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乍一听到邺城这个地名,不少人会感到陌生。是的,如今它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小到在我国的分省地图上都找不到(它掩埋于河北省临漳县香菜营乡、习文乡下辖的18个村镇田野之下)。然而,它曾经是那样的辉煌。邺城始筑于2700年前的春秋齐桓公时期,战国时属魏国。从公元204年起,它先后是曹魏、后赵、西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的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376年之久,其规模和重要性都不亚于中国知名的六大古都。1988年1月5日,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地保护备选项目之一。目前,大规模的保护性建设已经启动。
曹操建都
曹操,字孟德,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文武双全,《魏略》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公元192年,他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京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之后,于公元204年起在邺城建都。邺城由此成为它所经历的第一个朝代——曹魏的都城。
在建城史上,邺城是中国第一个依据城市规划有步骤建设的都城。强调中轴安排,整齐对称,分区明显,后代都城规划都是以此为例。该城东西7里,南北5里,外城四面共有7个门。城内一条东西大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宫殿和衙署,西部置苑,为铜雀苑。宫之东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邺城附近陆路有驰道,水路有连结漳、洹、淇水和黄河的利漕渠与白沟。四郊渠道纵横,灌溉方便,农业生产发达。“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写出了邺城依山傍水繁荣昌盛的景象。
公元210年,曹操取得北征、东进等胜利之后,又一次大兴土木。以邺城城西城墙为基,先后修筑了金虎(建武帝石虎时为避其讳,改金虎为金凤,并于台顶安装金凤凰)、铜雀和冰井(因其有藏冰之井而得名)三台。
三台由南至北一字排开,铜雀台最高,是邺城的制高点,也最为壮观。台上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落成那天,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还要他的儿子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场各自作赋一首。结果三子曹植首先作完《登台赋》,其中名句有:“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
唐代以后,铜雀台名声大振,其盛名大大盖过邺城。原因是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尤其是以下两首名诗。一首是诗仙李白的《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其中有一句涉及铜雀台:“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另一首诗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个名句都属另类,一反传统思维,大气磅礴,幽默而令人深思,自然流传久远,广为人知。
文姬归汉
文姬归汉是在曹魏邺城发生的一个流芳千古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深入人心。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善长诗文辞赋、书法音律,博学有辩才。她命运多舛,在东汉兵荒马乱之际,父亲被处死,丈夫病死,自己也被羌胡兵掳至南匈奴,在那里生活了12年,生有2子。
曹操建都邺城后,以邺城为根据地,很快平定了北方,威望日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来邺城拜贺。曹操趁此提出接回蔡文姬的要求,并于公元208年派使者周近携金壁厚礼到南匈奴,把蔡文姬接了回来。
原来,蔡邕不仅是文学家、书法家,还是曹操少年时的老师。当曹操得知蔡邕唯一的女儿流落在南匈奴,便有了将其赎回的念头。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得并不幸福。很多研究文章和小说、戏剧里都说因其才貌出众,嫁给了匈奴左贤王,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因为《后汉书·列女传》记叙此事时只说了这么一段话:“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从《辞源》上查,“没”字绝无嫁人的意思。“没于南匈奴左贤王”一句或许可以理解为:沦落在南匈奴左贤王的部落里。在这种情形下,蔡文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这种矛盾的心情,促使她写下了“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胡笳十八拍》(郭沫若语)。
蔡文姬来到邺城,曹操在铜雀台接见宴请了她,还把她嫁给手下的一个屯田都尉(官名)董祀。有一天,曹操问蔡义姬:“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況:“我父亲生前给我4000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有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400多篇。”曹操高兴地说:“我想派10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用不着”蔡文姬说,“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们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默写了下来,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灰飞烟灭
邺城的繁荣并未在曹魏时代达到高峰。
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35~350年)建武帝石虎迁都于邺。石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好大喜功,生活奢侈,他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增建。重修丁东、北城门,建齐斗楼、九华宮、观雀台、太武殿、华林苑、阅马台和三台。铜雀台原高十丈,石虎在其基础上又加高二丈,在台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使之巍然崇举,其高若山。铜雀台上的窗皆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吋,流光照耀,光芒四射。又做铜雀于楼颠,高一丈五尺,舒翼齐飞。每逢夏秋,云雾在台腰缭绕,素有“铜雀飞云”之美景。
东魏(公元534~550年)都邺16年,期间用4年时间新建了邺南城。南城紧靠北城,北城的南墙即南城的北墙。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总面积比北城还要大。南城继承了北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优点,增设了东、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城门增立14个,东西各四,南北各三,方便了交通。此外,还凿渠引漳河水环绕城廓,显得城墙高大雄伟,气势威严。
接下来的北齐(公元550~577年)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北齐是南北朝时的北方的一个王朝。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建都邺城。高洋崛起时颇有作为,使北齐成为与当时陈、北周三国鼎立中最富的国家。但他后来以功业自傲,腐败起来。公元556年,高洋征调民工30万,修建三台及附近宫室,经过历朝多年营建,邺城变成了一个从六七里外即可见到的“台苕亭巍峨若仙境”,可与中国六大古都相媲美的宏伟壮丽的大都市。
在政治和文化上,北齐实行灭道扬佛的国策,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佛寺,开凿石窟。仅都城邺下京畿之地,大寺约有4000所,僧尼将近8万人。2002年在邺城遗址发掘的东魏、北齐皇家佛寺塔基,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印证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及其处于的中心地位。
三百多年来,邺城的主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总换霸王旗,北齐隆化元年(公元576年),历史的天空风云再起,次年,北周攻下邺城并统一了北方。然而不过三年,北周的皇权被杨坚篡夺,北周变成了隋朝。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北周开国功臣尉迟迥不服,据邺城反抗,但被杨坚打败。杨坚为了杜绝后患,将邺城居民南迁安阳,又放一把大火将邺城焚烧殆尽。六朝繁华瞬间灰飞烟灭。
熊熊的大火使邺城的辉煌戛然而止。被火烧掉也许还会再生,然而邺城至今仍未凤凰涅槃。除了人为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漳水泛滥,邺城在漳河多次的泛滥中被泥沙掩埋,经考古发掘得知,两城的城垣均在地面50厘米以下。现在地面上仅存的是完整的金凤台和铜雀台的废墟
见此情景,笔者不禁咏起古代诗碑上的诗句:“铜雀今何在,漳河空自流”,感慨人事的沧桑历史的无情,沧海变桑田。
(文章代码:1528)
[责任编辑]王 凯
曹操建都
曹操,字孟德,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文武双全,《魏略》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公元192年,他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京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之后,于公元204年起在邺城建都。邺城由此成为它所经历的第一个朝代——曹魏的都城。
在建城史上,邺城是中国第一个依据城市规划有步骤建设的都城。强调中轴安排,整齐对称,分区明显,后代都城规划都是以此为例。该城东西7里,南北5里,外城四面共有7个门。城内一条东西大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宫殿和衙署,西部置苑,为铜雀苑。宫之东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邺城附近陆路有驰道,水路有连结漳、洹、淇水和黄河的利漕渠与白沟。四郊渠道纵横,灌溉方便,农业生产发达。“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写出了邺城依山傍水繁荣昌盛的景象。
公元210年,曹操取得北征、东进等胜利之后,又一次大兴土木。以邺城城西城墙为基,先后修筑了金虎(建武帝石虎时为避其讳,改金虎为金凤,并于台顶安装金凤凰)、铜雀和冰井(因其有藏冰之井而得名)三台。
三台由南至北一字排开,铜雀台最高,是邺城的制高点,也最为壮观。台上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落成那天,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还要他的儿子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场各自作赋一首。结果三子曹植首先作完《登台赋》,其中名句有:“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
唐代以后,铜雀台名声大振,其盛名大大盖过邺城。原因是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尤其是以下两首名诗。一首是诗仙李白的《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其中有一句涉及铜雀台:“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另一首诗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个名句都属另类,一反传统思维,大气磅礴,幽默而令人深思,自然流传久远,广为人知。
文姬归汉
文姬归汉是在曹魏邺城发生的一个流芳千古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深入人心。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善长诗文辞赋、书法音律,博学有辩才。她命运多舛,在东汉兵荒马乱之际,父亲被处死,丈夫病死,自己也被羌胡兵掳至南匈奴,在那里生活了12年,生有2子。
曹操建都邺城后,以邺城为根据地,很快平定了北方,威望日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来邺城拜贺。曹操趁此提出接回蔡文姬的要求,并于公元208年派使者周近携金壁厚礼到南匈奴,把蔡文姬接了回来。
原来,蔡邕不仅是文学家、书法家,还是曹操少年时的老师。当曹操得知蔡邕唯一的女儿流落在南匈奴,便有了将其赎回的念头。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得并不幸福。很多研究文章和小说、戏剧里都说因其才貌出众,嫁给了匈奴左贤王,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因为《后汉书·列女传》记叙此事时只说了这么一段话:“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从《辞源》上查,“没”字绝无嫁人的意思。“没于南匈奴左贤王”一句或许可以理解为:沦落在南匈奴左贤王的部落里。在这种情形下,蔡文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这种矛盾的心情,促使她写下了“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胡笳十八拍》(郭沫若语)。
蔡文姬来到邺城,曹操在铜雀台接见宴请了她,还把她嫁给手下的一个屯田都尉(官名)董祀。有一天,曹操问蔡义姬:“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況:“我父亲生前给我4000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有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400多篇。”曹操高兴地说:“我想派10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用不着”蔡文姬说,“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们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默写了下来,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灰飞烟灭
邺城的繁荣并未在曹魏时代达到高峰。
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35~350年)建武帝石虎迁都于邺。石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好大喜功,生活奢侈,他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增建。重修丁东、北城门,建齐斗楼、九华宮、观雀台、太武殿、华林苑、阅马台和三台。铜雀台原高十丈,石虎在其基础上又加高二丈,在台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使之巍然崇举,其高若山。铜雀台上的窗皆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吋,流光照耀,光芒四射。又做铜雀于楼颠,高一丈五尺,舒翼齐飞。每逢夏秋,云雾在台腰缭绕,素有“铜雀飞云”之美景。
东魏(公元534~550年)都邺16年,期间用4年时间新建了邺南城。南城紧靠北城,北城的南墙即南城的北墙。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总面积比北城还要大。南城继承了北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优点,增设了东、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城门增立14个,东西各四,南北各三,方便了交通。此外,还凿渠引漳河水环绕城廓,显得城墙高大雄伟,气势威严。
接下来的北齐(公元550~577年)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北齐是南北朝时的北方的一个王朝。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建都邺城。高洋崛起时颇有作为,使北齐成为与当时陈、北周三国鼎立中最富的国家。但他后来以功业自傲,腐败起来。公元556年,高洋征调民工30万,修建三台及附近宫室,经过历朝多年营建,邺城变成了一个从六七里外即可见到的“台苕亭巍峨若仙境”,可与中国六大古都相媲美的宏伟壮丽的大都市。
在政治和文化上,北齐实行灭道扬佛的国策,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佛寺,开凿石窟。仅都城邺下京畿之地,大寺约有4000所,僧尼将近8万人。2002年在邺城遗址发掘的东魏、北齐皇家佛寺塔基,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印证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及其处于的中心地位。
三百多年来,邺城的主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总换霸王旗,北齐隆化元年(公元576年),历史的天空风云再起,次年,北周攻下邺城并统一了北方。然而不过三年,北周的皇权被杨坚篡夺,北周变成了隋朝。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北周开国功臣尉迟迥不服,据邺城反抗,但被杨坚打败。杨坚为了杜绝后患,将邺城居民南迁安阳,又放一把大火将邺城焚烧殆尽。六朝繁华瞬间灰飞烟灭。
熊熊的大火使邺城的辉煌戛然而止。被火烧掉也许还会再生,然而邺城至今仍未凤凰涅槃。除了人为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漳水泛滥,邺城在漳河多次的泛滥中被泥沙掩埋,经考古发掘得知,两城的城垣均在地面50厘米以下。现在地面上仅存的是完整的金凤台和铜雀台的废墟
见此情景,笔者不禁咏起古代诗碑上的诗句:“铜雀今何在,漳河空自流”,感慨人事的沧桑历史的无情,沧海变桑田。
(文章代码:1528)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