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eme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汉卿的《窦娥冤》不以跌宕的情节取胜,也不因复杂的人物塑造著称,而是以对人性的体贴揣摩而获誉,读其文,观其剧,一股淋漓尽致的悲情扑面而来,不能不令人掩面。“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誓愿实在太有画面感,有大力量。过目难忘之余,又颇有细微可体察处,我们一一来说。
  “大旱三年”,是最激烈的愿望,甚至有诅咒的意味。其态度之决绝、意志之坚定,并以咒怨的形式抒发,在正统中国文化中不多见。诅咒,是一种“巫”的传统,不为“礼乐”传统所容,至少表面上两者是划清界限的。然而,诅咒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生活离场,它基本上以恶毒的一面示人,故而不能见。在窦娥这里,则公开将这种“恶毒”曝之于生命的最后,愤懑可见达到了顶点,是不得不发出的呐喊,是一种公开的反抗。这种反抗力量之大,伤及无辜之处,也是令人无暇追问、不可思议之处。监斩官听闻反应激烈:“打嘴!那有这等说话!”窦娥回曰:“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句话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皇天后土可以从人愿;但这是有前提的。《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命无常,但人力亦有可为,故有感天动地之处。在对上天的信仰上,窦娥曾产生过朴素的怀疑。在这一折的开头她就迸发出内心质疑:“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何以窦娥从对上天的埋怨,在生命最后一刻,得以转化为对上苍的坚信?是因为其人心智纯粹而坚定,内心深处一直坚守清白。窦娥的悲剧,恰在于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而遭殃,这是纯粹的悲剧。她从未动摇心志,承认诬陷的罪名则是为了婆婆免于酷刑。她不得不最后选择相信上天,她必须为自己的纯粹找到最后的凭仗。老天能够证明其清白,但前提在于老天要开眼,她要“被看见”。其二,这是有例可循的。这或许也是窦娥最终坚信上天的原因,既然老天曾为东海孝妇之冤而大旱三年,那么当然窦娥也可以。这也解释了为何老天会为冤情而降下大灾殃却对俗世间的苦难视而不见。因为按照传统的灾异说,天灾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证明,即执政出了问题,尤其是当权者道德败坏、行为失当,上苍并不直接负责救助百姓。所以,如果窦娥坚信自己蒙受了可比东海孝妇的冤屈,她就有理由相信上天能听见她的呼号。但这呼号要足够悲凄,要充满道德力量,比如孝女之冤,才能显示执政者的大罪过,让老天动容,并在人世间反推出自己的无辜。
  无辜是通过三个意象一步步递进的,一个比一个难以实现又顺理成章。我们来看“六月飞雪”,这个意象几乎已经嵌入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冤屈母题的第一印象。何以如此?因为这一意象竟充满了残忍的美感。从审美的角度,这一幕是美的,并且依旧有例可循,如邹衍之冤。“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是从极热到极冷的转变。血脉本应平和,因冤屈推向极致;天气本应酷暑,推向反面则是落雪。由此,天地感受到的不仅是窦娥的冤屈,而且是一股“反动”之力。推波助澜者,非大能力不可为。然而,这一审美意象并没有超出生活的心理常识,我们常常遇到“老天都为我落泪”这样的陈词,“雨过天晴”是自然景,亦可当心境。可见“天人感应”是切身且可逆的,至少是可以被想象的。這一幕既是美的,也是活生生的生活之境。它能“免着我尸骸现”,并可代替“素车白马”。老天第一次显示其温情的一面,掩盖了窦娥极惧的“身首不完全”,却是以极冷酷的方式。同样,老天也是第一次解决了窦娥的后顾之忧,即无人收尸的惶恐,无以血食的忧惧。曾经窦娥所求祭奠之物不过是“残羹冷炙”。另外,意象是叠加的,在文本上否定一个意象,但其留下的残影已为底色。否定其实是另一重的肯定。“素车白马”“古陌荒阡”已经和“六月飞雪”共构了凄清的奇观。
  窦娥临刑前,劝慰婆婆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都因为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固然说明了她心地良善,不忍婆婆伤心,但也未必不是一种对自己劝慰的尝试。“算了,自认倒霉”、“时运不济,又能如何”是生活中常见的放下。但窦娥偏偏没有止于此,可见其异于常人、异于常情之处。其之异常,恰在于其纯粹。是纯然之冤、纯然之情、纯然之人,此纯然必然是俗世的反面,亦有净化之意在。所以有“三年亢旱”“六月飞雪”的洗涤罪孽。然而,它们得以实现的前提是“血溅白练”。
  我们不能否认这一意象的审美性,一如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在虚构的文本中,审美性反而递加了真实性,而在真实的境遇里,审美让纯然之物保有最后的尊严与可能。“血溅白练”相对另外两个意象,是更容易实现的。因为它来自自身,似乎还有自身之血气可以仰仗。从“一腔碧血”到“湛湛青天”,我们看到了澄澈的可能。这一澄澈非是自然所致,而是文化积淀,因“苌弘化碧”,血色才能呈现天空与大地的颜色,老天爷也才能暂时有血有肉,“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澄澈,也必是融于自然,人文才能存之于世,彰显天理。
  窦娥所求的天理,是气血所逆转到极致可以触碰到的。普通人看似可以控制自身,却在生活、命运里面随波逐流,其实,我们连心跳和呼吸都难以把握。试图控制气血的人,非大能力者不可为,他们走向神秘之境,极易“走火入魔”。窦娥通过自我“献祭”,得以在“绝地天通”的生活处境中劈开一丝缝隙,向老天传递了信息,与之相勾连。这行为,是巫术的,是政治学的,是美学的,是文化的,种种为一。鲜血淋漓处,超越俗世,奇情涌现。
  在窦娥这里,逆气血的结果是老天开眼的证明。它以反常识、反自然规律的形式获得了冤屈伸张的合法性。老天的回应正所谓老子所言之“反者道之动”,真正的天理、纯粹的情绪都是“反动”之物。
  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何至于此?如果俗世诸物、诸事、诸位大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而又心不甘、意难平,该怎么办?窦娥的悲剧植根现实的土壤,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于每个心灵深处。其可贵又难以让人忘怀处在于,她没有任由黑暗吞没,而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呐喊、呼号。这未尝不是一种质问,卑微如我者,也获得了最终对话的机会,老天你又将如何作答?
  老天的回答是应和,是安抚,是顺便。以鲜血直上昭告其冤,以飞雪六月覆盖其身,以三年大旱慰问其情。它是反自然的,是冷酷的,是更本质的,但又是熨贴人心的。所以在更漫长的时间中,在重重历史的层积岩上,这是符合常识的。它和我们彼此妥协,在此地,在乐土。
  作者:杨澄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管仲到底是不是贰臣  《论语·宪问》第十六章: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紧接着,《论语·宪问》第十七章: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  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  于沟渎而莫之知
期刊
谈王立世的诗,必谈他的《夹缝》。  这首短诗,2013年11月28日由诗人伊沙在网易《新世纪诗典》推出后,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民间与官方、诗人与评论家都给予好评,很多读者说写得就是他们的生活感受。北京诗人王爱红说:“《夹缝》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具有世界性。”文学博士、评论家高亚斌教授认为“:由于诗人发现和书写了人生的‘夹缝’状态,洞察了人与世界、人与整个时代之间的‘夹缝’的关系,而成为当下诗歌场域中一
期刊
1983年  读书笔记《这样探索人生》发表于《读书》杂志第4 期。当时在湖北沙市五中任英语教师。1984年  读书笔记《“读万卷书”随想》发表于《书林》杂志第6期。1985年  读书笔记《文学与生活的逻辑》发表于《书林》杂志第2期。  读书笔记《康德给文学大师的启示》发表于《书林》杂志第3期。  读书笔记《人这个谜》发表于《文艺评论》杂志第4期。  读书笔记《“你要认识你自己!”》发表于《书林》杂
期刊
摘要:《德充符》对庄子德论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庄子的德论思想“疑奥艰深”,其文笔“清亮爽俊”。在《德充符》中,庄子把哲理熔铸在寓言当中,寓中出寓,喻中设喻,塑造了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語言各肖其口。作者还采用了对照、夸张、正反结合等不同的描写手法。《德充符》的表现手法出神入化,没有人工之痕,是世间少有的艺术珍品。  关键词:庄子;《德充符》;兀者恶人  《德充符》描绘了
期刊
摘要:《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攻略”,首先针对的是轻视生命尊严和人格魅力的传统权力和利益文化,并以此构成对呵护天下生民的乾隆致命的吸引力。其次,《延禧攻略》对传统伦理观念强调的“义”进行了改造,显示出新的创意,那就是:只有生命尊严的优先守卫,才是属于现代性的对“义”的独特理解。再次,电视剧还涉及守护爱情的方法问题,魏璎珞能够在心灵深处守护死去的傅恒,必然在现实中也会守护每一个活着的生命,最后就构成
期刊
摘要:汪军是安徽安庆人,他深爱自己的故乡,对安庆这座长江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担任了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重走郁达夫之路”正是皖江文化研究会每年一次的“寻拍老安庆”系列活动之一。《归羊》是汪军的小说,这部小说的行文是郁达夫式的。小说从于质夫最后一次到安庆开始叙述,不断穿插于质夫第一次到安庆的追忆,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生命觉醒的气息,以及对“两个觉醒”的强烈渴望。《归羊》也可视为“
期刊
摘要:“三最”即最浅的语言、最浓的情感、最深的哲理,是王立世自己提炼出的诗学观念。多年来,他在文本实践中对口语的提纯、对朴素的坚守,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和表达习惯。其作品所承载的人生内涵和现实针对性几乎涉及现代诗和现代人的所有問题,其所形成的创作实绩以及所触及的艺术课题对当下的诗歌创作具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三最”诗观;人与文的互证;自身困境与创作启示  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有
期刊
摘要:元好问与原配夫人张氏生有三女一子:元真、元严、元顺、元抚,其中元真一生幸福,元严经历最坎坷,出家为女冠,元顺十四岁去世,被称作孝女,元抚仕至汝州知州;与继配夫人毛氏生下两男三女:元叔闲、元振、元摠、阿辛、佚名,其中元振仕至太原路参佐,元摠仕至尚书都省监印,阿辛早夭。元好问在相关诗词中表现出休戚与共的人间至爱。  关键词:元好问;子女;元真;元严;元抚  元好问有两任妻子,原配张氏,继配毛氏。
期刊
摘要:蒋韵擅长书写在游离环境下的孤独个体,描写关于他们的出走与找寻,在诗性的语言之下,深入人物内心,探求其内心真实的自我选择,并将其外化于出走这一动作,讲述了个人在形成自我价值体系后与群体的反叛与对抗,以此展现凋零的悲剧之美。  关键词:蒋韵;母性;出走;精神家园;建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蒋韵自己就是一个中国文坛的流浪者。几十年的小说创作中,她是一个在不知不觉间被中国文坛“偏外”了的作家,虽然如
期刊
摘要:一个汉语图腾崇拜的诗人,完全明白语言的神力。他生活在汉语中,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在最深刻意义的感恩中,用语言开辟招之即来的生活。  关键词:诗歌;语言;至简;温度;异化;通灵  王立世在詩歌写作中,敏锐地接受强大语言意识的指引,不断地由物质性地看待语言转换到精神性地看待语言,区别其高下之分后,由生活的真实找到了语言的真实。他的大量优秀诗作就是在这种语言功夫中实现的。对于他,现实世界的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