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漫步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奔
  管桦
  长江的浩荡波流,回旋着,翻卷着,仿佛在挣脱着什么,响出轰隆隆巨声。浪涛和浪涛彼此呼唤着,滚滚东奔,追赶那一轮红日。从最遥远的迷漫着雾气的天际,也能看见它闪亮的水面。而两岸的巉岩绝壁,把峻峭的山峰,高高地耸在它们头上那一片荒凉的蓝空中,俯视着澎湃的急流。只有它们知道长江已经走过和将要走过的迢遥途程的时间,是多么悠久。
  我站在飞驰于长江的轮船甲板上,风吹着头发,衣襟向天空飘起。我手扶横栏,凝望着从荒古以来就以自己征服一切的雄浑大气,凌驾着风暴,岁月的重轭所不能制服的生命急流,在无尽的追求中,宽阔的胸膛,倾吐出深沉洪亮的声音,好像在告诉人们一种重要的事情。而它所追赶的太阳,正在朝它背后的西方沉落。
  那鲜红艳丽给大地倾注了青春和轰响的生命的火球,使冻结的江河,在山野丛林的摇篮中醒来,使寒冬岁月里深藏在地下的种子,诞生出嫩绿的禾苗,给草原洒满鲜花,让鱼群在温暖的水波里自由浮沉。万物都受到太阳的抚爱。它现在却不可抗拒地,必然地向着西方沉落,最后燃烧的烈焰飞奔,浓烟缭绕,天空笼罩着一片无涯无际黑沉沉着火的乌云。映着豪光的长江,依然滚滚东流,从不折回,它没有追赶那追赶不到的,却追赶着黑暗。它背后的太阳,越过狭谷,落进那被它的光辉渲染成绚烂色彩的烟云里去了。江上升起茫茫淡墨色的雾。两岸间或闪现的灯火,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如梦如幻的抖颤。从荒凉绝壁降下来的淡紫色的黄昏和白浪滔滔的长江,进入比梦中甜蜜的想像更为神奇的黑暗里。
  白昼是壮丽的,但是黑暗比白昼更壮丽。深沉的宁静中,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希望。什么都没有,却包含着所有的一切,也包含着对它的惧怕和嘲笑。我注视着近处被轮船探路灯光照出的波浪,不断地互相撞碎,似乎是唯有碎裂才充满生命,才能奔腾,才能掀起冲天巨浪。而那从不碎裂的在幽暗星光下巨大而模糊的山岭,只能万古不变地伫立着。它们感到黑暗是如此的冰冷、沉重、浓厚,像巢居着鬼魅的莽石洞穴阴森可怕。而长江却是不顾一切地、勇敢地向黑暗奔流。前面波浪的空缺,立即被后面的填补。因风的袭击而高高地扬起头来吼叫,不顾一切地向着漩涡扑去;因狭谷险峰的阻隔更加奔猛。我倾听着黑暗里波涛的轰响,感到它的孤独和悲壮。同时向我展示了一个永恒的伟大思想:
  给万物以生命的光明是灿烂的。而黑暗是孕育着那无比硕大太阳的母腹。(选自1988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管桦用优美、激情之笔,借宇宙、大地、光明、黑暗之体,道出深刻思想,白昼是壮丽的,但是黑暗比白昼更壮丽,深沉的宁静中充满幻想,充满希望,什么都没有却包含着所有的一切,也包含着对它的恐惧和嘲笑,给万物以生命的光明是灿烂的而黑暗,是孕育着那无比硕大太阳的母腹。
  ☆阅读思考
  1.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标题“奔”的内涵。
  2.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所传递的 “永恒的伟大思想”。
  
  望春
  柯灵
  离开龙山,又是一度月圆。小巷寂静的生涯,已渐觉相安若素;而且俗务困人,每天被琐屑的工作缠绕,也不复再有余裕坐对幽窗,悠然作遐想。只是龙山的望春花,至今还频来相扰,使人难忘。
  龙山山腰的宿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我迁入宿舍的时候,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惟有终年常青的黄杨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一树望春。草未曾茁青,树没有抽芽,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银白的花蕾。宿舍里深通世故的女佣,有意无意地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从那时起,不知为什么,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而且有些为它杞忧。一天早晨,和同居的朋友在院前小立,我说:“望春花开得这样早,怕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了罢!”朋友冷漠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外,他说:“望春真是最难看的花了!枝干僵秃,有花无叶,让它零落了也好!”更出我意外的,此后他竟几次表现对望春的嫌厌。我觉得很不平,有一次对他说了这样带刺的话:“放心罢,朋友!望春花不是为你开的,它并不要你赏识!”朋友还说:“谁教它开在这里,让我看见呢?”我怃然,没有再开口。
  每天午后,柔阳拨逗着春意,蜜蜂翅上驮着薄薄的东风,在黄杨木上纷飞。同居的伙伴们都到山麓去了,我总独自伫立院前,对望春作许久的顾盼,而且常不免为它担忧:“花开得早,自然也就谢得早,来时寂寞,去时冷落,岂不辜负了大好的春光!”——眼见望春花欣欣地开放,粉妆玉琢,洁白如雪,我越是倾心怜惜,我的隐忧也越是深切。
  不幸的预想常常容易出现,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紫槿花红出墙头,我终于发现望春的残葩零落在院中的草地上了。我像亲自串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浸蚀了无名的怅惘。
  我曾要决定,要为这素馨的花树写一篇童话:假定望春花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国。肃杀的严冬使她发愁,料峭的寒风使她颤粟,她决定独自出发,向天涯海角寻觅春天。跋涉了无数山水,饱尝了无限苦辛,当她听见南国的燕子送来第一声呢喃,冬眠的蛰虫打了第一个呵欠,她知道自己的愿望快要达到,激动得发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开惨白的笑靥,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于是风暖了,草绿了,花开了。但春天刚来,自己却已经憔悴,在春阳温暖的懷中,作了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立下心愿要为望春抒写。但只恨自己才分太浅,几回铺,几番搁笔,我终于没有写成。
  人事倥偬,如今我已离开了龙山,望春花的故事却依然频来相扰,甚至见她化为白衣的少女,婉转轻愁促请我对她践约。几日以前,因事偶上龙山,便去看看院前的望春,现在已经是绿叶成阴,迥非往日的丰姿了。我想,望春有知,对那过去的旧梦,怕也早如隔世,淡然忘却了罢?果然,那么我的心愿,这样也就算偿!
  
  作者通过一株极寻常的望春花的形象,表明了对望春花及与望春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着美好追求的人们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文章用语准确,细腻,加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用,将望春花描绘生动传神。作者对望春花的好感杞忧牵动读者的心。一株寻常小花,此时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阅读思考
  1.结合原文研读,“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而且有些为它杞忧。”为何“发生了好感”,又为何“为它杞忧”呢?
  2.“我”对望春花充满了深情厚意,请分析望春花在“我”心中的形象。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濛濛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透过文字,作者表达对雪的热爱,传递出对浑然天成泥泞的热爱。通过人人生厌的泥泞中发现其可爱之处,着实难能可贵。
  或许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再丑陋的事物,也会有其可爱的一面,
  
  
  阅读思考
  1.作者在开头费了不少笔墨描写雪,有何用意。
  2.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结合全文回答。
  3.文章最后一段,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说“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其他文献
人生中总有许多割不断的情,忘不了的忆,释不了的怀,放不下的心。   在很小的时候,每天的夜晚,我就像一只小老鼠一样在其他伙伴家里来回穿梭。因为父母去了自己认为很遥远的地方干活,每天都很晚才回来。自己只得在如此偏僻的村庄“招摇”。幼小的心灵不想拥有那样的孤独,不想在未来的岁月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然而不知不觉中,自己在这种孤独中成长起来。每当父母回家,自己已然是兴奋不已,面带笑容,可是在他们来到之前,
期刊
嘉宾:刘步春,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主持人语】  “擂台”是我国旧时代武术家比武的一种形式。台,台子,是武术家比武的场所。擂,打击,是武术散手叫板参与比赛的形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主办者(桩主)摆擂台,能武之士皆可上台与之较量,称为“打擂”;二是由主办者设台,比武者按报名程序上台较量,取胜者留在台上,最后决出武艺最高强者,称为擂台赛。“作文擂台”是想借擂台赛的形式,来增加刊物与社
期刊
江西大余县有一座山,因形似丫状,取名丫山,山不著名,游者不众。但进山一看,才知其特色不在山,而在巨大的瀑布群,这才是其魅力所在。   在丫山卧龙谷短短两公里多的阶梯形山谷中,集中了大小瀑布20余处,整体落差220多米,其中30米以上的瀑布四处,最高的一处瀑布60余米。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护、植被覆盖的不断加强,丫山飞瀑更加显得青春逼人、生机勃发,如诗如画、如仙如幻。   走进卧龙谷,空气润泽着湿意,
期刊
云萦雾绕的山上,立着你萧瑟的身影。你俯首眺望着远处的沈园,身子止不住地颤抖起来,许久,你叹出了那口无奈的气息,狂风夹杂着叹息声吹进了竹林,好似奏出一曲悲伤的歌调。   是谁?把原本意气风发的你折磨成这样。   是她,那个可以让你神魂颠倒的女子。   凤钗定情   公元1144年,南宋绍兴十四年,陆府。   那一日,萧瑟的秋风吹落了枯黄的叶子,吹散了夏日的温暖;那一日,有一个年过花甲的女诗人因日夜思
期刊
满眼的棉株枝繁叶茂,绿得逼人,手掌般的叶片层层重叠,密密地反射着白花花的日光。   棉垄间,只穿着短袖汗衫或光了脊背的棉农,身背手压式喷雾器,向远近的棉株上喷洒着五花八门的杀虫药剂。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有机磷味道。我的目光不由扫过最近的棉株,叶子正滴着药水,地上落满了各种颜色的虫子尸体,有几只肯定是刚刚中毒,身子抽搐作一团,还在翻滚着挣扎。   十二年后,再次经过那片棉花地,看到挤挤挨挨的双层别墅式
期刊
导语:民间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蓬勃的活力,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也不管是哪种年龄的人群,几乎都有诗歌的存在;中国当代诗歌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社会甚至是文学界对诗歌现状的了解、评价和研究都显得乏力和不足;重返民间是诗歌绝处逢生的根本之路。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在语言方面所表现的高度的凝练、优美以及深刻,使它一直被视作文学象牙塔的最顶端。因此,写诗成
期刊
一、重点单词  1. inspect vt. 检查;视察;察看  例1 Nobody inspected my ticket before I got on the train. 我上火车前,没有人查看我的车票。  [派生] inspection n. 检查;检验 inspector n. 检验员;督查员  [辨析] inspect, examine与survey  三者都有检查之意。  exam
期刊
诗歌是人类精神的童年,它应该拥有一片永久的绿色空间。这空间在自然界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无论它变得怎样古老,在这里生长并从这里出发的都是含苞待放的希望。  孙玉石一生致力于中国新诗的研究,探索实现诗的“心灵交通”之路,让诗美走进更多人的心灵,永葆文学的绿色生机。  孙玉石,1935年出生于辽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与五四文化、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著有学术研究及
期刊
曹文轩以“孤傲”的姿态,坚守“文学的经典”,不竭地书写着“美和美感”,构筑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他自称“麦场主”,聚拢大批忠实读者,“麦粒”、“麦垛”则是其粉丝的“标签”。  阅读曹文轩,如同踏上一段奇妙旅程,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来到专属于他的“麦田”,一起欣赏艺术,一起领会浪漫,一起享受阅读与写作带来的快感,从而收获沉甸甸的“麦穗”。    【他,就是曹文轩】  著名作家、学者。1954年生于江苏
期刊
古人云:“众水所聚则气聚”,山为阴,水为阳,山为静,水为动。山静则恒定不变,水动则变化无穷。天津,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承袭着水的特性而韵意飘渺。让我们跟着镜头,瞧瞧天津的万般风情。  1926年夏天,天津渤海影片公司创始人沈浮拍摄了滑稽讽刺电影《大皮包》,这是以天津作为外景地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而随着2009年《潜伏》的火爆荧屏,这个虽然不是在天津拍摄,但却讲述天津故事的电视剧,它让天津成为了不少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