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
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面的段落里则集中写了“说书人”的事。当我们细细研读文本描写观众听书的情节时候,我们发现观众可以用一个词——“痴迷”来概括。在说书人说书的时候,这些听众们忘记了生活的疲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完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文中用“一会儿”、“接着”、“再接着”三个词来表示时间流逝的迅速,仿佛就是一瞬间一样,而事实上,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为什么物理时间如此之长而心理时间如此之短?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人们完全沉溺到听书里面去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文本除此之外还写到“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通过寺庙里说书人和听书的安静这一侧面描写,将他们被所说的书里的世界所沉醉之后的难以自拔写得淋漓尽致——说书人所说的世界让他们意犹未尽,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用这种听书过后的安静衬托出了人心的沉醉和痴迷。在这两个地方,作者用听众们的感受和表现来侧面写出说书人所说的书对众人的吸引力。而在文本的第二段,作者还专门以“我”的感受来写出这种吸引力。“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在这里,作者将“仍会”和“宁可”两字并用,强调出“我”对说书人的崇拜,甚至将“英雄、将军、学者和大僚”这些人所敬仰的高贵的职业与说书人这个卑微的职业进行对比,并且还在这些高贵人之前添上几个“什么”,将自己对说书人的崇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再来关注说书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说书人无疑是穷病而死的,当他死之时,往昔沉迷于听他说书的人居然没有一个来送葬!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诧异。其实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当“我”与埋葬他的人对话之时,我们发现这段对话无疑是冷漠至极的,尽管“我”一再追问,但是三个人里除了“内中一人”的敷衍答复之外,其他两个人没有说过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而答话的人所说的话更多的也是透露着不耐烦。而读到他们对于说书人的尸体的处理的时候,我们几乎难以置信。文中写道“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灵柩的简陋我们尚可理解,毕竟说书人是个穷病之人,自然是没有钱买的。但是这几个杠手居然让死尸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随着杠手的步伐摆动。我们看到杠手对于这具死尸其实是没有将其当作一个人来对待的。在这里,说书人是毫无尊严而言的,杠手们是冷漠至极的。
当我们将听书和待人进行对照的时候,我们几乎要怀疑自己的眼睛了,听书之时痴迷至极,而待人之时又冷漠至极,这两种态度的发出者是同一群对象吗?研读至此,谁都会迷惑为什么同一群人态度差异如此之大。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回去看看说书人在说书之时都说了些什么。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说书人在说书之时“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他说武松在景阳岗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他说十字坡,说小商河,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在他的说书里“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其实无非是行侠仗义的英雄,这些故事也无非是除恶扬善的故事,人们可能已经听了一遍又一遍,耳熟能详,但是只要从说书人口里说出来,人们就感到了莫大的快感。细细地考究这些听众的身份,其实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士,因为说书人说书的地方就是在底层人士聚集的城隍庙。这些人士无非是在说书人的口里听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梦而已。这个梦,“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这是一个凡人的世界,凭空创造出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所以,听众们只是沉迷于一个无法企及的梦里而已。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底层人们的生活其实是残酷至极的。生活日渐艰难,通货日渐膨胀,说书人吃馒头的钱也难以赚到,其实何尝不是反映了当时小城里的人们已经困苦至极了。而说书人所埋葬的地方——乱葬岗,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小城人们的悲苦现实。“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点缀坟墓的栒祀和野草”,“累累的”、“无主”这两个词已经将当时小城困苦而死的人们描绘得相当清楚了。像说书人这样处境的人,杠手们每天不知要埋多少,小城人们不知要见多少。人们对此早已麻木,还有谁对说书人的死活在意呢?现实是残酷的,师陀在文末注明此文写于1942年不是没有意义的,1942正是河南发生大饥荒,以至于人相食的时候。
现实如此残酷,所以人们如此冷漠,而人们如此冷漠,于是也就更易沉醉于说书人所营造的梦里去。说书人是一个人们特许的撒谎家,明明知道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不能实现的迷梦,但是人们都乐于沉醉在这梦里。
说书人是死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梦也就永远的不会再现了,于是一个杠手嘲讽道:“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这即是对说书人的嘲讽,其实何尝不是对自我的嘲讽呢?正如说书人让大家沉迷于梦里去,其实自己一说起书来也就亢奋异常,无法自拔一样。
说书人的一生无疑是卑微的,但是他用自己卑微的一生去圆了众人一个难以企及的梦。他让梦想的阳光照进了现实,因此尽管他活着时简陋,死了时简单,但是他的人生在陨落之后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第二高级中学。
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面的段落里则集中写了“说书人”的事。当我们细细研读文本描写观众听书的情节时候,我们发现观众可以用一个词——“痴迷”来概括。在说书人说书的时候,这些听众们忘记了生活的疲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完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文中用“一会儿”、“接着”、“再接着”三个词来表示时间流逝的迅速,仿佛就是一瞬间一样,而事实上,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为什么物理时间如此之长而心理时间如此之短?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人们完全沉溺到听书里面去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文本除此之外还写到“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通过寺庙里说书人和听书的安静这一侧面描写,将他们被所说的书里的世界所沉醉之后的难以自拔写得淋漓尽致——说书人所说的世界让他们意犹未尽,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用这种听书过后的安静衬托出了人心的沉醉和痴迷。在这两个地方,作者用听众们的感受和表现来侧面写出说书人所说的书对众人的吸引力。而在文本的第二段,作者还专门以“我”的感受来写出这种吸引力。“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在这里,作者将“仍会”和“宁可”两字并用,强调出“我”对说书人的崇拜,甚至将“英雄、将军、学者和大僚”这些人所敬仰的高贵的职业与说书人这个卑微的职业进行对比,并且还在这些高贵人之前添上几个“什么”,将自己对说书人的崇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再来关注说书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说书人无疑是穷病而死的,当他死之时,往昔沉迷于听他说书的人居然没有一个来送葬!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诧异。其实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当“我”与埋葬他的人对话之时,我们发现这段对话无疑是冷漠至极的,尽管“我”一再追问,但是三个人里除了“内中一人”的敷衍答复之外,其他两个人没有说过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而答话的人所说的话更多的也是透露着不耐烦。而读到他们对于说书人的尸体的处理的时候,我们几乎难以置信。文中写道“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灵柩的简陋我们尚可理解,毕竟说书人是个穷病之人,自然是没有钱买的。但是这几个杠手居然让死尸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随着杠手的步伐摆动。我们看到杠手对于这具死尸其实是没有将其当作一个人来对待的。在这里,说书人是毫无尊严而言的,杠手们是冷漠至极的。
当我们将听书和待人进行对照的时候,我们几乎要怀疑自己的眼睛了,听书之时痴迷至极,而待人之时又冷漠至极,这两种态度的发出者是同一群对象吗?研读至此,谁都会迷惑为什么同一群人态度差异如此之大。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回去看看说书人在说书之时都说了些什么。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说书人在说书之时“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他说武松在景阳岗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他说十字坡,说小商河,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在他的说书里“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其实无非是行侠仗义的英雄,这些故事也无非是除恶扬善的故事,人们可能已经听了一遍又一遍,耳熟能详,但是只要从说书人口里说出来,人们就感到了莫大的快感。细细地考究这些听众的身份,其实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士,因为说书人说书的地方就是在底层人士聚集的城隍庙。这些人士无非是在说书人的口里听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梦而已。这个梦,“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这是一个凡人的世界,凭空创造出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所以,听众们只是沉迷于一个无法企及的梦里而已。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底层人们的生活其实是残酷至极的。生活日渐艰难,通货日渐膨胀,说书人吃馒头的钱也难以赚到,其实何尝不是反映了当时小城里的人们已经困苦至极了。而说书人所埋葬的地方——乱葬岗,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小城人们的悲苦现实。“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点缀坟墓的栒祀和野草”,“累累的”、“无主”这两个词已经将当时小城困苦而死的人们描绘得相当清楚了。像说书人这样处境的人,杠手们每天不知要埋多少,小城人们不知要见多少。人们对此早已麻木,还有谁对说书人的死活在意呢?现实是残酷的,师陀在文末注明此文写于1942年不是没有意义的,1942正是河南发生大饥荒,以至于人相食的时候。
现实如此残酷,所以人们如此冷漠,而人们如此冷漠,于是也就更易沉醉于说书人所营造的梦里去。说书人是一个人们特许的撒谎家,明明知道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不能实现的迷梦,但是人们都乐于沉醉在这梦里。
说书人是死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梦也就永远的不会再现了,于是一个杠手嘲讽道:“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这即是对说书人的嘲讽,其实何尝不是对自我的嘲讽呢?正如说书人让大家沉迷于梦里去,其实自己一说起书来也就亢奋异常,无法自拔一样。
说书人的一生无疑是卑微的,但是他用自己卑微的一生去圆了众人一个难以企及的梦。他让梦想的阳光照进了现实,因此尽管他活着时简陋,死了时简单,但是他的人生在陨落之后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