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具有中心信息是核心、主题,分支具有放射性,分支上下具有关联性等特点,使用于教学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需要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多个方面入手,教师长期运用思维导图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教学
G633.55
思维导图也叫做心智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是一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具体来说,即是确定“中心信息”,然后利用线条、图像、关键词等向四周发散,形成层次清晰,便于理解,高效记忆的图画。思维导图具备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中心信息是核心、主题。其二,分支具有放射性。其三,分支上下具有关联性。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教学设计。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教材文本设计为“中心”,教材中的每一章作为一级分支,每一节作为二级分支。如此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显得条缕清晰、一目了然,然后再对每一分支“标注”(如分成重点内容、非重点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整合多种资料(如网上搜集的图片、补充教材的知识点等),将整合的资料对应的“放置”于每一章节。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教学活动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其次,学生高效学习。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的“知识体系”相当混乱。学生掌握、记忆了大量知识,但知识不具备连贯性、灵活性。实际运用中(作业或者考试),学生只是盲目的、随机的运用知识。对于分析类题目,缺乏宏观上的掌控。答题时容易出现漏洞,致使成绩不够理想。此外,长期的“知识混乱”,学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做不到高效的查缺补漏。低效学习方法,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地理学习,需要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过程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而不至于“天马行空”。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都能坚持课前预习,但预习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预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只是粗略的浏览教材文本,对于相关的知识点零星记录。遇到重点问题,也只是简单的勾画。如此预习方法,不具备系统性、逻辑性,效果自然不好。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提升预习效率。例如,教学“气候”之前,笔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在圆圈内写上核心词“气候”,之后引申出许多线条,在各个线条的末端画圆圈,圆圈内分别写上“形成”、“要素”、“类型”、“影响”、“其他”。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框图,这就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预习的时候,要参照老师所给出的框图,分门别类的寻找相关知识点,填上关键词。”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预习目的性强,方向明确,对后来的教学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1]。
2.课堂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地理教学,运用思维导图,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直观趣味性。众所周知,高中地理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表达”(或者是根据图像获取信息,或者是根据信息描绘图像)。而思维导图,同样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除了拥有以图像的形式传递信息之外,还包含“关键词”、“符号”等信息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字、图、符”有机的结合起来,扩大了理解范围,深化了知识程度。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思维导图色彩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思维导图还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色彩的不同、分支的不同,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点的主次性。其次,交流互动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出一个“核心主题”。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最终构建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教师根据学生构建的“知识框架”开展教学,能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
3.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地理学习,需要强化课后复习。阅读文本或者是课后习题,都是复习的有效途径。复习的关键因素,在于抓住重点,主次分明。以重点内容为核心,复习过程可做到有序、有理、有节。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首先,明确复习方向。目前的题型模式,已从原先的“教材知识”,转变为对题目的“原理分析”。如“区域地理”即是其中的典型。分析区域地理,头脑中应当立刻出现主要的分析原理。具体为: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区位选择以及热力环流。其次,地理基本规律。具体为:地球的运动规律、地壳的活动规律、大气的运动规律、水文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域的分异规律。最后,当地区域的地理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当地水循环过程、人口的迁移/增长过程、城市化过程、工业化过程、产业跨区域过程等。总之,利用思维导图,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过程三条主线入手,即能有效的复习所有学过的知识点;并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补充、总结、消化[2]。
三、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言而喻,高中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意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长期的运用思维导图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调整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奉献到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庆.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6).
[2]张党玉.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刘会会(1983,3—),女,漢族,山东日照人,本科,中学二级,现任教于山东省烟台第四中学,主要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与教研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教学
G633.55
思维导图也叫做心智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是一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具体来说,即是确定“中心信息”,然后利用线条、图像、关键词等向四周发散,形成层次清晰,便于理解,高效记忆的图画。思维导图具备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中心信息是核心、主题。其二,分支具有放射性。其三,分支上下具有关联性。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教学设计。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教材文本设计为“中心”,教材中的每一章作为一级分支,每一节作为二级分支。如此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显得条缕清晰、一目了然,然后再对每一分支“标注”(如分成重点内容、非重点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整合多种资料(如网上搜集的图片、补充教材的知识点等),将整合的资料对应的“放置”于每一章节。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教学活动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其次,学生高效学习。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的“知识体系”相当混乱。学生掌握、记忆了大量知识,但知识不具备连贯性、灵活性。实际运用中(作业或者考试),学生只是盲目的、随机的运用知识。对于分析类题目,缺乏宏观上的掌控。答题时容易出现漏洞,致使成绩不够理想。此外,长期的“知识混乱”,学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做不到高效的查缺补漏。低效学习方法,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地理学习,需要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过程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而不至于“天马行空”。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都能坚持课前预习,但预习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预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只是粗略的浏览教材文本,对于相关的知识点零星记录。遇到重点问题,也只是简单的勾画。如此预习方法,不具备系统性、逻辑性,效果自然不好。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提升预习效率。例如,教学“气候”之前,笔者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在圆圈内写上核心词“气候”,之后引申出许多线条,在各个线条的末端画圆圈,圆圈内分别写上“形成”、“要素”、“类型”、“影响”、“其他”。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框图,这就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预习的时候,要参照老师所给出的框图,分门别类的寻找相关知识点,填上关键词。”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预习目的性强,方向明确,对后来的教学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1]。
2.课堂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地理教学,运用思维导图,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直观趣味性。众所周知,高中地理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表达”(或者是根据图像获取信息,或者是根据信息描绘图像)。而思维导图,同样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除了拥有以图像的形式传递信息之外,还包含“关键词”、“符号”等信息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字、图、符”有机的结合起来,扩大了理解范围,深化了知识程度。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思维导图色彩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思维导图还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色彩的不同、分支的不同,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点的主次性。其次,交流互动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出一个“核心主题”。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最终构建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教师根据学生构建的“知识框架”开展教学,能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
3.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地理学习,需要强化课后复习。阅读文本或者是课后习题,都是复习的有效途径。复习的关键因素,在于抓住重点,主次分明。以重点内容为核心,复习过程可做到有序、有理、有节。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首先,明确复习方向。目前的题型模式,已从原先的“教材知识”,转变为对题目的“原理分析”。如“区域地理”即是其中的典型。分析区域地理,头脑中应当立刻出现主要的分析原理。具体为: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区位选择以及热力环流。其次,地理基本规律。具体为:地球的运动规律、地壳的活动规律、大气的运动规律、水文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域的分异规律。最后,当地区域的地理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当地水循环过程、人口的迁移/增长过程、城市化过程、工业化过程、产业跨区域过程等。总之,利用思维导图,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过程三条主线入手,即能有效的复习所有学过的知识点;并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补充、总结、消化[2]。
三、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言而喻,高中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意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长期的运用思维导图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调整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奉献到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庆.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6).
[2]张党玉.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刘会会(1983,3—),女,漢族,山东日照人,本科,中学二级,现任教于山东省烟台第四中学,主要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与教研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