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京报 邸报 古代报纸
一、《京报》创始时期的探究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记载:“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联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但是,根据俞正燮《葵巳存稿》的记载:“……前于王氏见明时不全《京报》。有《京报》记载,天启四年傅櫆参内阁中书汪文言,即休宁县犯赃遣戌之库吏汪守泰。六月。审确,杖革为民,检《熹宗本纪》不载至。”
另有,在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也提到了“京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报录人见了,道:好了‘好了,新贵人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载黄甲《京报》。
王洪祥在《中国新闻史》中有一节专门讲“明清时期的邸报和《京报》,他认为明有《京报》,只是由于内容同邸报一致,人们往往把它混称为“邸报”。引用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以上文字记载说明了不仅在清代已有了《京报》,上溯明代也已经存在《京报》。只是它常被人们当成邸报而已。
二、《京报》的内容载登
《京报》是以翻印邸报内容为主的。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宫门钞”,“谕旨”和“奏折”。另外,《京报》还刊登少量的关于灾祸、怪异等社会 新闻。
1、“宫门钞”,实际上就是由朝廷内部传出、张贴于宫门外的新闻,主要包括朝廷的动态,官员升降等简短的政治公报。
2、上谕部分主要是照发皇帝的谕旨,任免、褒奖、赏赐等等。
3、章奏部分是臣僚们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
4、除过以上内容,《京报》还刊登社会上发生的的一些怪异、灾害等事件。一般为奇异事件或者是当时人们还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如牛产麟,地震等。
三、《京报》的特点概述
1、《京报》拥有自己专门的报房
《京报》是由民间私人经营的,有自己专门的报房。这种报房不带任何官方性质。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专业的新闻机构。报房出现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以设在地方的报房最多,当时较为著名的有聚兴报房、聚恒报房、聚升报房、合成报房等十余家。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统称京报,这些出京报的报房也被称为京报房。
古代京报房已经逐渐具备今天报社机构的一些职能特性。采编新闻、印刷出版报纸、销售报纸这三大职能在当时已为京报房必做之事。虽然《京报》多在翻印邸报,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由于邸报发抄下来的信息内容中奏折较多,《京报》往往要进行信息的简单筛选,对内容进行取舍,所以各家报房刊印的《京报》在内容上也就有了区别。《京报》的印刷工作亦由报房去做,包括它的印刷技术的应用、版面的简单设计都由报房中人进行,最后一步的推销工作也由报房进行。
2、《京报》是印刷出版的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有泥版的印刷过程:“阁抄既出,有长于刻字者,不必书写,随可刻于一种石膏类之泥板上。此板质柔易受刀,俗称‘豆腐干儿板’,以火微烙之,则立竖。用煤屑和水印之,故墨色甚黯淡。”
另据熟悉北京掌故者谈:也曾用过胶泥制的活体字排印,“用胶泥作为字模,烧为砖质,按字典分部存放,用时现凑,用完拆散扔各归原处存之。”
胶泥活字之后有木活字印刷,并且《京报》长期用这种木活字印刷出版报纸。直到光绪末年改为铅字印刷。
3、《京报》是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报纸
《京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报纸,它的发售分为零售和订阅。它的发行地区主要在京城,并以官场中人为主要读者对象。报房有专人每日送报到订户手中。《京报》出版的宫门钞这部分的时间性是相当强的,《京报》每天傍晚出版,而宫门钞都是当天上午朝廷内发生的事件,所以它的新闻性比起其它部分要强得多,售价也就较高了。京城中的送报人一般为山东人,他们背着两头有兜的报囊,囊上钉有在白布上写有黑字的“京报”字样。离北京远的地方和省份,则需要数日到一月的时间才可送达。
4、《京报》被地方翻印
当时落后的印刷技术决定了《京报》不可能大量出版以满足需要。于是一些地方开始翻印《京报》。另外,一些远的地方只能订阅远道送来的报纸,价格又很贵,所以为了降低报价,吸引订户,一些地方就在本地翻印《京报》,然后进行销售。南方的苏州曾经就是一个翻印的中心。天津的良乡县也曾是《京报》的一个翻印中心,它翻印的《京报》被称为“良乡报”。在同治十年(1972年),《申报》的某一版面分配中,就有多篇为转载《京报》的内容,其所占比例达四分之一之多,可见《京报》的影响和权威是不可估量的。
5、为封建王朝服务
民办经营的报纸,它的内容以翻印邸报为主,所以内容上也沿袭了官方的邸报。以朝廷政令、谕旨、奏折等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决定了它已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多在为朝廷做宣传,它实质已成为为封建政治宣传服务的工具。 《京报》虽为民间报纸,朝廷却认可它,没有对之进行查封,使它能够在如此保守封闭的封建社会中生存下来。
四、总结
《京报》是民间经营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一种报纸。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末年,而《京报》也出现于明末,两者的同时期性在一定程度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京报》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也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它有了固定的名称,有了专门的采写制作的报房机构,有了简单的印刷技术,它开始有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刊特性,它以民间经营方式为封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服务。《京报》没有完全脱离古代报纸的形态,但是它超出了原始报纸的界限,成为中国古代报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报纸形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报纸时期特殊的形式。研究《京报》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邸报和近代报纸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②王凤超,《中国的报刊》,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大出版社,1995年
④王洪祥,《中国新闻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⑤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
【关键词】京报 邸报 古代报纸
一、《京报》创始时期的探究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记载:“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联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但是,根据俞正燮《葵巳存稿》的记载:“……前于王氏见明时不全《京报》。有《京报》记载,天启四年傅櫆参内阁中书汪文言,即休宁县犯赃遣戌之库吏汪守泰。六月。审确,杖革为民,检《熹宗本纪》不载至。”
另有,在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也提到了“京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报录人见了,道:好了‘好了,新贵人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载黄甲《京报》。
王洪祥在《中国新闻史》中有一节专门讲“明清时期的邸报和《京报》,他认为明有《京报》,只是由于内容同邸报一致,人们往往把它混称为“邸报”。引用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以上文字记载说明了不仅在清代已有了《京报》,上溯明代也已经存在《京报》。只是它常被人们当成邸报而已。
二、《京报》的内容载登
《京报》是以翻印邸报内容为主的。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宫门钞”,“谕旨”和“奏折”。另外,《京报》还刊登少量的关于灾祸、怪异等社会 新闻。
1、“宫门钞”,实际上就是由朝廷内部传出、张贴于宫门外的新闻,主要包括朝廷的动态,官员升降等简短的政治公报。
2、上谕部分主要是照发皇帝的谕旨,任免、褒奖、赏赐等等。
3、章奏部分是臣僚们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
4、除过以上内容,《京报》还刊登社会上发生的的一些怪异、灾害等事件。一般为奇异事件或者是当时人们还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如牛产麟,地震等。
三、《京报》的特点概述
1、《京报》拥有自己专门的报房
《京报》是由民间私人经营的,有自己专门的报房。这种报房不带任何官方性质。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专业的新闻机构。报房出现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以设在地方的报房最多,当时较为著名的有聚兴报房、聚恒报房、聚升报房、合成报房等十余家。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统称京报,这些出京报的报房也被称为京报房。
古代京报房已经逐渐具备今天报社机构的一些职能特性。采编新闻、印刷出版报纸、销售报纸这三大职能在当时已为京报房必做之事。虽然《京报》多在翻印邸报,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由于邸报发抄下来的信息内容中奏折较多,《京报》往往要进行信息的简单筛选,对内容进行取舍,所以各家报房刊印的《京报》在内容上也就有了区别。《京报》的印刷工作亦由报房去做,包括它的印刷技术的应用、版面的简单设计都由报房中人进行,最后一步的推销工作也由报房进行。
2、《京报》是印刷出版的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有泥版的印刷过程:“阁抄既出,有长于刻字者,不必书写,随可刻于一种石膏类之泥板上。此板质柔易受刀,俗称‘豆腐干儿板’,以火微烙之,则立竖。用煤屑和水印之,故墨色甚黯淡。”
另据熟悉北京掌故者谈:也曾用过胶泥制的活体字排印,“用胶泥作为字模,烧为砖质,按字典分部存放,用时现凑,用完拆散扔各归原处存之。”
胶泥活字之后有木活字印刷,并且《京报》长期用这种木活字印刷出版报纸。直到光绪末年改为铅字印刷。
3、《京报》是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报纸
《京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报纸,它的发售分为零售和订阅。它的发行地区主要在京城,并以官场中人为主要读者对象。报房有专人每日送报到订户手中。《京报》出版的宫门钞这部分的时间性是相当强的,《京报》每天傍晚出版,而宫门钞都是当天上午朝廷内发生的事件,所以它的新闻性比起其它部分要强得多,售价也就较高了。京城中的送报人一般为山东人,他们背着两头有兜的报囊,囊上钉有在白布上写有黑字的“京报”字样。离北京远的地方和省份,则需要数日到一月的时间才可送达。
4、《京报》被地方翻印
当时落后的印刷技术决定了《京报》不可能大量出版以满足需要。于是一些地方开始翻印《京报》。另外,一些远的地方只能订阅远道送来的报纸,价格又很贵,所以为了降低报价,吸引订户,一些地方就在本地翻印《京报》,然后进行销售。南方的苏州曾经就是一个翻印的中心。天津的良乡县也曾是《京报》的一个翻印中心,它翻印的《京报》被称为“良乡报”。在同治十年(1972年),《申报》的某一版面分配中,就有多篇为转载《京报》的内容,其所占比例达四分之一之多,可见《京报》的影响和权威是不可估量的。
5、为封建王朝服务
民办经营的报纸,它的内容以翻印邸报为主,所以内容上也沿袭了官方的邸报。以朝廷政令、谕旨、奏折等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决定了它已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多在为朝廷做宣传,它实质已成为为封建政治宣传服务的工具。 《京报》虽为民间报纸,朝廷却认可它,没有对之进行查封,使它能够在如此保守封闭的封建社会中生存下来。
四、总结
《京报》是民间经营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一种报纸。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末年,而《京报》也出现于明末,两者的同时期性在一定程度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京报》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也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它有了固定的名称,有了专门的采写制作的报房机构,有了简单的印刷技术,它开始有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刊特性,它以民间经营方式为封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服务。《京报》没有完全脱离古代报纸的形态,但是它超出了原始报纸的界限,成为中国古代报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报纸形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报纸时期特殊的形式。研究《京报》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邸报和近代报纸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②王凤超,《中国的报刊》,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大出版社,1995年
④王洪祥,《中国新闻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⑤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