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最高;双免双套技术可以早争茬口,但一定要根据水稻让茬时间合理确定播期,可作为应急栽培技术应用。
关键词 小麦;栽培技术;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5.010
1 基本情况
2015年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共设计了5组试验,试验设计见表1。
1.1 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
12月6日人工撒播,播种量225 kg/hm2,基本苗304.5万/hm2。基苗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5∶1∶4,总施氮量255.0 kg/hm2。
1.2 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分零共生和共生期15 d两种共生时间,11月10日、11月25日分两次人工撒播,播种量225 kg/hm2,基本苗202.5万/hm2(收获时机械损伤)和394.5万/hm2。基苗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5∶1∶4,总施氮量255.0 kg/hm2。
1.3 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2月6日机条播,播种量262.5 kg/hm2,基本苗
340.5万/hm2。基苗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5∶1∶4,总施氮量255.0 kg/hm2。
1.4 小麦全程化机械栽培技术
12月6日机条播,播种量262.5 kg/hm2,基本苗336.0万/hm2。沃夫特缓释肥一次基施(一体机),用量750 kg/hm2,孕穗肥用尿素300 kg/hm2。
1.5 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
12月6日机条播,播种量262.5 kg/hm2,基本苗
336.0万/hm2。沃夫特缓释肥一次基施(一体机),用量
600 kg/hm2,12月22日施苗肥75 kg/hm2,1月28日施分蘖肥112.5 kg/hm2,3月26日施拔节肥90.0 kg/hm2、45%复合肥225 kg/hm2。
2 结果
2.1 茎蘖动态
因为整个试验播期均较迟,除双免双套的1个共生期15d的以外,其余技术示范都属于迟晚播,不同的是播种方式及肥料用量和用法。除了双免双套的1个处理因特殊原因基本苗较少,造成高峰苗也较少,最终成穗率特别高以外,其余的示范技术以小麦全程化机械栽培技术成穗率最高,为60.6%,零共生套播的成穗率最低,为33.6%。
2.2 产量及产量结构
从产量结构构成上分析,穗数最多的是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达到534.6万穗/hm2,最少的是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共生期15 d的,为450.0万穗/hm2;从穗型上来看,最大的是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共生期15 d的,达到35.58粒/穗,最小的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为31.3粒/穗;千粒重最大的是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共生期15 d的,达到39.3 g,这可能与播期也要一定的关系;各展示技术产量最高的是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达到6 441.0 kg/hm2,最低的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为5 679.0 kg/hm2,差距显著,见表3。
3 小结
采用不同栽培技术,产量有差异,以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最高,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術产量最低。近几年来,随着茬口有越来越晚的趋势,生产上,迟播麦播量都在300~375 kg/hm2,造成群体过大,茎秆瘦弱,病害严重。2015年在12月6日播种,比大面积生产上的一般农户播种还要迟,播量在225 kg/hm2,将肥料适当后移,最终依然获得了一定产量。双免双套技术可以早争茬口,但一定要根据水稻让茬时间合理确定播期,共生期最好不要超过7 d,以免造成瘦高苗或机械损伤,同时要加强覆盖,避免冻伤。目前兴化市全面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大面积生产普遍存在播量过多、施肥过多的现象,播量通常在300 kg/hm2以上,施肥量在285 kg/hm2以上,通过今年的示范,在迟晚播的条件下,播量控制在300 kg/hm2,施肥量在255 kg/hm2,只要管理技术到位,也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产量。全程化机械栽培技术运用一次性施用缓释肥技术虽然省工,但最终产量结果也不理想,缓释肥品种有待进一步筛选。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小麦;栽培技术;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5.010
1 基本情况
2015年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共设计了5组试验,试验设计见表1。
1.1 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
12月6日人工撒播,播种量225 kg/hm2,基本苗304.5万/hm2。基苗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5∶1∶4,总施氮量255.0 kg/hm2。
1.2 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分零共生和共生期15 d两种共生时间,11月10日、11月25日分两次人工撒播,播种量225 kg/hm2,基本苗202.5万/hm2(收获时机械损伤)和394.5万/hm2。基苗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5∶1∶4,总施氮量255.0 kg/hm2。
1.3 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2月6日机条播,播种量262.5 kg/hm2,基本苗
340.5万/hm2。基苗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5∶1∶4,总施氮量255.0 kg/hm2。
1.4 小麦全程化机械栽培技术
12月6日机条播,播种量262.5 kg/hm2,基本苗336.0万/hm2。沃夫特缓释肥一次基施(一体机),用量750 kg/hm2,孕穗肥用尿素300 kg/hm2。
1.5 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
12月6日机条播,播种量262.5 kg/hm2,基本苗
336.0万/hm2。沃夫特缓释肥一次基施(一体机),用量
600 kg/hm2,12月22日施苗肥75 kg/hm2,1月28日施分蘖肥112.5 kg/hm2,3月26日施拔节肥90.0 kg/hm2、45%复合肥225 kg/hm2。
2 结果
2.1 茎蘖动态
因为整个试验播期均较迟,除双免双套的1个共生期15d的以外,其余技术示范都属于迟晚播,不同的是播种方式及肥料用量和用法。除了双免双套的1个处理因特殊原因基本苗较少,造成高峰苗也较少,最终成穗率特别高以外,其余的示范技术以小麦全程化机械栽培技术成穗率最高,为60.6%,零共生套播的成穗率最低,为33.6%。
2.2 产量及产量结构
从产量结构构成上分析,穗数最多的是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达到534.6万穗/hm2,最少的是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共生期15 d的,为450.0万穗/hm2;从穗型上来看,最大的是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共生期15 d的,达到35.58粒/穗,最小的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为31.3粒/穗;千粒重最大的是双免双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共生期15 d的,达到39.3 g,这可能与播期也要一定的关系;各展示技术产量最高的是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达到6 441.0 kg/hm2,最低的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为5 679.0 kg/hm2,差距显著,见表3。
3 小结
采用不同栽培技术,产量有差异,以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最高,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術产量最低。近几年来,随着茬口有越来越晚的趋势,生产上,迟播麦播量都在300~375 kg/hm2,造成群体过大,茎秆瘦弱,病害严重。2015年在12月6日播种,比大面积生产上的一般农户播种还要迟,播量在225 kg/hm2,将肥料适当后移,最终依然获得了一定产量。双免双套技术可以早争茬口,但一定要根据水稻让茬时间合理确定播期,共生期最好不要超过7 d,以免造成瘦高苗或机械损伤,同时要加强覆盖,避免冻伤。目前兴化市全面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大面积生产普遍存在播量过多、施肥过多的现象,播量通常在300 kg/hm2以上,施肥量在285 kg/hm2以上,通过今年的示范,在迟晚播的条件下,播量控制在300 kg/hm2,施肥量在255 kg/hm2,只要管理技术到位,也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产量。全程化机械栽培技术运用一次性施用缓释肥技术虽然省工,但最终产量结果也不理想,缓释肥品种有待进一步筛选。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