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两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六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课程改革思路与方案,为改进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学概论》教学效果,促进该门课程成为受全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欢迎的环境教育课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改进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非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
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农业环境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而备受世界关注,我校作为农林院校,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可以使学生成为懂得保护环境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创新性人才。近两年,我校非环境类院系申请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的呈增长趋势,2010~2011年,我们累计已为近千名非环境专业学生讲授了《环境学概论》课程,为提高这些学生的环境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也不可否认,为非环境专业学生讲授《环境学概论》对于环境科学系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由于非环境专业学生与环境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及对环境问题的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在授课内容、深度与教学方法要求上有别于环境专业学生,而目前国内针对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尚未形成体系,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能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本文将根据我系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两年的教学情况及作者的教学实践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为改进教学效果,促进该门课程成为受全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欢迎的环境教育课提供出实践依据,也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改进提供思路。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尚未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学概论》开课班数比较多,全系先后有9位老师授课,由于该门课程对于所有老师都是新的经历,每位老师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定位的理解,组织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因此,教材、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因授课教师而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不过,也正因为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和实践,为最终形成规范、适宜的教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尚缺乏一套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缺乏为非环境专业学生授课的经验,难免带着给环境专业学生上课的思路去给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去上课,不了解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需求、兴趣点和环境知识水平,很难把握好为非环境专业学生授课的深度、内容与方式,因此,教师的授课热情与学生缺乏积极性形成反差。另外,一些非环境专业学生自身对环境问题缺乏兴趣,只是为了拿学分而选课,这也对教师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难度。
3.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知”、“行”不合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知”与“行”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学生虽然已知道环保的行为方式,但不去实践,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提去主动组织和推动环保行為。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生活习惯及已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如果所接受的环境知识与这些不一致,有些学生倾向于抵制与漠视学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认知上,往往把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推向政府、科技和生产单位,而不考虑个人对环境的影响及个人的环境责任。这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环境知识,也应该考虑如何能把环境知识教育内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学概论》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六方面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
1.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效果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并最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他们的兴趣点不同于环境专业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和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要求应区别于环境专业类学生。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环境专业的基础知识,过多的和深入地讲授环境学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可能使学生感到费解或失去兴趣。因此,为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时,教学目标不应过分强调环境学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等,而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科学原因,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危害。教学过程中,应能激发起学生关注正在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并鼓励他们应用专业领域的知识探索和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手段,能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把环境意识带入到日常生活、价值观,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研究活动中。
2.选择适宜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教材。目前出版的同类教材有十几种,但多数都不适宜非环境专业学生。我们将结合开设该课两年内所使用教材的效果,通过授课教师的分析,根据教学目标,从国内外出版的环境学类教材中选择适宜的教材,选出一本主教材,一本可以起到互补作用的辅助教材,以及若干本拓展教师知识面的书籍。
3.教学内容改革。由于非环境类学生的特殊性,教学内容设计并不适宜按传统的章节和刻板的知识点前后承接性组织,而应依据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升环境意识有机统一起来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本着既让学生对于环境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又不失为生动和灵活,同时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我们认为按环境危机篇、环境要素污染篇、全球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经济、社会与个人途径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能够使学生对环境系统知识、环境责任、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一个系统和全方位的认知。教学内容组织时特别把环境变化和个人利害联系起来,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思路。由于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问题,而且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参照期刊论文、重要的国际会议及一些著名的环境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发布做适当补充,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效性
4.教学方法改革。按知识点贯穿的教学方法不适宜非环境类学生,以启发、互动、激发兴趣的方式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非环境类学生往往对环境事件、涉及个体利益、社会、经济现象以及深入挖掘问题和宽的知识面感兴趣,对切身体会到的事印象深刻。因此,我们认为以案例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增加体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并通过讨论、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递进式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延展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根据教材、环境新闻、环保组织的环境调查报告、新近发生的环境事件、环境纪录片等编辑教学案例,设计由引入案例到转入相关环境知识讲授的衔接过程,深入分析案例的知识拓展范围与方法。专题讲座:从全球环境问题中选出对人类影响深远、且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作专题讲座。讲座内容融合知识、图片、视频剪辑和科学数据为一体。通过视觉冲击、理性思考和多维角度的深入分析挖掘,使学生对该环境主题有全方位的认知和深刻的体会,激发环境危机和责任感,促进对环境问题由“知”向“行”转化。体验教学:从网络、纪录片中选择展示瑰丽的自然现象、风光、野生动植物的照片和视频,按主题组织成视觉巡展的形式,给学生以自然美的熏陶,从内心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该方法可以穿插在前两种方法中,或在课间播放,也可以独立使用,并配合引导学生讲述亲身游历原生态环境时获得的身心舒畅和视觉美的感觉、美好经历等。
5.考核方式改革。为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行”合一,课程考核不能单纯考核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结合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环境知识考核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环境意识评定可以采用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课间访谈评定并结合环保方案设计或调查报告、环保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改变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的学习习惯,将把平时自觉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平时成绩,如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等。
6.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改进和提高,我们将分别设计授课教师的自我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评价问卷,进行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教学改进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授同类课的教师之间交流、与学生课间访谈,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然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再次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实现教学效果不断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高教论坛,2003,(15):42-44.
[2]刘翠朱,亦仁庄,启亚.构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教育体系[J].化学教育,2007,(12):42-44.
[3]葛成军,俞花美.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8,(11):6-7.
作者简介:王效琴(1974-),女,山西汾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系统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环境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改革
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农业环境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而备受世界关注,我校作为农林院校,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可以使学生成为懂得保护环境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创新性人才。近两年,我校非环境类院系申请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的呈增长趋势,2010~2011年,我们累计已为近千名非环境专业学生讲授了《环境学概论》课程,为提高这些学生的环境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也不可否认,为非环境专业学生讲授《环境学概论》对于环境科学系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由于非环境专业学生与环境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及对环境问题的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在授课内容、深度与教学方法要求上有别于环境专业学生,而目前国内针对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尚未形成体系,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能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本文将根据我系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两年的教学情况及作者的教学实践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为改进教学效果,促进该门课程成为受全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欢迎的环境教育课提供出实践依据,也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改进提供思路。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尚未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学概论》开课班数比较多,全系先后有9位老师授课,由于该门课程对于所有老师都是新的经历,每位老师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定位的理解,组织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因此,教材、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因授课教师而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不过,也正因为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和实践,为最终形成规范、适宜的教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尚缺乏一套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缺乏为非环境专业学生授课的经验,难免带着给环境专业学生上课的思路去给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去上课,不了解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需求、兴趣点和环境知识水平,很难把握好为非环境专业学生授课的深度、内容与方式,因此,教师的授课热情与学生缺乏积极性形成反差。另外,一些非环境专业学生自身对环境问题缺乏兴趣,只是为了拿学分而选课,这也对教师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难度。
3.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知”、“行”不合一。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知”与“行”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学生虽然已知道环保的行为方式,但不去实践,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提去主动组织和推动环保行為。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生活习惯及已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如果所接受的环境知识与这些不一致,有些学生倾向于抵制与漠视学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认知上,往往把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推向政府、科技和生产单位,而不考虑个人对环境的影响及个人的环境责任。这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环境知识,也应该考虑如何能把环境知识教育内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学概论》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六方面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
1.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效果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并最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他们的兴趣点不同于环境专业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和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要求应区别于环境专业类学生。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环境专业的基础知识,过多的和深入地讲授环境学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可能使学生感到费解或失去兴趣。因此,为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时,教学目标不应过分强调环境学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等,而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科学原因,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危害。教学过程中,应能激发起学生关注正在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并鼓励他们应用专业领域的知识探索和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手段,能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把环境意识带入到日常生活、价值观,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研究活动中。
2.选择适宜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教材。目前出版的同类教材有十几种,但多数都不适宜非环境专业学生。我们将结合开设该课两年内所使用教材的效果,通过授课教师的分析,根据教学目标,从国内外出版的环境学类教材中选择适宜的教材,选出一本主教材,一本可以起到互补作用的辅助教材,以及若干本拓展教师知识面的书籍。
3.教学内容改革。由于非环境类学生的特殊性,教学内容设计并不适宜按传统的章节和刻板的知识点前后承接性组织,而应依据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升环境意识有机统一起来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本着既让学生对于环境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又不失为生动和灵活,同时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我们认为按环境危机篇、环境要素污染篇、全球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经济、社会与个人途径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能够使学生对环境系统知识、环境责任、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一个系统和全方位的认知。教学内容组织时特别把环境变化和个人利害联系起来,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思路。由于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问题,而且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参照期刊论文、重要的国际会议及一些著名的环境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发布做适当补充,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效性
4.教学方法改革。按知识点贯穿的教学方法不适宜非环境类学生,以启发、互动、激发兴趣的方式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非环境类学生往往对环境事件、涉及个体利益、社会、经济现象以及深入挖掘问题和宽的知识面感兴趣,对切身体会到的事印象深刻。因此,我们认为以案例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增加体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并通过讨论、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递进式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延展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根据教材、环境新闻、环保组织的环境调查报告、新近发生的环境事件、环境纪录片等编辑教学案例,设计由引入案例到转入相关环境知识讲授的衔接过程,深入分析案例的知识拓展范围与方法。专题讲座:从全球环境问题中选出对人类影响深远、且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作专题讲座。讲座内容融合知识、图片、视频剪辑和科学数据为一体。通过视觉冲击、理性思考和多维角度的深入分析挖掘,使学生对该环境主题有全方位的认知和深刻的体会,激发环境危机和责任感,促进对环境问题由“知”向“行”转化。体验教学:从网络、纪录片中选择展示瑰丽的自然现象、风光、野生动植物的照片和视频,按主题组织成视觉巡展的形式,给学生以自然美的熏陶,从内心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该方法可以穿插在前两种方法中,或在课间播放,也可以独立使用,并配合引导学生讲述亲身游历原生态环境时获得的身心舒畅和视觉美的感觉、美好经历等。
5.考核方式改革。为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行”合一,课程考核不能单纯考核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结合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环境知识考核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环境意识评定可以采用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课间访谈评定并结合环保方案设计或调查报告、环保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改变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的学习习惯,将把平时自觉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平时成绩,如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等。
6.教学效果评价与改进。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改进和提高,我们将分别设计授课教师的自我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评价问卷,进行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教学改进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授同类课的教师之间交流、与学生课间访谈,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然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再次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实现教学效果不断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高教论坛,2003,(15):42-44.
[2]刘翠朱,亦仁庄,启亚.构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教育体系[J].化学教育,2007,(12):42-44.
[3]葛成军,俞花美.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8,(11):6-7.
作者简介:王效琴(1974-),女,山西汾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系统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