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娄底职业教育兴起于1992年,至今以历20余年,出现了一批以潇湘
职业学院为代表的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现在,娄底职业教育又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那么,在新时期下,娄底职业院校又该如何发展呢?
关键词: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82-02
一、娄底职业院校发展的背景
娄底职业教育兴起于1992年,至今以历20余年,出现了一批以潇湘职业学院为代表的职业院校,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现在,娄底职业教育又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那么,在新时期下,娄底职业院校又该如何发展呢?就当今时代而言,笔者认为娄底的发展有如下两大特征:
(一)娄底对接、融入长株潭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3市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娄底市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对接、融入长株潭的优势地位,又具有对接、融入长株潭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3+5”城市群建设是国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中部崛起、推进富民强省的重大部署,这既是湖南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娄底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对接、融入长株潭是加快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经济总量小、实力不强、欠发达是娄底市最大的市情,对接、融入长株潭,就能更加有效的参与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要素配置和产业分工,因此,对接融入长株潭,就是对接强势生产力,必将有效提升娄底的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3、娄底是一个资源型重化工城市,经济增长粗放,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型产业和产品比重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因此,对接、融入长株潭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娄底对接、融入长株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在考虑娄底职业院校发展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娄底对接、融入长株潭这一时代特征。
(二)两型社会的建设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体现在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建设“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综上所述,建設两型社会也是娄底社会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在考虑娄底职业院校发展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娄底两型社会建设这一时代特征。
二、娄底职业院校发展的思考
基于对上述各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娄底的发展形势,即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这对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职业院校激烈竞争。娄底的职业院校是在全国层面与其他兄弟院校展开竞争,全国现有高职院校1200余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有100所,各省还有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这就为娄底职业院校的竞争与发展提出了挑战。大浪淘沙,不进则退。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事实表明,职业院校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重要驱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娄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教育的战略重点,娄底对接长株潭首先是人才的对接。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当然这更是构建和谐娄底的基础性工程。
3、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对娄底众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娄底要想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有的这些也是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的历史必然的要求。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坚持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七大就做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娄底众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二)明确娄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与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接。职业教育的规模及专业设置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必须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就娄底而言,职业教育就必须为娄底对接长株潭服务,为娄底两型社会的建设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教学改革,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2、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重点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对此,娄底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3、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当前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否则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就会成为口号,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人才从哪里来,从外面引进固然是一条捷径,但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如此一来,培养人才的任务也就历史性地落到了娄底职业院校的肩上,成为他们的使命。
(三)科学发展娄底职业教育,即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之路娄底职业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之路。
1、对外开放办学
(1)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娄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设置专业要以此为依据,并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再有,对那些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娄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专业,就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来。例如,从潇湘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娄底及长株潭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来看,关系密切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等。对于这些专业就应当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来。
(2)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联系,突显办学特色。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要依靠行业的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突显办学特色。
(3)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职业院校与地方的联系,突出社会服务功能。
职业院校的发展应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区域职业院校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速度。近年来,娄底提出了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娄底的口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华润电力、安徽海螺、三一重工、湖北宜化、国产实业、沃尔玛、法雷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强势入驻娄底,水府庙生态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这些都为娄底众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娄底职业院校就应当紧密联系地方,从娄底市政府和娄底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为娄底培养人才,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对接,为娄底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等各方面服务。
(4)加强与外校的合作与交流。
这是实现资源优化、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娄底职业院校应当与外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尤其要与外省市甚至国外的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借鉴外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总之,只有采取开放式办学,打开自己的窗户,才能使外面的新鲜空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进来,才能使自己的发展更迅速、更健康。
2、深化院校文化等软件建设,创新机制与体制,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这方面要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如实行“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互动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工业园区对接;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形成学校、行业、企业联动的“大职教”格局。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对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系统培养的观點,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之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动手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专业实训室的改造,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3)创新多元评价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对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推行“双证书”制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对于这一方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首先,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其次,鼓励和支持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最后,加大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5)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对外辐射效应,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肩负着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现在国家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难题很多,职业教育又是教育领域当中难题最多的领域。投入问题、体制问题、统筹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困难。但不管怎样,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紧扣服务地方这一中心做文章,为娄底对接长株潭服务,为娄底两型社会的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潇湘职业学院
郝钢(1961-)男 汉族 大学本科毕业 高级教师职称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
卢立红(1976-)女汉族 湖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讲师职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新时期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肖忠优
2、《中共娄底市委关于对接融入长株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
3、简新华,叶林.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新华文摘,2009(14).
4、朱翔.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湖南发展思路探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5、张萍主编.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职业学院为代表的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现在,娄底职业教育又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那么,在新时期下,娄底职业院校又该如何发展呢?
关键词: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82-02
一、娄底职业院校发展的背景
娄底职业教育兴起于1992年,至今以历20余年,出现了一批以潇湘职业学院为代表的职业院校,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现在,娄底职业教育又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那么,在新时期下,娄底职业院校又该如何发展呢?就当今时代而言,笔者认为娄底的发展有如下两大特征:
(一)娄底对接、融入长株潭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3市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娄底市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对接、融入长株潭的优势地位,又具有对接、融入长株潭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3+5”城市群建设是国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中部崛起、推进富民强省的重大部署,这既是湖南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娄底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对接、融入长株潭是加快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经济总量小、实力不强、欠发达是娄底市最大的市情,对接、融入长株潭,就能更加有效的参与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要素配置和产业分工,因此,对接融入长株潭,就是对接强势生产力,必将有效提升娄底的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3、娄底是一个资源型重化工城市,经济增长粗放,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型产业和产品比重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因此,对接、融入长株潭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娄底对接、融入长株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在考虑娄底职业院校发展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娄底对接、融入长株潭这一时代特征。
(二)两型社会的建设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体现在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建设“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综上所述,建設两型社会也是娄底社会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在考虑娄底职业院校发展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娄底两型社会建设这一时代特征。
二、娄底职业院校发展的思考
基于对上述各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娄底的发展形势,即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这对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职业院校激烈竞争。娄底的职业院校是在全国层面与其他兄弟院校展开竞争,全国现有高职院校1200余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有100所,各省还有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这就为娄底职业院校的竞争与发展提出了挑战。大浪淘沙,不进则退。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事实表明,职业院校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重要驱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娄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教育的战略重点,娄底对接长株潭首先是人才的对接。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当然这更是构建和谐娄底的基础性工程。
3、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对娄底众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娄底要想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有的这些也是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的历史必然的要求。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坚持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七大就做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娄底众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二)明确娄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与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接。职业教育的规模及专业设置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必须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就娄底而言,职业教育就必须为娄底对接长株潭服务,为娄底两型社会的建设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教学改革,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2、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重点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对此,娄底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3、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当前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否则娄底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就会成为口号,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人才从哪里来,从外面引进固然是一条捷径,但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如此一来,培养人才的任务也就历史性地落到了娄底职业院校的肩上,成为他们的使命。
(三)科学发展娄底职业教育,即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之路娄底职业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之路。
1、对外开放办学
(1)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娄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设置专业要以此为依据,并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再有,对那些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娄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专业,就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来。例如,从潇湘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娄底及长株潭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来看,关系密切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等。对于这些专业就应当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来。
(2)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联系,突显办学特色。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要依靠行业的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突显办学特色。
(3)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职业院校与地方的联系,突出社会服务功能。
职业院校的发展应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区域职业院校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速度。近年来,娄底提出了对接长株潭、建设两型娄底的口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华润电力、安徽海螺、三一重工、湖北宜化、国产实业、沃尔玛、法雷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强势入驻娄底,水府庙生态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这些都为娄底众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娄底职业院校就应当紧密联系地方,从娄底市政府和娄底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为娄底培养人才,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对接,为娄底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等各方面服务。
(4)加强与外校的合作与交流。
这是实现资源优化、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娄底职业院校应当与外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尤其要与外省市甚至国外的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借鉴外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总之,只有采取开放式办学,打开自己的窗户,才能使外面的新鲜空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进来,才能使自己的发展更迅速、更健康。
2、深化院校文化等软件建设,创新机制与体制,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这方面要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如实行“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互动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工业园区对接;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形成学校、行业、企业联动的“大职教”格局。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对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系统培养的观點,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之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动手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专业实训室的改造,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3)创新多元评价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对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推行“双证书”制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对于这一方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首先,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其次,鼓励和支持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最后,加大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5)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对外辐射效应,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肩负着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现在国家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难题很多,职业教育又是教育领域当中难题最多的领域。投入问题、体制问题、统筹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困难。但不管怎样,娄底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紧扣服务地方这一中心做文章,为娄底对接长株潭服务,为娄底两型社会的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潇湘职业学院
郝钢(1961-)男 汉族 大学本科毕业 高级教师职称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
卢立红(1976-)女汉族 湖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讲师职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新时期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肖忠优
2、《中共娄底市委关于对接融入长株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
3、简新华,叶林.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新华文摘,2009(14).
4、朱翔.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湖南发展思路探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5、张萍主编.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