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会不断增高,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相对数量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每年高校在校生中大约35%的学生进行困难认定,有的个别班级高达50%,其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学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大部分学生经受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这就使得他们出现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障碍,不少学生表现出自卑、焦虑、自我封闭、孤僻、缺乏自信等多种心理特征,即在人格上的不健全和不健康。这种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和成才的绊脚石。本文首先分析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心理特征,然后对形成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心理问题的根源
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共性,比如胆小怕事,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想法,遇事优柔寡断,缺乏果断性。这些都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这种心理问题也是造成他们休学、退学、轻生乃至犯罪等行为的主要原因,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首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形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以及其他原因产生的一种“低人一等”自轻自贱的心理。自卑心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可以派生出其他的心理表现,比如,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等特点。自卑心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典型的特点,这种心理状态主要由于求学和贫困的冲突、学业的挫折和人际交往的挫折等原因造成的。
焦虑和妒忌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处于心理挣扎的状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斤斤计较和精打细算,使得他们的忧患意识格外的强烈,这就体现出焦虑和烦躁的心态,对学习和生活不敢有美好的愿望,对同学的交往不自然,不真实,害怕歧视,担心被排斥。贫困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的长期存在会对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他们在焦虑心理的同时伴随着妒忌,看到别人比自己的生活条件优越,各方面能力突出,便会产生一种羡慕嫉妒的心理不平衡和不服气。这两种心理状态主要是由于贫困学生攀比心较重,争强好胜的心态造成的。
敏感多疑心理 敏感多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另一特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较重,经济来源不足,本身自我感觉自卑,又同时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头论足,内心处于提防状态,他们在交友中也会表现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对同学说的话和做的事容易猜测和多心,这就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他们的敏感多疑也是他们产生孤僻和自闭心理的另一原因。
依赖心理 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高校形成了一系列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种大面积、高数量的资助使得不少的困难学生产生了这种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能力,想着坐享其成,期待别人的施舍。并且这种依赖心理就像蛀虫一样会把整个人腐蚀,进而滋生出懒惰,不思进取。最终会导致德育和智育上的失败。
可见,以上几种心理特征既有独立性,又有依存性,有些学生表现出一、二种,有些学生也许会几种心理特征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复杂,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上不努力,生活上也不自立,经常会出现旷课、逃学,甚至受到学籍警告处分的情况。心理问题必然导致他们成为问题学生。
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认知心理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及个人的早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经历会顽固的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成长环境,其次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另外,社会大环境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外部因素。
个人成长环境是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个人成长环境是个人性格形成的外部环境,这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由于家境的贫困,物质生活的匮乏,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成长,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欢声和笑语,整天面对的是父母的愁眉不展和唉声叹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一颗“忧伤”的种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喜欢和父母老师交流,也不乐于结交朋友,有的学生表现出善于伪装,表面和内心截然相反,出现性格扭曲;有的学生表现出自卑、自我封闭、孤僻的心理特征;有的学生表现出嫉妒,甚至通过偷窃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另一重要因素 学校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课堂,人生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学校肩负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重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的应试教育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教育,教师对他们心理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仅仅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心理健康的问题。另外某些教师自身不能做到为人师表,本身就嫌贫爱富,加上班级个别学生喜欢炫耀攀比,这样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见学校应试教育的育人环境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诱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加追逐物质需求和物质享受,很多人一心向钱看,认为“钱是万能的”。正是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导向,会给这些本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往往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焦虑心理:不仅对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焦虑,而且对将来的就业和人生规划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这种心理健康的差距是高校工作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才能不断地探索出适合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问题的根源
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共性,比如胆小怕事,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想法,遇事优柔寡断,缺乏果断性。这些都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这种心理问题也是造成他们休学、退学、轻生乃至犯罪等行为的主要原因,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首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形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以及其他原因产生的一种“低人一等”自轻自贱的心理。自卑心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可以派生出其他的心理表现,比如,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等特点。自卑心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典型的特点,这种心理状态主要由于求学和贫困的冲突、学业的挫折和人际交往的挫折等原因造成的。
焦虑和妒忌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处于心理挣扎的状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斤斤计较和精打细算,使得他们的忧患意识格外的强烈,这就体现出焦虑和烦躁的心态,对学习和生活不敢有美好的愿望,对同学的交往不自然,不真实,害怕歧视,担心被排斥。贫困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的长期存在会对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他们在焦虑心理的同时伴随着妒忌,看到别人比自己的生活条件优越,各方面能力突出,便会产生一种羡慕嫉妒的心理不平衡和不服气。这两种心理状态主要是由于贫困学生攀比心较重,争强好胜的心态造成的。
敏感多疑心理 敏感多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另一特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较重,经济来源不足,本身自我感觉自卑,又同时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头论足,内心处于提防状态,他们在交友中也会表现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对同学说的话和做的事容易猜测和多心,这就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他们的敏感多疑也是他们产生孤僻和自闭心理的另一原因。
依赖心理 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高校形成了一系列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种大面积、高数量的资助使得不少的困难学生产生了这种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能力,想着坐享其成,期待别人的施舍。并且这种依赖心理就像蛀虫一样会把整个人腐蚀,进而滋生出懒惰,不思进取。最终会导致德育和智育上的失败。
可见,以上几种心理特征既有独立性,又有依存性,有些学生表现出一、二种,有些学生也许会几种心理特征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复杂,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上不努力,生活上也不自立,经常会出现旷课、逃学,甚至受到学籍警告处分的情况。心理问题必然导致他们成为问题学生。
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认知心理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及个人的早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经历会顽固的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成长环境,其次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另外,社会大环境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外部因素。
个人成长环境是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个人成长环境是个人性格形成的外部环境,这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由于家境的贫困,物质生活的匮乏,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成长,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欢声和笑语,整天面对的是父母的愁眉不展和唉声叹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一颗“忧伤”的种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喜欢和父母老师交流,也不乐于结交朋友,有的学生表现出善于伪装,表面和内心截然相反,出现性格扭曲;有的学生表现出自卑、自我封闭、孤僻的心理特征;有的学生表现出嫉妒,甚至通过偷窃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另一重要因素 学校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课堂,人生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学校肩负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重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的应试教育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教育,教师对他们心理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仅仅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心理健康的问题。另外某些教师自身不能做到为人师表,本身就嫌贫爱富,加上班级个别学生喜欢炫耀攀比,这样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见学校应试教育的育人环境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诱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加追逐物质需求和物质享受,很多人一心向钱看,认为“钱是万能的”。正是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导向,会给这些本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往往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焦虑心理:不仅对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焦虑,而且对将来的就业和人生规划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这种心理健康的差距是高校工作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才能不断地探索出适合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