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在武宣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武宣,又称仙城。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桂林县置武仙县”。明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县改称武宣县。明旅行家徐霞客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经过武宣曾感:“《志》谓‘县西有仙人山,南有仙岩山’,当即所望诸异峰也。”“仙岩山”因其山下有仙岩而名。 “仙岩留迹”为武宣古八景之一,隐藏着诸多历史人文秘密,其中更是涉及了明建文帝的行踪。
  建文帝即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生颍慧好学,性至孝。”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73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天下莫不颂德焉”。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后,22岁的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元年(1399年)秋,觊觎皇位已久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举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攻入京城金陵(今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踪。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后人亦称建文惠帝或建文逊帝。
  对于建文帝的去向,有谓在金陵陷落时于宫中自焚,有谓亡命海外,有谓云游南方, 《明史》记载也白相矛盾:“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数百年来史学界上论争不休,莫衷一是,成为一大历史疑案。建文帝的行踪被后人称为明代第一历史悬案,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四大谜案”之一。
  建文帝在武宣仙岩的相关记载
  建文帝在广西武宣的行踪,历代父老相传,且见于古本县志及残存的清代石碑文物之中。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宣县志》(第六编)载:
  仙岩山,武赖下里旺田村背,昔为仙岩古寺,今废,岩内有石如仙人企立,石液凝冱,玉雪晶莹,有泉飞溅成珠,清雅宜人。旧志以仙岩留迹为八景之一,有明陈允问、清陈仁等题诗。传闻有明建文逊帝微行南下,云游到此……清举人黄山甸等恭录建文逊帝遗诗三首,刻石竖于岩内以垂纪念(诗见艺文)。
  该志书艺文中记有“明建文惠帝四年,成祖兵入,夜逃出。祝发为僧,尝驻贵县,云游到仙岩遗诗三首刊石。”并有其3首诗的全文记载。
  记明建文惠帝诗的残存石碑原立于仙岩之内,后被村人作水辗之用,因石碑中部开凿成外方内网而部分文字无存,现残碑置于村中一农户家中。石碑文分三部分,即为序、正文及跋尾。其序为:
  恭惟。子者即明太祖之孙建文惠帝是也。御极四年成祖兵入夜游而出,,据父老流传,尝驻贵口口山寺,后云游到此遗诗三章,子已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当时口口口口臣从行所作耳,明建文惠帝,兹重刊御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胜也。
  正文为3首诗,虽然碑文有残缺,但经比较旧县志艺文等历史记载(志中所记诗中个别文字稍有不同),其诗三首为:
  其一
  牢落江湖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憾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其二
  风尘一日忽南侵,
  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
  龙归苍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
  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
  六宫仍望翠华临。
  其三
  读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昙标;
  南来瘴岭千寻险,
  北望天门万里遥。
  欵段久忘飞凤辇,
  袈裟已换衮龙袍。
  百官侍从归何处?
  惟有群鸦早晚朝。
  跋为: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咏者少登临亦少得毋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非也因即以止匕四字为读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辟任遨游不染纤尘须略幽回首口口口口口口口愿与此山留别开仙界饶仙籍崴口玲珑玉宇碧口口口口石上留垂之不朽千秋迹。山甸谨跋。口口口口口口口丁亥年三月吉旦。
  建文帝的广西踪迹在史书亦多有记载
  在后世各种史料记载中,以建文帝云游南方为多,并多有其在广西的记载。笔者认为:“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出家为僧而云游广西及至武宣是有依据的。
  明朝中期浙江海盐人郑晓所著《吾学编·皇明逊国记》记:
  或日帝发火宫中,即削发为僧,入蜀。或日去蜀未几,入滇南,常往来广西贵州诸寺中。
  建文帝在广西活动的地点,主要有横县、宜州、玉林、南宁、武宣等地,且多有记载,在此谨罗列部分记载为证。
  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的记述颇详:
  横州城……南十五里日宝华,在城东南隅,宝华山有寿佛寺,乃建文君遁迹之地。……其寺西向,寺门颇整,题额日“万山第一”,字甚古劲,初望之,余忆为建文君旧题,及趋视之,乃万历末年里人施怡所立,盖施怡建门而新其额,第书己名,并设建文之迹。后询之僧,而知果建文手迹也。余谓“宜表彰之”,僧日“唯唯”,寺中无他遗迹,唯一僧守户,而钟磐无声……寺后岗上,见积砖累累,还问之,僧日“此里人杨姓者,将建建文帝庙,故庀材以待耳”。吁!施恰最新以掩其迹,此人追远而创其祠,里阈之间,知、愚之相去何霄壤哉!
  《横州志》中的“应天禅寺记” (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有:
  建文帝卓錫城南寿佛寺,一十余年,尝访师山中,亲颜“万山第一”四大字于寺额,宣德、正统,代有修葺。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成书的《大明高僧传》卷三《广西横州寿佛寺沙门释应能传十二》载:
  释应能伪姓杨氏,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   又载: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
  与武宣相距不远的宜州,至今保留建文帝亲书的“祭台”“泣血”两方石刻,据《庆远府志》《宜山县志》载:
  惠帝云游至庆远,寓西竺寺,是卫指挥使(彭)英先曾侍帝,遇之呜咽不自胜,溃蒸羊,帝起作偈而诵之,乃食。是夜,旧日君臣促膝长谈,感慨人世沧桑,次日清晨,改水道乘舟东去。既登舟,英复多所献,帝解所乘马酬之,复作偈日:蹴踏人间几许年,艰难险阻共周旋;我今别尔东西去.何日相逢兜率天。及解缆,其马腾跃,触石而毙。
  惠帝及彭英等在场者深为马之忠义感动,惠帝遂蘸“义马”热血疾书“泣血”二字于崖石上,临江设台祭祀,厚葬义马于南岸,立碑“义马”。
  在旧《贵县志》之“古迹祠庙” “南山寺”中有“明建文帝为僧寓寺最久”之记。今贵港市南山寺也还保存有时任广东都督的龙济光于民国二年(1913年)所题刻的《构西露台记》石碑,碑文开头即写有“贵县治南十里石洞天然,寺名南山,相传建文逊荒曾到拄锡。”
  根据目前已知的史料,有专家推测建文帝出逃的大致线路为:江苏(苏州)一浙江(金华)-江西(玉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河池-宜山(宜州)-贵县(贵港)一横县一武鸣(马山)等。
  建文帝在武宣行踪的分析
  建文帝当时作为出家人,在附近寺庙中往来云游便是常态,郑晓所著《吾学编-皇明逊国记》记“或日帝发火宫中,即削发为僧,……,常往来广西贵州诸寺中。”
  而仙岩曾有佛寺且为风景名胜。民国三年(1914年)《武宣县志》对仙岩的记载有“岩口有寺,金装辉映”。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武宣县志》亦载“仙岩山,武赖下里旺田村背,昔为仙岩古寺,今废。”据武宣本地1980年代文物普查人员回忆,仙岩洞左边那些石头,是当年佛像的莲台残座,里面的佛(菩萨、罗汉)像原来有108座,现尚存的大佛像面部的雕刻是明朝的特征。仙岩内的石刻“天启四年谭佛光施艮五两正”,也从侧面印证了在明朝之时,此处已为佛寺:清雍正年间《武宣县志》所载之“八景之仙岩留迹”图中亦标注有“仙岩寺”。因此可知,武宣仙岩至少在明朝时就被民众建成佛寺,直至民国初年尚存,故有“仙岩古寺”之谓。
  武宣县与贵县(今贵港市)相邻,武宣仙岩与横县寿佛寺相隔也仅100公里左右,且因武宣仙岩及仙岩上.寺久负盛名,作为出家僧的建文帝在贵县或横县期间外出云游而至武宣仙岩是在情理之中。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著)第十七卷《建文逊国》中载:
  (宣宗宣德)十年春三月,建文帝往粤西。英宗正统元年秋八月,建文帝还至滇,卜筑旧日之浪穹……。(正统)三年秋七月,建文帝欲往粤西,不果,会有弟子亡去,帝恐迹露,遂有粤西之行。四年夏四月,程济劝建文帝还滇,不听。五年春三月十三日,建文帝谓程济日:“我决意东行,子盍为我蓍?”得兑之归妹,济拊几大呼日:“大凶!今太岁干支皆金,火必克之,行夏之时,其危乎!”帝好文章,能为诗歌,尝赋诗日:“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至是,出亡盖三十九年矣。会有同寓僧者,窃帝诗,自谓建文帝,诣思恩知州(时思恩州治为今广西马山县乔利镇)岑瑛,大言日:“吾建文皇帝也。”瑛大骇,闻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帝,蜚章以闻,诏械入京师,程济从。
  由上可知:建文帝后期基本在广西隐居或云游,正统三年(1438年)时距离建文帝当初在1402年出逃已有30多个年头,而到了正统五年(1440年),已近40个年头。建文帝在此期间行迹在广西横县、贵县、武宣一带,而写出以上三首诗,故有诗中“牢落江湖四十秋”之感。在武宣民间流传其全诗三首并为《武宣县志》所录,但在《横县志》中仅载其前二首,是有其道理的。
  到了清朝,举人黄山甸为其立碑为记。黄山甸是武宣本地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举人,《武宣县志·选举表·清文举人》载:“黄山甸,同治癸酉,武上里上黄村人。”因当地的父老乡亲一直在相传着当年建文帝曾游览仙岩,并遗诗三首,当时或刻于石(或碑)上,后无存。作为当地文化名人的黄山甸对此甚为重视,并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新立碑为记,在其序言中有“据父老流传,(建文帝)尝驻贵口口山寺,后云游到此遗诗三章。”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武宣县志》亦引其记。由此可判断,建文帝极有可能就是从贵县的南山寺来到武宣仙岩。
  此外,建文帝的随从程济所写《和建文帝西粤途中》(康熙《鹤庆府志》载),诗为:
  吴霜点点鬓毛侵,
  不改惟余匪石心。
  作客岁寒应自久,
  避人崖壑未曾深。
  龙蛇远逐知心少,
  鱼雁依稀远山沉。
  回首金陵悲往事,
  短筇高岫一登临。
  此诗为和建文帝诗之其二“风尘一日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之韵,其诗题为《和建文帝西粤途中》,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建文帝当初写此诗时,是身在西粤(广西)的。程济诗中之“避人崖壑”,说明了当年建文帝在广西云游期间是常在崖(岩)之中的,或亦可说明其
  与武宣仙岩有缘。
  另外,在武宣民间也有建文帝到武宣是寻其旧臣廖盛泰(清益将军)的说法,
  尚有待进一步探研。
  由上可知,建文帝云游武宣仙岩的传说是有背景及根据的,决非空穴来风。
其他文献
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因境内汇聚浔江、溶江、融江三条江而得名。三江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两汉时期,三江属郁林郡潭中县地,宋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于三口砦置怀远军,后改为平州,并置怀远县。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县治由老堡迁至丹阳镇(今丹洲)。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为三江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治迁至
初识郭敬明,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是从《幻城》开始的。在幻城里,一边是火族,一边是冰族,一边是火焰之城,一边是幻雪帝国。《幻城》来自于幻想,而这种幻想是轻灵的,浪漫的,狂放不羁的……作品的构思,更像是一种天马行空的遨游。天穹苍茫,思维的精灵在无极世界游走,所到之处,风光无限。当目光拂过这些带着魔力的文字,我就在心中暗暗的猜测,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7后来又看了他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我常想在屋顶上开一面属于自己的天窗。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天空晴空万里。而我更渴望自然的天际色彩,包括阴暗的天空,更多的雨,更多的风雪。  当然,我的想法听起来有一点疯狂,但我会告诉你理由。一个天窗,其实就像一个人的内心,而窗外的天空正如同人生。有些人害怕遇到困难,他们总渴求一切简单、轻松和愉快。所以他们喜爱晴天。而当遇到坏天气时,他们将会顺手合上天窗,把风雨挡在窗外。当然,没有暴风雨是最好的。
有一天,牧羊人把一群山羊赶到绿草如茵的山坡上去吃草。   山羊同往常一样一只只分散开,埋头吃着青草,而牧羊人则躺在一棵大树底下,吹奏他心爱的笛子。   中午时分,牧羊人从一只小布袋里取出面包和奶酪,吃饱了肚子,又走到清泉边喝足了水,然后躺下睡觉。   待牧羊人醒来时,太阳快要下山了。他赶紧爬起身吆喝着,把分散的一只只山羊召集起来。可是数来数去就是少了一只羊,最后,他看见那只掉队的山羊站在一块高耸的
据《读者文摘》报道,美国人最怕的就是公开演讲。这里有一些小小的窍门可以帮你减轻公开演讲的焦虑。  第一,据我所知,在发表演讲时死去的人仅有:芭芭拉·海琳,在向罗森德尔妇女联合会发表讲话时突发心脏病;艾尔本·巴克利,美国前副总统:阿瑟·麦克阿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父亲。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世界上已发表过数以十亿次的演讲,但在演讲时死去的人微乎其微。启示:演讲是安全的。  第二,请记住,如果你牵着一头
编译/成 蓉  巴彼是个相貌十分讨人喜欢的老头子,已经变得灰白的头发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他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尽管岁月已经把它们打磨成了暗淡的蓝灰色,但瞳孔里依然散发出一股深深的暖意。尽管巴彼的脸已经完全耷拉下来了,但只要一笑,脸上的皱纹不但会跟着变得柔和起来,还挂满了笑容。巴彼的口哨吹得棒极了。每天早上,他都会一边快乐地吹着口哨,一边给他的当铺掸灰、扫地。当然,快乐的巴彼内心里也有一个隐痛,但这并
在爸爸眼里,妈妈是名副其实的“管家婆”;在妈妈同事的眼里,妈妈是位优秀教师;而在我眼里,妈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骨精”!  老妈长得挺好看,就是皮肤有些黑,对此妈妈下了大功夫。每次去逛超市,她总会买一大堆化妆品。“老妈,你看这多贵啊!别买了!”我看着老妈刚相中的那款化妆品的标价,不禁撇了撇嘴。“小孩子懂什么!你看啊,这款又能美白又能润肤,比上次买的那瓶好多了!”妈妈拍拍我的头,把这瓶化妆品归入了她
作为侗家的一项传统习俗,百家宴是侗族地区待客的最高礼遇。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林溪、八江、独峒、同乐等乡镇是百家宴形成的发源地。“月也”习俗是百家宴“腊也”的前身。  百家宴的起源  百家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具体时代已经无从考证,通过村民的集体记忆而代代相传的一些传说,大致可以追溯百家宴的起源。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侗寨遭遇邪恶洪魔的袭击。洪魔使江河溪水暴涨,依山傍水而居的侗寨很快被肆虐的洪水冲垮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  一台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放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
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中,有一位淮阳籍书法家,他的四帧《七律·长征》书法条屏,和大名鼎鼎的齐白石、张大干和郭沫若等人的书法作品共列。他叫何仰羲,1957年适逢毛泽东主席诞辰64周年时,淮阳县各界共推何仰羲以书法作品为毛主席贺寿。何仰羲笔走龙蛇,神润机抒,秉烛草就四帧屏《七律·长征》,寄往北京。数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来函,说墨宝已送呈毛主席。后来,毛主席不仅为此亲自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