能力,才会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喜爱程度亦是与日俱增。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在浓烈兴趣的带动下,学习自主性是当然的事情。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传统的那种“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学科丰富得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冬林.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2]潘沁艳.创新教育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结合[J].基础教育研究,2010.
【关键词】主体作用;社会生活;拓宽阅读空间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以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目标确实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中却不能真正地落实下去。相反,有的老师还歪曲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以表面的热闹来掩盖其空洞的内容;以自身的能力展示来概括了学生的能力;以各种表演、访谈的新形势来掩饰对文本的理解的表面化。语文教学改革搞了多年,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体现落实仍是个难题,素质教育三原则“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最难解决的也是如何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这个难点。这种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要如何才能既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能使学生真正拥有一方主动发展的天地呢?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结构模式,教师既是施教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可以施教。师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教师有备课、采集交流信息的责任,学生也同样有采集交流信息,反馈独立思考后所形成观点的权利。要拓宽师生间、生生间教学信息流通的渠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和保留在现实条件下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是谬误的意见,也要给学生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下。要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更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下水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一方面是教师倾其所有教学生,学生全力以赴学语文,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发现没有;另一方面,生活处处无时不在呼唤语文。语文课中,教师对“教参”字字句句落实,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点不敢舍弃,却甘愿少了与生活联系这一环。这种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东西,怎么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兴趣呢?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学生在语文课中读课文缺乏感情,回答问题思路不开阔,写文章很少有生动的语言。语文教学改革,急需打开课堂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增长速度是过去的几十倍,几百倍,真是“课堂才一天,世上已千年,”如果把学习内容限制在一堂课,一本书中,学生的能力怎么可能提高。
三、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又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所说的多读作品,不仅仅是几篇课文,语文书再厚,课文再多,也是有限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讲得再多,也是无法替代其他课外阅读的。只有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本领拿到读书实践中去运用,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语文素养。只上了几堂书法课就培养出了一批书法家,只教了几句拳术口诀就训练出一批武术家会让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同样只上几堂语文课也不可能使学生语文水平有很大提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才可能逐渐增强阅读能力,才会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喜爱程度亦是与日俱增。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在浓烈兴趣的带动下,学习自主性是当然的事情。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传统的那种“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学科丰富得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冬林.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2]潘沁艳.创新教育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结合[J].基础教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