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视,对所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着各种弊端,在探索中摸索出一些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管理新法
1.前言
城市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生态环境时代。顺应时代的发展,建设园林城市成为时代的要求。
2.城市园林建设现存问题
2.1土壤条件恶劣及后期保养不到位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尤其是地势高低相差较大的地段,需要填充更多的垃圾废料,这意味着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一些城市在绿化的过程中,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上覆盖一层土壤,但这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一些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植物不能很好生长的原因。在植物移植时,一些绿化工人为了省力省时,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不能完全舒展,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或者大部分根茎被切断,造成植物重栽后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有的地方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养护,造成施肥浇水不及时,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或者幼苗长势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以致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给后期的养管工作造成很大的负担。
2.2 新建绿地中草坪面积设置过大
好多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设计建成大草坪,这看似美观清亮,爽心悦目,但却使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打折扣。而且几乎所有草坪都从国外引进,其地域适应性千差万别,造成病虫害在各地几乎年年都会大规模发生,几乎2至3年就需要重新改造,造成人员与成本的极大浪费。再加上草本身根系较浅,必须大量而及时地浇水,由此为园林绿地管理带来极大的负担。
2.3 苗木质量参差不齐,规格不一
城市的绿化改造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北方城市更是如此。春暖花开季节适宜植物栽植,大面积的绿化工程开始施工,苗木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城市绿化施工单位在购进苗源的时候,大多不是从一个苗源基地选择苗种,就会出现苗木的苗培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直接造成绿化后的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无法达到设计效果和景观效果。有的建设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在购进苗木时选择的规格较小,因此在栽植后绿化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而有的施工单位为了栽植后绿化效果立竿见影,则选购了规格较大的苗木,但是大规格的植物,由于各种因素会导致在移植或栽培的过程中发生死亡,植株成活率不高,后期的养护困难,造成了苗木资源的和养护资金的浪费。总之,到了植物栽培的黄金时期,容易造成抢购苗木,苗木来源相对复杂,这种情况下采购的苗木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更甚者是采购的苗木中有的感染虫害,使病虫害在苗木之间交叉感染。
2.4植物种类稀少,绿化效果单一
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有关。我国 北方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小,适合城市园林建设所需的植物种类比较少,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容易造成绿化单一。即便是从其他区域移植其他物种,因不适应条件,成活率低,且容易造成园林的整体效果不协调,不能达到居民要求的绿化效果。
3.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新举措
3.1科学规划设计,建成布局合理、均衡的绿地系统
园林绿地应系统规划,突出生态效益,绿地分布与人口密度相均衡,比例、结构科学合理,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绿地系统。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环境、居民分布、气候状况、土壤结构等因素,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
减少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3.2合理进行物种配置,达到理想效果
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合理的进行配植,建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以及要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此条件下,再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做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再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否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不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地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3.3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单一重复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城市地貌一般比较单一,土质条件相对较差,因此适合该城市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城市园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以及发生病虫害等情况。城市园林稳定的基础,是园林建设中栽培植物的物种多样化,使园林绿地形成一个平衡的系统。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在园林建设中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这样城市园林的稳定性才能得以加强,城市居民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四季更替、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居民才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必须要符合居民的要求。园林建设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城市中每一处的园林建设,必须要考虑到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考虑到人的视觉、行为和心理感受,让居民从身心感受到园林给其带来的快乐。总之,一座园林的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园林建设每时每刻的追求。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管理新法
1.前言
城市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生态环境时代。顺应时代的发展,建设园林城市成为时代的要求。
2.城市园林建设现存问题
2.1土壤条件恶劣及后期保养不到位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尤其是地势高低相差较大的地段,需要填充更多的垃圾废料,这意味着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一些城市在绿化的过程中,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上覆盖一层土壤,但这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一些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植物不能很好生长的原因。在植物移植时,一些绿化工人为了省力省时,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不能完全舒展,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或者大部分根茎被切断,造成植物重栽后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有的地方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养护,造成施肥浇水不及时,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或者幼苗长势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以致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给后期的养管工作造成很大的负担。
2.2 新建绿地中草坪面积设置过大
好多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设计建成大草坪,这看似美观清亮,爽心悦目,但却使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打折扣。而且几乎所有草坪都从国外引进,其地域适应性千差万别,造成病虫害在各地几乎年年都会大规模发生,几乎2至3年就需要重新改造,造成人员与成本的极大浪费。再加上草本身根系较浅,必须大量而及时地浇水,由此为园林绿地管理带来极大的负担。
2.3 苗木质量参差不齐,规格不一
城市的绿化改造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北方城市更是如此。春暖花开季节适宜植物栽植,大面积的绿化工程开始施工,苗木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城市绿化施工单位在购进苗源的时候,大多不是从一个苗源基地选择苗种,就会出现苗木的苗培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直接造成绿化后的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无法达到设计效果和景观效果。有的建设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在购进苗木时选择的规格较小,因此在栽植后绿化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而有的施工单位为了栽植后绿化效果立竿见影,则选购了规格较大的苗木,但是大规格的植物,由于各种因素会导致在移植或栽培的过程中发生死亡,植株成活率不高,后期的养护困难,造成了苗木资源的和养护资金的浪费。总之,到了植物栽培的黄金时期,容易造成抢购苗木,苗木来源相对复杂,这种情况下采购的苗木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更甚者是采购的苗木中有的感染虫害,使病虫害在苗木之间交叉感染。
2.4植物种类稀少,绿化效果单一
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有关。我国 北方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小,适合城市园林建设所需的植物种类比较少,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容易造成绿化单一。即便是从其他区域移植其他物种,因不适应条件,成活率低,且容易造成园林的整体效果不协调,不能达到居民要求的绿化效果。
3.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新举措
3.1科学规划设计,建成布局合理、均衡的绿地系统
园林绿地应系统规划,突出生态效益,绿地分布与人口密度相均衡,比例、结构科学合理,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绿地系统。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环境、居民分布、气候状况、土壤结构等因素,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
减少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3.2合理进行物种配置,达到理想效果
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合理的进行配植,建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以及要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此条件下,再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做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再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否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不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地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3.3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单一重复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城市地貌一般比较单一,土质条件相对较差,因此适合该城市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城市园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以及发生病虫害等情况。城市园林稳定的基础,是园林建设中栽培植物的物种多样化,使园林绿地形成一个平衡的系统。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在园林建设中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这样城市园林的稳定性才能得以加强,城市居民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四季更替、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居民才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必须要符合居民的要求。园林建设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城市中每一处的园林建设,必须要考虑到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考虑到人的视觉、行为和心理感受,让居民从身心感受到园林给其带来的快乐。总之,一座园林的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园林建设每时每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