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三个教学片段的分析,阐述了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
【关键词】探究空间探究能力自主探究
近年,我国兴起了以发现式探究方式为主的教学改革热潮,它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挖掘每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参与小组合作,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请看以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学生在学习了电功的概念后)
师:同学们电流做功的大小应该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師:(演示实验)取两个电阻不同的小灯泡L1和L2(R1>R2),并联在电路中,用电流表分别测出灯泡中的电流。
师:哪个电灯的电流大?哪个电灯亮?
生:L1的电流大,L1亮。
师:哪个电灯消耗的电能多?
生:L1消耗的电能多。
师:(板书)这说明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内,通过的电流越大,消耗的电能越多,电流所做的功也越多。
师:(演示实验)取两个电阻不同的小灯泡L1和L2(R1>R2),串联在电路中,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中的电流。(重复以上教学过和并得出结论)
片断二:(在学习学习了电功的概念后)
师:在研究一个物理量和其它物理量关系时,我们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
比如在研究“电流做功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可以使电流、通电时间保持不变,从而来研究电功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生:是的!
师:同样我们可以使电压、通电时间保持不变,从而来研究电功和导体中的电流的关系。
生:是的!
师:(演示实验)串、并联电路的研究方法。
(以下基本按片断一的模式进行教学)片断三:(在学习学习了电功的概念后)教师准备随堂学生实验,课前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全体学生以马蹄型围坐。
师:(提出问题)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研究的方法。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过程略)。
生:(建立假说)可能与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有关。
师:那么如何利用实验来研究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展开讨论。
生: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师:介绍控制变量法,并进一步引导。
生:对了!我认为,可以用串联电路来研究,因为串联电路可以使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从而可以得出电流做功的大小与电压的关系。
师:很好!
生:还可以采用并联电路控制电压、通电时间来研究。
师:对!接下来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实验了。(指导巡视学生实验)
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三个教学片断来看,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这一目标来展开的。应该说,三个不同的教学过程就其达到“使学生了解电流做功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然而,片断三,教师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充分领会知识发生过程及建构过程;片断二,教师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探究活动,但是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而并非学生;片断一,正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的真实写照。
具体地说,这个教学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片断一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应应试教育
毫无疑问,片断一所展示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结论的传授,能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将“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传授”给学生。其“教学效率”可见一斑(大约只5分钟完成课本内容的传授)。正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才有了充足的时间反复练习,去面对升学考试中时常出现的那些“偏题”和“怪题”。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事实上教师也只能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充足的时间来参与“题海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应试教育”时期大部分教师不得不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2.片断二的教学模式,适应了近年来的中考
近年来的中考制度的改革,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带有实验内容的“开放性”试题。一方面,它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广大教师似乎又找到了应对的方法——用自己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探究。在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学会了“纸上谈兵”,领会了对付这类“开放性”试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实际教学中的探究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依旧是教师“探究”的观察者,而并不是主动的参与者。
3.片断三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片断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正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探究的。它注重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课堂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一些探究与思考问题的空间,给予学生足够多的选择和创造的自由。因为,这是对学生主体权利的尊重,也是教学回归学生主体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4.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教师在观念上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努力探究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始终要渗透、落实与贯彻这一观念,改变按自己的经验和思路组织教学的方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背景与基础,采用适当的策略来引导与启发学生,放手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5.挖掘教材,创设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情境
问题的开放性与思考性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的强烈程度、决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与呈现方式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能力的起始水平、可挖掘的潜能大小等因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展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探究空间探究能力自主探究
近年,我国兴起了以发现式探究方式为主的教学改革热潮,它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挖掘每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参与小组合作,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请看以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学生在学习了电功的概念后)
师:同学们电流做功的大小应该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師:(演示实验)取两个电阻不同的小灯泡L1和L2(R1>R2),并联在电路中,用电流表分别测出灯泡中的电流。
师:哪个电灯的电流大?哪个电灯亮?
生:L1的电流大,L1亮。
师:哪个电灯消耗的电能多?
生:L1消耗的电能多。
师:(板书)这说明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内,通过的电流越大,消耗的电能越多,电流所做的功也越多。
师:(演示实验)取两个电阻不同的小灯泡L1和L2(R1>R2),串联在电路中,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中的电流。(重复以上教学过和并得出结论)
片断二:(在学习学习了电功的概念后)
师:在研究一个物理量和其它物理量关系时,我们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
比如在研究“电流做功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可以使电流、通电时间保持不变,从而来研究电功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生:是的!
师:同样我们可以使电压、通电时间保持不变,从而来研究电功和导体中的电流的关系。
生:是的!
师:(演示实验)串、并联电路的研究方法。
(以下基本按片断一的模式进行教学)片断三:(在学习学习了电功的概念后)教师准备随堂学生实验,课前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全体学生以马蹄型围坐。
师:(提出问题)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研究的方法。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过程略)。
生:(建立假说)可能与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有关。
师:那么如何利用实验来研究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展开讨论。
生: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师:介绍控制变量法,并进一步引导。
生:对了!我认为,可以用串联电路来研究,因为串联电路可以使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从而可以得出电流做功的大小与电压的关系。
师:很好!
生:还可以采用并联电路控制电压、通电时间来研究。
师:对!接下来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实验了。(指导巡视学生实验)
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三个教学片断来看,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这一目标来展开的。应该说,三个不同的教学过程就其达到“使学生了解电流做功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然而,片断三,教师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充分领会知识发生过程及建构过程;片断二,教师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探究活动,但是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而并非学生;片断一,正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的真实写照。
具体地说,这个教学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片断一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应应试教育
毫无疑问,片断一所展示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结论的传授,能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将“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传授”给学生。其“教学效率”可见一斑(大约只5分钟完成课本内容的传授)。正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才有了充足的时间反复练习,去面对升学考试中时常出现的那些“偏题”和“怪题”。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事实上教师也只能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充足的时间来参与“题海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应试教育”时期大部分教师不得不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2.片断二的教学模式,适应了近年来的中考
近年来的中考制度的改革,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带有实验内容的“开放性”试题。一方面,它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广大教师似乎又找到了应对的方法——用自己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探究。在教师的努力下,学生学会了“纸上谈兵”,领会了对付这类“开放性”试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实际教学中的探究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依旧是教师“探究”的观察者,而并不是主动的参与者。
3.片断三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片断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正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探究的。它注重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课堂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一些探究与思考问题的空间,给予学生足够多的选择和创造的自由。因为,这是对学生主体权利的尊重,也是教学回归学生主体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4.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教师在观念上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努力探究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始终要渗透、落实与贯彻这一观念,改变按自己的经验和思路组织教学的方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背景与基础,采用适当的策略来引导与启发学生,放手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5.挖掘教材,创设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情境
问题的开放性与思考性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的强烈程度、决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与呈现方式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能力的起始水平、可挖掘的潜能大小等因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展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