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过去,很多语文教师喜欢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一个个片段,然后逐段﹑逐句﹑逐词一一讲解,似乎讲得很透,很扎实,甚至神采飞扬,但学生却云山雾海,收效甚微。也有些教师独树一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去教,虽然老师讲得声情并茂,但学生面对新的一篇文言文,还是一头雾水。针对这些现象,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新课改下,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尝试,独辟蹊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和方法,探索一种新形式的读记法来教学文言文,让文言文更有趣,更有语文味,让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读记法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的形式写成的文章。新的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言文数量有所上升,且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彰显个性。如《童趣》﹑《陈太丘与友期》等。特别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分数占到笔试分数的15%左右。因此,帮助中学生学好文言文已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虽然,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但因其语言的特殊性,给初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相信语文教师对教学文言文的难度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作为有着二十几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摸索探究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都知道,朗读能力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如此。《课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篇文言文,难度过大。在教文言文时,我重视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朗读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把朗读分为三个阶段:跳读﹑朗读﹑诵读。
(一)跳读
跳读,是指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懂读的字时,不要作主观猜想,直接跳过去。这种新的朗读方法主要用在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上。在课堂上,我要求每四人一组,分节或分段朗读,遇到不懂读音的字就跳过去,其他三个同学把漏读的字作好记录。全篇文章读完后,先小组整理,最后全班汇总,并把这些生字列在黑板上。这样,所有的生字词都一目了然了。接着,采用互帮的形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正确的读音。教师则在一旁加以点拨,共同扫清阅读障碍。
采用跳读的方法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不,学生对读艰深难懂的文言文就容易产生枯燥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我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习小组在竞赛中激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其次,跳读可避免学生因主观猜想而读错的尴尬,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扫清读音障碍时基本解决了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通假字。例如,在教《论语十则》时,很多同学漏读﹑错读的就是“说﹑女﹑知”等通假字,而有些预习认真的学生早就掌握了这几个字的读音。因此,教师稍一点拨,学生便能轻松接受“通假字”的新名词。
(二)朗读
是紧跟跳读的又一教学步骤。在扫清了语音障碍后,学生基本能把课文准确﹑流利地朗读出来,但朗读时还缺乏适当的情感。我认为,朗读是否有感情与能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关。所以,我会指导学生依据课内注释和教辅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朗读时的情感就流露出来了。譬如在教《论语十则》时,当学生了解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意思后,就能很好的把握住孔子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叹,也就感悟到时间易逝,应珍惜当前的道理了。又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记>>时,学生不仅通过课文注释了解了苏轼笔下美好的月夜,也从中感受到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从而能把这种情感从朗读中表现出来。
(三)诵读
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这是我对九年级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加强,对文言文内容有了更深層次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可能还处在一个朦胧的阶段,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拨远远不够。这样一来,诵读就成了这种深层次认识的唯一途径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放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就再恰当不过了。加上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需要积累更多的文言基础知识。所以,诵读的重要性就更突显出来了。
在教《陈涉世家》时,有学生提出说:“文中陈涉在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时,表现的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壮志满怀的心情,但另一种心情是什么呢?”我鼓励学生说:“你回去深读课文,也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结果,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这个学生不仅把这篇课文完整的背了下来,还把自己对陈涉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得班上的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自然学习文言文的劲头就更足了。
二、记,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理解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环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识记又与学生的个体水平和认知能力有关。所以,在教文言文时,我把识记分为三种:机械记忆﹑主动记忆﹑自主记忆。
(一)机械记忆
七年级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因此,他们的识记多为机械记忆为主。识记的内容越少﹑越简单,记得就越牢固。因此,在教七年级的文言文时,我只要求学生理解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至于词性﹑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概不讲。即使是教纲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也是挑重点句﹑重点段让学生背,从而降低识记难度。特别的是,机械记忆有容易遗忘的特点。因此,我强调七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并坚持每天温习,以巩固记忆。
(二)主动记忆
主动记忆要求识记主体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八年级的学生对初中学习模式已经基本接受,并尝试主动去接受新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不仅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内容要字字落实,更要求学生掌握词性,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如教<<狼>>一文时,要求学生认识“洞﹑犬﹑前”等活用的词,并从语法角度去分析这些词为什么要活用,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教《桃花源记》时,又要求学生掌握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等三种常见文言句式。
(三)自动记忆
在初中阶段,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前三者相对较易,但虚词用法因其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内容较多,学生难以一一识记。因此,到了九年级后,我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自动消化。具体的做法是: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再以班为单位进行大汇总。这样一来,基本能把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虚词及其用法完整地罗列出来,为他们的复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例如常见虚词“之”字,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了六种用法:1.作结构助词2.作代词3.作动词4.作语气助词5.作倒装句的标记6.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文章的理解,更可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读和记是最基本的手段,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运用这些传统方法时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读记法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的形式写成的文章。新的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言文数量有所上升,且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彰显个性。如《童趣》﹑《陈太丘与友期》等。特别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分数占到笔试分数的15%左右。因此,帮助中学生学好文言文已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虽然,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但因其语言的特殊性,给初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相信语文教师对教学文言文的难度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作为有着二十几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摸索探究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都知道,朗读能力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如此。《课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篇文言文,难度过大。在教文言文时,我重视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朗读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把朗读分为三个阶段:跳读﹑朗读﹑诵读。
(一)跳读
跳读,是指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懂读的字时,不要作主观猜想,直接跳过去。这种新的朗读方法主要用在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上。在课堂上,我要求每四人一组,分节或分段朗读,遇到不懂读音的字就跳过去,其他三个同学把漏读的字作好记录。全篇文章读完后,先小组整理,最后全班汇总,并把这些生字列在黑板上。这样,所有的生字词都一目了然了。接着,采用互帮的形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正确的读音。教师则在一旁加以点拨,共同扫清阅读障碍。
采用跳读的方法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不,学生对读艰深难懂的文言文就容易产生枯燥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我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习小组在竞赛中激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其次,跳读可避免学生因主观猜想而读错的尴尬,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扫清读音障碍时基本解决了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通假字。例如,在教《论语十则》时,很多同学漏读﹑错读的就是“说﹑女﹑知”等通假字,而有些预习认真的学生早就掌握了这几个字的读音。因此,教师稍一点拨,学生便能轻松接受“通假字”的新名词。
(二)朗读
是紧跟跳读的又一教学步骤。在扫清了语音障碍后,学生基本能把课文准确﹑流利地朗读出来,但朗读时还缺乏适当的情感。我认为,朗读是否有感情与能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关。所以,我会指导学生依据课内注释和教辅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朗读时的情感就流露出来了。譬如在教《论语十则》时,当学生了解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意思后,就能很好的把握住孔子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叹,也就感悟到时间易逝,应珍惜当前的道理了。又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记>>时,学生不仅通过课文注释了解了苏轼笔下美好的月夜,也从中感受到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从而能把这种情感从朗读中表现出来。
(三)诵读
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这是我对九年级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加强,对文言文内容有了更深層次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可能还处在一个朦胧的阶段,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拨远远不够。这样一来,诵读就成了这种深层次认识的唯一途径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放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就再恰当不过了。加上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需要积累更多的文言基础知识。所以,诵读的重要性就更突显出来了。
在教《陈涉世家》时,有学生提出说:“文中陈涉在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时,表现的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壮志满怀的心情,但另一种心情是什么呢?”我鼓励学生说:“你回去深读课文,也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结果,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这个学生不仅把这篇课文完整的背了下来,还把自己对陈涉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得班上的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自然学习文言文的劲头就更足了。
二、记,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理解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环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识记又与学生的个体水平和认知能力有关。所以,在教文言文时,我把识记分为三种:机械记忆﹑主动记忆﹑自主记忆。
(一)机械记忆
七年级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因此,他们的识记多为机械记忆为主。识记的内容越少﹑越简单,记得就越牢固。因此,在教七年级的文言文时,我只要求学生理解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至于词性﹑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概不讲。即使是教纲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也是挑重点句﹑重点段让学生背,从而降低识记难度。特别的是,机械记忆有容易遗忘的特点。因此,我强调七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并坚持每天温习,以巩固记忆。
(二)主动记忆
主动记忆要求识记主体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八年级的学生对初中学习模式已经基本接受,并尝试主动去接受新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不仅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内容要字字落实,更要求学生掌握词性,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如教<<狼>>一文时,要求学生认识“洞﹑犬﹑前”等活用的词,并从语法角度去分析这些词为什么要活用,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教《桃花源记》时,又要求学生掌握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等三种常见文言句式。
(三)自动记忆
在初中阶段,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前三者相对较易,但虚词用法因其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内容较多,学生难以一一识记。因此,到了九年级后,我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自动消化。具体的做法是: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再以班为单位进行大汇总。这样一来,基本能把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虚词及其用法完整地罗列出来,为他们的复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例如常见虚词“之”字,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了六种用法:1.作结构助词2.作代词3.作动词4.作语气助词5.作倒装句的标记6.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文章的理解,更可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读和记是最基本的手段,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运用这些传统方法时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