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和人格养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要赋予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情操,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引导他们从文章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精神力量。“长叹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情,“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爱国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无一不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意蕴,所以语文课应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吸引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语文学科一旦离开了“情”字,必将变得暗无天日,枯燥无味,魅力全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将真情融入其中的呢?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开场时的“转轴拨弦”,短短的几分钟,应营造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氛围,让学生如沐春风、热情高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课堂的催化剂,它能使知识更有效地传递与接受。比如,在开始讲授《病梅馆记》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梅文化”,无论在诗词曲赋,还是在书画音乐中随处可见它美丽的身影,它不仅作为一个美丽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民族灵魂的深处,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背景音乐邓丽君的《梅花》中,我对梅花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今天我了解到的梅花却不是挺拔和健壮的,而是满身的病态,这是怎么了呢?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自然地由对梅花的爱转为对病梅的同情,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导入,采用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能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二、读书朗朗品真情
诵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章感情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美的诗歌只有在诵读中才能领略到朦胧,清新的散文只有在诵读中才能体会到空灵,典雅的古文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品咂到韵味,犀利的杂文只有在诵读中感受到激情。诗言志,文传情,只有诵读学生才会更深刻地捕捉到文章中实义和真情。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一言一语总关情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又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语文的课堂应是师生的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生动的、洗练的、优美的、风趣的,并具有感染力的。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播音员,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隽永的诗,一支抒情的歌,一幅缤纷的画。”
语文课堂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这种激情应该是一种投入和洒脱,不是煽情,不是做作,更不是表演和卖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语文教师在平时应大量积累名言佳句并融会贯通用于课堂语言,使课堂语言妙语连珠、文采飞扬,使学生欣然入耳、愉悦于心,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教师达成共鸣,对所学的知识铭记在心。
此外,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商榷的、启发式的、鼓励性的、具有亲和力的,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更容易地打开心扉,接受知识。
四、作文之中见隐情
作为班主任的我,会经常在课下找学生聊天,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但是由于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或不愿意当面吐露心声,致使班主任工作不能很顺利地开展。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很多同学不愿当面表达,但在作文中却能真实地剖露内心,通过学生作文我了解了哪个同学出自单身家庭、哪个同学家境贫困、哪个学生自卑低落,了解情况后,我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比如,有一次在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中,我发现了我班的A同学原来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早已去世,下面还有个弟弟,沉重的家庭负担重重地压在了他下岗了的聋哑母亲身上,我读了她的文章后内心非常沉重,平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她背负着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这些身世是我平时和她交流中所不了解的啊!我在她作文的评语中写道:“孩子,谢谢你把母亲毫无保留地写给老师看,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应该骄傲,因为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此后,我在学习、生活中格外地关注她,帮她向学校说明情况,免了她的学杂费,还帮她申请了每年一千元的公益助学金。
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了坚持写周记的习惯。在周记中,同学们可以缓解思想压力,可以写出自己的疑惑,可以畅叙自己的幽情,可以表达内心的苦闷,每次批改周记,我都会从中了解他们的心理,体会他们的感受,解答他们的疑惑,周记成了我们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五、教学活动重感情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和启发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收吸纳,那是没有效果的,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六、教会做人感恩情
语文学科的价值就是要教会学生今后怎样做人和工作,延续人类文明,创造人生价值。钱梦龙老师也说过:“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可以这样说,教育艺术就是育人的艺术。在这里,培养了学生的优良性格,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如《背影》一课,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留了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父母一日生活中为孩子做了什么?学生在回馈中纷纷写到:原来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自己平时都没注意。父母真是太辛苦了。教师有在此时布置了第二个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事。学生有的为父母做了一顿早餐;有的为父母买了小礼物……家长们高兴极了。通过这次的活动,沟通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令人欣慰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情感应该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开场时的“转轴拨弦”,短短的几分钟,应营造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氛围,让学生如沐春风、热情高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课堂的催化剂,它能使知识更有效地传递与接受。比如,在开始讲授《病梅馆记》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梅文化”,无论在诗词曲赋,还是在书画音乐中随处可见它美丽的身影,它不仅作为一个美丽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民族灵魂的深处,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背景音乐邓丽君的《梅花》中,我对梅花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今天我了解到的梅花却不是挺拔和健壮的,而是满身的病态,这是怎么了呢?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自然地由对梅花的爱转为对病梅的同情,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导入,采用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能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二、读书朗朗品真情
诵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章感情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美的诗歌只有在诵读中才能领略到朦胧,清新的散文只有在诵读中才能体会到空灵,典雅的古文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品咂到韵味,犀利的杂文只有在诵读中感受到激情。诗言志,文传情,只有诵读学生才会更深刻地捕捉到文章中实义和真情。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一言一语总关情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又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语文的课堂应是师生的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生动的、洗练的、优美的、风趣的,并具有感染力的。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播音员,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隽永的诗,一支抒情的歌,一幅缤纷的画。”
语文课堂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这种激情应该是一种投入和洒脱,不是煽情,不是做作,更不是表演和卖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语文教师在平时应大量积累名言佳句并融会贯通用于课堂语言,使课堂语言妙语连珠、文采飞扬,使学生欣然入耳、愉悦于心,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教师达成共鸣,对所学的知识铭记在心。
此外,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商榷的、启发式的、鼓励性的、具有亲和力的,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更容易地打开心扉,接受知识。
四、作文之中见隐情
作为班主任的我,会经常在课下找学生聊天,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但是由于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或不愿意当面吐露心声,致使班主任工作不能很顺利地开展。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很多同学不愿当面表达,但在作文中却能真实地剖露内心,通过学生作文我了解了哪个同学出自单身家庭、哪个同学家境贫困、哪个学生自卑低落,了解情况后,我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比如,有一次在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中,我发现了我班的A同学原来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早已去世,下面还有个弟弟,沉重的家庭负担重重地压在了他下岗了的聋哑母亲身上,我读了她的文章后内心非常沉重,平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她背负着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这些身世是我平时和她交流中所不了解的啊!我在她作文的评语中写道:“孩子,谢谢你把母亲毫无保留地写给老师看,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应该骄傲,因为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此后,我在学习、生活中格外地关注她,帮她向学校说明情况,免了她的学杂费,还帮她申请了每年一千元的公益助学金。
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了坚持写周记的习惯。在周记中,同学们可以缓解思想压力,可以写出自己的疑惑,可以畅叙自己的幽情,可以表达内心的苦闷,每次批改周记,我都会从中了解他们的心理,体会他们的感受,解答他们的疑惑,周记成了我们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五、教学活动重感情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和启发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收吸纳,那是没有效果的,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六、教会做人感恩情
语文学科的价值就是要教会学生今后怎样做人和工作,延续人类文明,创造人生价值。钱梦龙老师也说过:“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可以这样说,教育艺术就是育人的艺术。在这里,培养了学生的优良性格,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如《背影》一课,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留了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父母一日生活中为孩子做了什么?学生在回馈中纷纷写到:原来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自己平时都没注意。父母真是太辛苦了。教师有在此时布置了第二个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事。学生有的为父母做了一顿早餐;有的为父母买了小礼物……家长们高兴极了。通过这次的活动,沟通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令人欣慰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情感应该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