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溯源、认知内化与路径转向:当代华语电影国家形象的塑造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文艺作品中,中国形象经历了从“极端美化”到“极端丑化”的嬗变过程,表征着西方对东方的“他者化”想象.这种想象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华语电影在自塑中挥之不去的认知阴影,以及讨好海外市场的捷径.目前,华语电影在海外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大抵分为四类:武林天地、玄幻境地、发展中的乡土、去不到的他乡.四种形象虽有部分代表性,但并非当前中国多元立体的社会真实.华语电影需在坚守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合世界共通情感,“直言”式地呈现当代中国形象.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流量急剧增加。预测城市交通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合理调度车辆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方便人们出行。然而,时空数据存在复杂的时空依赖关系和周期性,如:在城市路网中,各路段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一个路段的流量变化必然会对其他路段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由于人类的活动模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交通流存在着长短周期的相似性,如:工作日之间流量趋
以人机社会交互为建构模式的元宇宙,所代表着的是人机融合智能基础上的一种新兴互联网社会形态,一种基于“第二人生”的“象征世界”.在此虚拟的乌托邦世界之中,故事世界被建构为一种开源式结构,群体创造构成其内容生产的主要运作模式.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人类可能发生的对抗,也必然引发有关主体的自我认知,以及人与智能机器之间关系问题的反思.
今天,人们围绕元宇宙展开的各种话语纷纷陷入到两种迷执之中.一是连续性迷执,即从根本上将元宇宙视作VR技术的延续、拓展和增强;二是游戏化迷执,即将电子游戏视作元宇宙的自明前提乃至默认形式.本文意在进行初步的纠偏工作.针对连续性迷执,我们借鉴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及埃尔塞瑟的媒介考古学,不再将元宇宙视作从当下向未来所进行的投射和筹划,而更是将其视作充满否定和断裂的有限性体验.针对游戏化迷执,我们重新挖掘出互动性和沉浸性这两股古老力量之间的对峙冲突,进而不再将游戏视作起点和前提,而是真正令其成为元宇宙内部的张力及其
矛盾分析法又称对立统一律,是辩证法的重要逻辑法则,强调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以及在“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其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戏剧和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人物关系对照以及戏剧冲突的建构,因此不失为一种电影故事创意策划的有效方法.在电影创意的剧作层面,通过挖掘人物与自身、人物与他人、人物与情境、情境与情境等二元组合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故事在表层结构上建立起清晰可辨的二元冲突范式,同时在深层结构上,通过多组二元对立意象的交织实现两两之积的蒙太奇功效,赋予文本多层次的阐释空间.
娄烨导演的电影《兰心大剧院》于2019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亮相并获得了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提名.暌违两年,该片于2021年10月15日在国内上映.电影根据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改编,讲述了1941年发生在上海的一场谍战故事.“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周,为了套取日本海军密码专家古谷三郎的重要情报,中国女间谍于堇从香港返回了“孤岛”时期的上海并入住华懋饭店.于堇的公开身份则是知名女星,回上海表面上是接受旧爱谭呐的邀请,在他导演并主演的话剧《礼拜六小说》中担任女主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