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它不仅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未来人才的素质。教材是教学信息沟通的媒体,钻研好教材既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教材钻研涉及面广、头绪多,需要教师在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具备较高的水平。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切实地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时候,笔者因课本知识比较简单而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笔者认识到了钻研课本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首次研读教材时,只是看到各章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不能很好把握,囫囵吞枣而不识其中滋味;当再次研读时,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有重点地研读、分析教材,经过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另外,在再次研读时,注意到一些教材中的小资料和旁栏思考题等细微知识点,这些地方高考很可能涉及。高中生物教材中配有很多图片,分析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如:细胞有丝分裂既是第一册的重点知识,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个抽象的过程,通过教材中相关图片的演示,可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教材研究,笔者发现高中各章节知识之间并不是零散而毫无关系的,它们相互关联形成知识网。知识点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逻辑联系,抓住已知与新知在认识过程中的联结点,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中心环节,它将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如:必修一、二册就是围绕着绪论中六个基本特征展开并编排的。课本的前两章讲述的就是生物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即生物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其它五个基本特征也分别在课本的第三至九章进行了阐述。
又如:种子和各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章中讲到干种子体内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少结合水多,由于代谢较慢,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下降;而第二章讲述细胞时提及干种子无液泡;第三章中分析了种子萌发时酶的活性和吸水方式。第四章中介绍了种子是生长素主要产生部位之一;最后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详细介绍了种子,指出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仔细地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形成网,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教材。
另外,这几年的生物高考题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如2008年河北省的高考题难度适中,考的大多是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加强对课本的掌握才能更好把握高考。教材必修本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选修本往往是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历年高考题型都有变化,但考题总是围绕课本考查学生能力,要想决胜高考,教师就必须钻研教材。生物要求学生有一定设计实验的能力,要会书写实验步骤,会准确使用生物术语。这对高中学生有一定难度,经常会出现会做不会叙述的情况,怎样培养学生的生物语言呢?这要依靠课本,课本中的语言是编写人员经过千锤百炼斟酌后的成果。如: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与铁离子催化效率实验中的语言为“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各注入2 ml过氧化氢溶液”,语言准确而精炼。
一方面,教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把教材排除在外就等于放弃研究价值和责任;另一方面,教材是一种高度浓缩、高“含金量”的资源,因此非常具有开发潜力。教材中的某种组合甚至每个字都是权威专家慢慢“磨”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单位空间里都尽可能地容纳和渗透着最大的价值可能,还有比这更具开发价值的资源吗?虽然2003版的生物教材与过去一版的区别只是个别字眼,如:旧版中说“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而2003版中说“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是少了“一切”两字,但语言就更准确而富有科学性了,因为后来我们发现阮病毒以是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
教材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材料和范例,而许多隐含在背后的内容:编者的意图、解题的思维过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等等,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发现、挖掘,而这些发现、挖掘出的东西往往极富新意,为教学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认真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
在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时候,笔者因课本知识比较简单而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笔者认识到了钻研课本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首次研读教材时,只是看到各章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不能很好把握,囫囵吞枣而不识其中滋味;当再次研读时,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有重点地研读、分析教材,经过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另外,在再次研读时,注意到一些教材中的小资料和旁栏思考题等细微知识点,这些地方高考很可能涉及。高中生物教材中配有很多图片,分析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如:细胞有丝分裂既是第一册的重点知识,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个抽象的过程,通过教材中相关图片的演示,可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教材研究,笔者发现高中各章节知识之间并不是零散而毫无关系的,它们相互关联形成知识网。知识点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逻辑联系,抓住已知与新知在认识过程中的联结点,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中心环节,它将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如:必修一、二册就是围绕着绪论中六个基本特征展开并编排的。课本的前两章讲述的就是生物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即生物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其它五个基本特征也分别在课本的第三至九章进行了阐述。
又如:种子和各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章中讲到干种子体内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少结合水多,由于代谢较慢,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下降;而第二章讲述细胞时提及干种子无液泡;第三章中分析了种子萌发时酶的活性和吸水方式。第四章中介绍了种子是生长素主要产生部位之一;最后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详细介绍了种子,指出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仔细地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形成网,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教材。
另外,这几年的生物高考题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如2008年河北省的高考题难度适中,考的大多是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加强对课本的掌握才能更好把握高考。教材必修本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选修本往往是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历年高考题型都有变化,但考题总是围绕课本考查学生能力,要想决胜高考,教师就必须钻研教材。生物要求学生有一定设计实验的能力,要会书写实验步骤,会准确使用生物术语。这对高中学生有一定难度,经常会出现会做不会叙述的情况,怎样培养学生的生物语言呢?这要依靠课本,课本中的语言是编写人员经过千锤百炼斟酌后的成果。如: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与铁离子催化效率实验中的语言为“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各注入2 ml过氧化氢溶液”,语言准确而精炼。
一方面,教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把教材排除在外就等于放弃研究价值和责任;另一方面,教材是一种高度浓缩、高“含金量”的资源,因此非常具有开发潜力。教材中的某种组合甚至每个字都是权威专家慢慢“磨”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单位空间里都尽可能地容纳和渗透着最大的价值可能,还有比这更具开发价值的资源吗?虽然2003版的生物教材与过去一版的区别只是个别字眼,如:旧版中说“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而2003版中说“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是少了“一切”两字,但语言就更准确而富有科学性了,因为后来我们发现阮病毒以是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
教材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材料和范例,而许多隐含在背后的内容:编者的意图、解题的思维过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等等,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发现、挖掘,而这些发现、挖掘出的东西往往极富新意,为教学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认真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