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理论”、“政治指导”和“意识形态”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w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或学说的命运,是由它适应和引导时代的能力所决定的,不依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中外思想史已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20世纪初,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许多中国人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社会的巨大威力,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成为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过长期的政治探索,终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自觉地推动社会转型;各种西方的和传统的观念和学说也随之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则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并凸显出了时代化的问题。这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
其他文献
计算是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计算通常是指一个系统在规则支配下的态的迁移过程,故是一个由态、规则(或规律)和过程所构成的集合体。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态表征在某一时刻完全描述它的所有信息,包括输入态、内态和输出态;规则是实现态迁移的映射,实际上是决定信息流动的因果关系网络的体现,而过程则是态的系列。由此可见,在更深的层次上,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要大力加以推进和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作为社会元素的个人的自我心理和谐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个体基础。虽然近年来学界发表了一些关于自我和谐问题的文章,但多是泛泛而论,对自我和谐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深入研究的文献则很少。那么,自我和谐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其具体的实现途径又是什么?显然,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自我的本质和基本属性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代西方哲学的社会建构论自我本质观,对自我和谐的本质、内容和途径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对自我和谐和社会和谐问题的研究能有所推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于2012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举办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为主题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2)”。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在京高校、报刊杂志的近7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会上,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研讨。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体验和典型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的困境由此而来。传统观念认为审美是以超功利的态度对艺术品进行抽象地欣赏,甚至在西方的某些历史时期,美学是根据超功利来定义的。与之相反,日常生活的一般体验虽然有时生动而活跃,但更多时候往往是世俗而平凡的。由此,两者之间产生了对立:美学向左,日常生活向右。为了摆脱这一困境,
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乔治·卢卡奇算得上是思想天才。年轻的时候他就写作剧本,在1918年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还写了几本美学方面的著作。他终生著书立说,创作了一系列著作和文章,数量庞大,这里不一一尽数。在卢卡奇诞辰127年之际,评价这位天才思想家的时机已经成熟。卢卡奇是20世纪最为多产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包括美学、文学批评、文学史、哲学等,还在短期内担任过匈牙利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然而,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涵盖卢卡奇著作的方方面面,这篇论文主要讨论卢卡奇与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可能包含严重的缺陷这种观点。虽然在经济学和社会历史分析以及政治事业中,他们继续追随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悄悄地从列宁主义撤退了。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家们提出了从《资本论》中辨识出某些概念资源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具体任务。这正是当下他们以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环境的)批判的名义正在进行的工作。这项哲学工作当然在整个寻求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但它有其错误的一面:将《资本论》等同于一种“批判”(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表明
2012年6月16—17日,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台湾、香港和大陆学者80余人与会,共收到论文70余篇。会议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我们通常把理解科学的各种努力统称为科学论(sciencestudies)。像科学论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很难说它有统一的范式。从事科学论的人按照自己的信条研究特定的科学问题,而不受既有观点,特别是学科范式的束缚。这意味着,了解科学论的最佳途径不是做内部的考察,而是和它一道去“叛逆”。一种有趣的做法是,按照科学论的旨趣,将它本身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来考察它的演进与社会变化的关系。但这并非是需要卷帙浩繁的文献才能书写的历史,而可以是一座矿藏的特征地貌的缩略图,起到帮助辨识矿脉走向的作用。
多模态逻辑是模态逻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模态逻辑系统是指这样的逻辑系统:在一个系统内同时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算子,且模态算子之间不可相互定义。目前,多模态逻辑研究旨在对具体多模态逻辑系统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构建多模态逻辑一般系统,为构建具体的多模态逻辑系统提供方法论层面的指导;然而已有的多模态逻辑一般系统的刻画能力存在局限性,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理论基础。多模态逻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九次中国逻辑大会于2012年11月2—4日在贵阳隆重召开,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逻辑学会、毕节学院、贵州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协办。大会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四年来学会的工作以及在逻辑学相关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分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学术报告两个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毕节学院的代表分别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分组学术报告在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