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是西部比较落后的省份,扶贫工作重心在农村。近些年针对贵州农村扶贫,贵州省先后实施了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对口帮扶扶贫、财政扶贫。但是这些扶贫模式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本文分析贵州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扶贫模式 农村金融扶贫 模式创新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贵州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来,贵州经济发展更加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产业政策的倾斜,使得贵州经济取得巨大进步。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53元,相比2011年的4145元,增加608元,同比增长14.67%。但是对比周边其他省份,贵州省仍是我国西部地区较落后的省份。尤其贵州农村还面临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等问题。因此,研究贵州省新型扶贫模式尤其是金融扶贫关系着贵州省能否实现后发赶超,意义重大。
二、贵州省传统扶贫模式分析
(一)贵州省传统扶贫模式特征
贵州省的传统扶贫工作的模式主要是“政府为主,社会为辅”,整个扶贫工作过程中来看政府始终扮演的是最重要的角色,涉农资金和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资金项目等扶贫资源的决定权,使用权、控制权都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效率不高。
(二)贵州省主要传统扶贫模式的类型
1.信贷扶贫。贵州省2012年度涉农贷款总计为2862.74亿元,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分别为393.4亿元,870亿元335.34亿元,1264亿元,贷款余额总计较上年增长22.5%。贵州信贷扶贫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提供,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资金要占到大部分,政策性银行居于其次,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比较少。
2.产业化扶贫。所谓产业化扶贫就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引导贫困地区的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和地区优势资源,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自我脱贫的扶贫方式。贵州省根据自身优势相继发展了草地畜牧、核桃产业、中药产业、蔬菜产业、油茶产业、甘蔗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特种养殖产业、茶产业、精品水果产业和薯类等12个产业。
3.对口帮扶。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贵州。意见公布后,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大连市对口帮扶六盘水市,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青岛市对口帮扶安顺市,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市。以上东部8个市每年从财政支出安排总计27496.37万元对口帮扶贵州。该《意见》的最终目标是力求在2020年贵州受帮扶地区城乡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贵州省传统模式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贵州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面貌逐渐改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贵州扶贫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扶贫资金不足,2012年贵州省涉农财政支出仅仅为275.3亿元,仅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2.26%。第二扶贫资金来源单一,扶贫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支出、信用社或者政策性银行贷款,很少涉及商业银行。第三在对口帮扶过程中东部产业向贵州转移的产业,部分产业是东部地区淘汰产业。第四产业化扶贫不易处理好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二者容易发生矛盾。
三、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现状分析
目前贵州省金融扶贫基本上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这种模式下政府始终作为一个主角在运作,通过指导性的贷款进行扶贫资金配置,因此扶贫资金基本上脱离市场资源配置,虽然这种扶贫方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事效率高,但是这种模式往往会带来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长远来说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服务体系正常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市场操作行为,更糟糕的是还会出现寻租行为。
(一)小额信用贷款供给不足
目前贵州省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均开展了小额信用贷款业务,2013年贵州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71.62亿元,虽然较2012年的59.42亿元增长了20.5%,但还远不能满足农户的强大的资金需求,而且小额贷款一方面贷款期限偏短,手续较为繁琐,另一方面贷款业务授信额度偏小等系列问题都亟须改善。
(二)农业保险发展快总量小
近些年贵州省大力发展保险业,在农村先后推行了农房保险、种植养殖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贵州保险行业还以规范促发展,引导行业牢固树立“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强化内控、改善服务、规范经营、提高效益”的理念,统筹好业务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使得贵州涉农保险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2012年上半年贵州省全省实现保费收入81.11亿元,同比增长11.34%,增速位列全国第8位。但是虽然增速在全国排名第8,但是涉农保险的绝对额在所有保费中所占比率还是比较低,涉农保险的绝对额也比较低,涉农保险费仅仅为0.68亿元,和农业比较发达的山东省的8.6亿元相比起来差距还很大。
四、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扶贫资金供需失衡
贵州省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为50%左右,而生活消费、必需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到了很大比例,刚性需求大,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具有总量大、额度小、分散、市场面广且需求层次日益多元化,资金需求季节需求明显,这需要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有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涉农农村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佳,存多贷少,农村资金外流,金额小。 (二)风险防范机制缺失保险制度不完善
贵州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省份,而且农业本身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农民极易因灾返贫或者因灾致贫。一方面贵州省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较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民极有可能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直接导致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在贵州省涉农保险在保险公司各项业务中占比很低,农民不愿意投保,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农民就很有可能违约,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三)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贵州省涉农金融扶贫贷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一种贷款行为,政府管不住自己的手,在贷款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政府在对扶贫贷款的发放过程中进行贴息补偿,但是这种金融贴息扶贫模式本质上就是违背市场竞争原则,不能合理的配置资金,也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另外一方面这金融扶贫模式也会造成寻租行为。
五、金融扶贫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构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积极指导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并且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强涉农保险宣传力度,是农民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还有保险机构应该开发涉农贷款保险业务,降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风险。
2.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风险对冲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县市,推出期货、期权产品,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开展涉农贷款的证券化业务,降低农民财产风险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违约风险,降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资产,提高金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保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政府与市场间的边界
1.积极推进小额贷款的专业化发展。贵州省截止2013年已经有256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71.56亿元。但是这还远不能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还是普遍出现贷款难等问题,因此贵州省需要大力发展小额贷款,支持相关的专业化产业发展。
2.坚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可持续发展。新型金融扶贫最重要的是要将输血式扶贫转换为造血式扶贫,转变政府扶贫职能,履行好政府的基本职责,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金融扶贫市场进行调节,让农民和金融机构成为扶贫工作中的主角,使农民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博弈,政府只是适时对双方行为进行调节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志伟.新扶贫标准下贵州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4).
[2]杨国涛,尚永娟.中国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探讨[J].乡镇经济,2009(9).
[3]张天明.国家新一轮对口帮扶贵州工作启动[J].当代贵州,2013(13).
[4]岳彩申.中国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M].群众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胡明琦(1985-),男,上海人,国际经济贸易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旅游投资研究。
【关键词】扶贫模式 农村金融扶贫 模式创新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贵州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来,贵州经济发展更加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产业政策的倾斜,使得贵州经济取得巨大进步。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53元,相比2011年的4145元,增加608元,同比增长14.67%。但是对比周边其他省份,贵州省仍是我国西部地区较落后的省份。尤其贵州农村还面临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等问题。因此,研究贵州省新型扶贫模式尤其是金融扶贫关系着贵州省能否实现后发赶超,意义重大。
二、贵州省传统扶贫模式分析
(一)贵州省传统扶贫模式特征
贵州省的传统扶贫工作的模式主要是“政府为主,社会为辅”,整个扶贫工作过程中来看政府始终扮演的是最重要的角色,涉农资金和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资金项目等扶贫资源的决定权,使用权、控制权都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效率不高。
(二)贵州省主要传统扶贫模式的类型
1.信贷扶贫。贵州省2012年度涉农贷款总计为2862.74亿元,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分别为393.4亿元,870亿元335.34亿元,1264亿元,贷款余额总计较上年增长22.5%。贵州信贷扶贫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提供,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资金要占到大部分,政策性银行居于其次,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比较少。
2.产业化扶贫。所谓产业化扶贫就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引导贫困地区的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和地区优势资源,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自我脱贫的扶贫方式。贵州省根据自身优势相继发展了草地畜牧、核桃产业、中药产业、蔬菜产业、油茶产业、甘蔗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特种养殖产业、茶产业、精品水果产业和薯类等12个产业。
3.对口帮扶。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贵州。意见公布后,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大连市对口帮扶六盘水市,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青岛市对口帮扶安顺市,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市。以上东部8个市每年从财政支出安排总计27496.37万元对口帮扶贵州。该《意见》的最终目标是力求在2020年贵州受帮扶地区城乡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贵州省传统模式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贵州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面貌逐渐改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贵州扶贫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扶贫资金不足,2012年贵州省涉农财政支出仅仅为275.3亿元,仅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2.26%。第二扶贫资金来源单一,扶贫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支出、信用社或者政策性银行贷款,很少涉及商业银行。第三在对口帮扶过程中东部产业向贵州转移的产业,部分产业是东部地区淘汰产业。第四产业化扶贫不易处理好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二者容易发生矛盾。
三、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现状分析
目前贵州省金融扶贫基本上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这种模式下政府始终作为一个主角在运作,通过指导性的贷款进行扶贫资金配置,因此扶贫资金基本上脱离市场资源配置,虽然这种扶贫方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事效率高,但是这种模式往往会带来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长远来说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服务体系正常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市场操作行为,更糟糕的是还会出现寻租行为。
(一)小额信用贷款供给不足
目前贵州省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均开展了小额信用贷款业务,2013年贵州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71.62亿元,虽然较2012年的59.42亿元增长了20.5%,但还远不能满足农户的强大的资金需求,而且小额贷款一方面贷款期限偏短,手续较为繁琐,另一方面贷款业务授信额度偏小等系列问题都亟须改善。
(二)农业保险发展快总量小
近些年贵州省大力发展保险业,在农村先后推行了农房保险、种植养殖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贵州保险行业还以规范促发展,引导行业牢固树立“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强化内控、改善服务、规范经营、提高效益”的理念,统筹好业务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使得贵州涉农保险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2012年上半年贵州省全省实现保费收入81.11亿元,同比增长11.34%,增速位列全国第8位。但是虽然增速在全国排名第8,但是涉农保险的绝对额在所有保费中所占比率还是比较低,涉农保险的绝对额也比较低,涉农保险费仅仅为0.68亿元,和农业比较发达的山东省的8.6亿元相比起来差距还很大。
四、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扶贫资金供需失衡
贵州省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为50%左右,而生活消费、必需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到了很大比例,刚性需求大,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具有总量大、额度小、分散、市场面广且需求层次日益多元化,资金需求季节需求明显,这需要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有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涉农农村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佳,存多贷少,农村资金外流,金额小。 (二)风险防范机制缺失保险制度不完善
贵州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省份,而且农业本身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农民极易因灾返贫或者因灾致贫。一方面贵州省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较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民极有可能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直接导致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在贵州省涉农保险在保险公司各项业务中占比很低,农民不愿意投保,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农民就很有可能违约,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三)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贵州省涉农金融扶贫贷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一种贷款行为,政府管不住自己的手,在贷款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政府在对扶贫贷款的发放过程中进行贴息补偿,但是这种金融贴息扶贫模式本质上就是违背市场竞争原则,不能合理的配置资金,也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另外一方面这金融扶贫模式也会造成寻租行为。
五、金融扶贫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构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积极指导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并且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强涉农保险宣传力度,是农民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还有保险机构应该开发涉农贷款保险业务,降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风险。
2.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风险对冲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县市,推出期货、期权产品,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开展涉农贷款的证券化业务,降低农民财产风险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违约风险,降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资产,提高金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保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政府与市场间的边界
1.积极推进小额贷款的专业化发展。贵州省截止2013年已经有256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71.56亿元。但是这还远不能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还是普遍出现贷款难等问题,因此贵州省需要大力发展小额贷款,支持相关的专业化产业发展。
2.坚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可持续发展。新型金融扶贫最重要的是要将输血式扶贫转换为造血式扶贫,转变政府扶贫职能,履行好政府的基本职责,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金融扶贫市场进行调节,让农民和金融机构成为扶贫工作中的主角,使农民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博弈,政府只是适时对双方行为进行调节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志伟.新扶贫标准下贵州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4).
[2]杨国涛,尚永娟.中国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探讨[J].乡镇经济,2009(9).
[3]张天明.国家新一轮对口帮扶贵州工作启动[J].当代贵州,2013(13).
[4]岳彩申.中国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M].群众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胡明琦(1985-),男,上海人,国际经济贸易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旅游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