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复习课不是简单地重复已学知识,而是引领学生站在新高度和新视角对已学知识进行审视和梳理. 要想在总复习教学中完成系统掌握知识、巩固提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复习目标,教师应制定复习计划、研究命题趋势、落实基础知识等,但关键是在于课堂教学. 通过以题带点来构建知识网络,通过以疑定教来解决生成问题,通过以类串型来掌握数学模型,通过以变促能,提升学生解题能力,通过以错引思来使学生思维缜密,从而提高复习教学实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策略
复习课不是简单地重复已学知识,而是要引领学生站在新高度和新视角对已学知识进行审视和梳理,通过引领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对比,深挖、外展,从而完善知识体系,解决存在问题,提升数学能力,培养思考习惯. 如何在总复习教学中完成系统掌握知识,巩固提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复习目标,教师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积极研究命题的趋势,努力落实双基等,更应该思考如何进行复习课堂的教学设计,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实效. 本文就初三总复习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几点想法:
一、以构建体系为导向——以题带点,形成知识网络
利用典型例题的呈现来复习相关内容的概念和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学习、讨论和适当讲解,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构建知识网络.
当然所选的例题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就会使得知识复习不够系统,这就需要对例题精挑细选,尽可能有典型性,使得通过一个知识点带出整个章节的知识,甚至跨章节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 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常数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若该函数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y = 2x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A,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B,当△OAB的面积为4时,求点A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利用例1呈现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有关性质.
二、以释解疑问为导向——以疑定教,解决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前瞻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疑”既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但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 根据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设计复习教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复习教学更为有效.
例如:在总复习环节中,经常会安排学业自测,笔者就在一次测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下例解题无从下手,于是就结合这些题设计了一个专题——用轴对称思想解题:
引例:如图2,半圆O的直径AB = 10 cm,弦AC = 6 cm,把AC沿直线AD对折,C恰好与C′重合,则AD的长为 ().
在由翻折引出的系列问题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轴对称的方法把图形翻折回去,可以解决问题.
例3 在△ABC中,AB > AC,∠BAC = 54°,∠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D,若AB - AC = CD,求∠ABC的度数.
涉及角平分线的问题,可尝试进行轴对称变换,使分散的条件相对集中.
涉及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可尝试进行轴对称变换,能使条件和结论联系更为明显.
思考 如图4,正方形AMBD的边长为6,C,E分别在AD,BD上,且AC = 2,BE = 3,H,K是对角线AB上的点. 若∠AHC = ∠DHB,∠BKE = ∠DKA,试求∠HDK的度数.
例5 如图5,A,B,C三个村庄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沿线上,其中AB = 3 km,BC = 2 km,在B村的正北方向有一个D村,测得∠ADC = 45°,现将△ADC区域规划为开发区,试求这个开发区的面积.
对于一些含有特殊角问题,如30°,45°,60°等,也可尝试轴对称变换,将问题转化.
三、以掌握方法为导向——以类串型,探究数学模型
把相同类型的问题串连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比,归纳出数学模型,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掌握学习方法. 复习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两类思维,一是多题归一,形成题型结构(模型);二是多解归一,形成思想结构(方法).
例6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作业本)如图6,AB⊥BD,CD⊥BD. 图中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一定相似,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模型导出:
模型拓展:
思考1 如图7,正△ABC的边长为4,点P,E,F分别在 BC,AB,AC上,且BE = 2,BP = 1.5,当∠EPF = 60°时,则CF = _________.
①试证明:△ABP∽△PCF;
模型归纳(如图9):当∠A = ∠DPC = ∠B = α时,△ADP与△BPC总是相似的.
四、以发展能力为导向——以变促能,提升解题水平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从典型问题出发,逐步延伸,根据知识内容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变式和发散,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一题多解,可以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从而提升解题能力.
课本及平时练习中时常会有一些经典例题,不妨以这些经典例题来设计习题的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例7 (老浙教版第五册)如图10,用40 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思考1 若墙长为15 m,还能围出面积为200 m2的园子吗?
思考2 设墙的长为a,请问:a的取值对园子的最大面积有影响吗?
例8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如图11,若要围成两个园子,中间用篱笆隔开,则该怎么围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
例9 如图12,在墙长度不限的情况下,围成直角三角形、底角为60°的等腰梯形、半圆以及例1的长方形,哪种面积最大?
思考:在围成最大面积的这些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五、以缜密思维为导向——以错引思,完善思维方式
“如果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检查每一步,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如果不去重新检查或重新考虑已完成的解答,则可能失去某些最好的效果. ”——波利亚. 以学生产生的错误预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深化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纠正解题中方法的错误,策略的偏差和思维的漏洞以及解后反思的缺乏,从而完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出现的错误,以这种普遍性的错误设计教学,可以修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的思维缜密.
例10 如图13,正方形ABCD边长为4,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当M点在BC上运动时,保持AM与MN垂直.
(1)证明:RT△ABM∽RT△MCN.
(2)设BM = x,梯形ABCN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
∴BM = MC, ∴x = 2, 此时M为BC中点.
方法三猜想M可能是BC的中点. 在结论成立下,即RT△ABM∽RT△AMN时:
(1)如图14,延长NM交AB延长线于点G,证△AGM≌△ANM, 得GM=NM,再证△BGM≌△CNM,得BM=CM,则M为BC中点.
(2)如图15,作MH⊥AN于点H,证△ABM≌△AHM,得BM=HM,再证△HMN≌△CMN,得CM=HM,所以BM=CM,则M为BC中点.
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一要反思问题解决的对错,是否有多解;二要反思是否有其他方法,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三要反思这题的解题策略、方法是否有推广价值,能否触类旁通应用到其他问题中去.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平台、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轻负高质”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它的落脚点在于课堂. 如何在教学中演绎出更多精彩、互动、有效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问题、出现错误等,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因生制宜设计复习教学,真正达到“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徐斌艳.《在问题解决中构建数学数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7.
[3]王伟.《数学变式百例精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策略
复习课不是简单地重复已学知识,而是要引领学生站在新高度和新视角对已学知识进行审视和梳理,通过引领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对比,深挖、外展,从而完善知识体系,解决存在问题,提升数学能力,培养思考习惯. 如何在总复习教学中完成系统掌握知识,巩固提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复习目标,教师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积极研究命题的趋势,努力落实双基等,更应该思考如何进行复习课堂的教学设计,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实效. 本文就初三总复习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几点想法:
一、以构建体系为导向——以题带点,形成知识网络
利用典型例题的呈现来复习相关内容的概念和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学习、讨论和适当讲解,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构建知识网络.
当然所选的例题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就会使得知识复习不够系统,这就需要对例题精挑细选,尽可能有典型性,使得通过一个知识点带出整个章节的知识,甚至跨章节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 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常数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若该函数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y = 2x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A,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B,当△OAB的面积为4时,求点A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利用例1呈现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有关性质.
二、以释解疑问为导向——以疑定教,解决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前瞻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疑”既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但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 根据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设计复习教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复习教学更为有效.
例如:在总复习环节中,经常会安排学业自测,笔者就在一次测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下例解题无从下手,于是就结合这些题设计了一个专题——用轴对称思想解题:
引例:如图2,半圆O的直径AB = 10 cm,弦AC = 6 cm,把AC沿直线AD对折,C恰好与C′重合,则AD的长为 ().
在由翻折引出的系列问题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轴对称的方法把图形翻折回去,可以解决问题.
例3 在△ABC中,AB > AC,∠BAC = 54°,∠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D,若AB - AC = CD,求∠ABC的度数.
涉及角平分线的问题,可尝试进行轴对称变换,使分散的条件相对集中.
涉及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可尝试进行轴对称变换,能使条件和结论联系更为明显.
思考 如图4,正方形AMBD的边长为6,C,E分别在AD,BD上,且AC = 2,BE = 3,H,K是对角线AB上的点. 若∠AHC = ∠DHB,∠BKE = ∠DKA,试求∠HDK的度数.
例5 如图5,A,B,C三个村庄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沿线上,其中AB = 3 km,BC = 2 km,在B村的正北方向有一个D村,测得∠ADC = 45°,现将△ADC区域规划为开发区,试求这个开发区的面积.
对于一些含有特殊角问题,如30°,45°,60°等,也可尝试轴对称变换,将问题转化.
三、以掌握方法为导向——以类串型,探究数学模型
把相同类型的问题串连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比,归纳出数学模型,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掌握学习方法. 复习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两类思维,一是多题归一,形成题型结构(模型);二是多解归一,形成思想结构(方法).
例6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作业本)如图6,AB⊥BD,CD⊥BD. 图中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如果不一定相似,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模型导出:
模型拓展:
思考1 如图7,正△ABC的边长为4,点P,E,F分别在 BC,AB,AC上,且BE = 2,BP = 1.5,当∠EPF = 60°时,则CF = _________.
①试证明:△ABP∽△PCF;
模型归纳(如图9):当∠A = ∠DPC = ∠B = α时,△ADP与△BPC总是相似的.
四、以发展能力为导向——以变促能,提升解题水平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从典型问题出发,逐步延伸,根据知识内容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变式和发散,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一题多解,可以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从而提升解题能力.
课本及平时练习中时常会有一些经典例题,不妨以这些经典例题来设计习题的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例7 (老浙教版第五册)如图10,用40 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思考1 若墙长为15 m,还能围出面积为200 m2的园子吗?
思考2 设墙的长为a,请问:a的取值对园子的最大面积有影响吗?
例8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如图11,若要围成两个园子,中间用篱笆隔开,则该怎么围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
例9 如图12,在墙长度不限的情况下,围成直角三角形、底角为60°的等腰梯形、半圆以及例1的长方形,哪种面积最大?
思考:在围成最大面积的这些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五、以缜密思维为导向——以错引思,完善思维方式
“如果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检查每一步,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如果不去重新检查或重新考虑已完成的解答,则可能失去某些最好的效果. ”——波利亚. 以学生产生的错误预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深化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纠正解题中方法的错误,策略的偏差和思维的漏洞以及解后反思的缺乏,从而完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出现的错误,以这种普遍性的错误设计教学,可以修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的思维缜密.
例10 如图13,正方形ABCD边长为4,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当M点在BC上运动时,保持AM与MN垂直.
(1)证明:RT△ABM∽RT△MCN.
(2)设BM = x,梯形ABCN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
∴BM = MC, ∴x = 2, 此时M为BC中点.
方法三猜想M可能是BC的中点. 在结论成立下,即RT△ABM∽RT△AMN时:
(1)如图14,延长NM交AB延长线于点G,证△AGM≌△ANM, 得GM=NM,再证△BGM≌△CNM,得BM=CM,则M为BC中点.
(2)如图15,作MH⊥AN于点H,证△ABM≌△AHM,得BM=HM,再证△HMN≌△CMN,得CM=HM,所以BM=CM,则M为BC中点.
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一要反思问题解决的对错,是否有多解;二要反思是否有其他方法,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三要反思这题的解题策略、方法是否有推广价值,能否触类旁通应用到其他问题中去.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平台、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轻负高质”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它的落脚点在于课堂. 如何在教学中演绎出更多精彩、互动、有效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问题、出现错误等,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因生制宜设计复习教学,真正达到“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徐斌艳.《在问题解决中构建数学数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7.
[3]王伟.《数学变式百例精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