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全国范围内材料加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化工、能源、航空航天、船舶、交通运输、管线建设、工程机械及电子工业等产品加工部门对材料加工专业毕业生需求更大。另外,材料加工专业学生在机电与材料方面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就业的适应性较强。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学校纷纷新设或从部分热加工类专业改办材料加工专业,以适应当时人才的社会需求,对该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专业已有几十年历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材料加工专业人才。作为材料加工教学工作者,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就业适应能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1 优化课程内容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能力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课堂讲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在切实注意加强与拓宽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画龙点睛”式教学。教师授课是“抓住核心、突出重点、联系实际、提取精华”的“点睛”之笔,而学生自学其他内容是“辅助课堂、拓展知识、延伸思维、培养能力”的“画龙”之作。例如,在对微电子封装技术及组装材料详细讲解后,可对微电子组装技术中的热点问题简要介绍,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作进一步了解。这样适当地减少一些讲课内容,安排一定的自学时间和内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自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增加,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就有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知识也能得以深化,实现了“以学强学”。
2 丰富课堂形式
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增加课堂讨论部分的比重。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要按照“题目紧密围绕课程的核心,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及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这一要求进行选题。讨论题目可分为材料加工实际题和引深题两类。材料加工实际题一般来源于生产实际。这类题目不仅要围绕当前篇章教学内容的核心,而且紧密联系材料加工生产实际,并具有综合性和思考性,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引深题则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把它加以扩展。题目一般来源于教学内容,但它不是教学内容的复述,而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选择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系统归纳掌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再应用这些基本规律去分析和认识,从而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扩展。
将课堂的形式由人们思维定式中的教室转移到网络,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时间安排等均由自己决定,实现自我要求、自我管理。在我们所尝试创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包括“在线课程”、“科技前沿”、“育人频道”、“在线论坛”等版块,实现了多媒体课件的运行、下载,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展,参考文献的推荐,课程问题的在线答疑,科教动态的捕捉,学术会议的介绍,新材料新应用的信息速递,人才培养活动、成果的总结和分享等众多功能。同时,提供了与国际、国内研究协会的多项链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能够触及更多、更新、更全的材料加工专业相关信息的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高度好评,内容充实、功能强大、实用性强、方便快捷,大大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带给学生学习的新空间。
二、加强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 落实技能训练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训练中心建设是营造良好实习环境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要重视并确定技能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
2 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强的特点,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训练技能、培养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科学实验素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传统的实验多为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步骤全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结果往往也是已知的。这种实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想象力,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改革。实验项目应针对专业课程,采用“以点引线、以线铺面、以面全体”逐渐深化的实验思路,并提高综合实验的比例。例如材料加工生产工艺全过程的综合性实验,选题可向毕业设计实验贴近,也可以是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并在实验中加强创新意识,不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一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适应“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理念,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经验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之中。校企合作首先是设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领导、工程师对学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学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I环节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等应随时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沟通,共同论证并听取他们对教学的建议,使专业更贴近市场,毕业生更适应就业岗位。
,
一方面学校通过企业了解材料加工技术在生产现场的实际应用、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企业和社会对材料加工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争取企业对办学的资助;另一方面企业回访学校,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设先进技术讲座,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国际最先进的加工技术,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同时提供小型科研项目,使学生经历“实战”锻炼,在企业与学生间建立沟通桥梁,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基础,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三、将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的培训规程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对于材料加工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国际认证的“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资格证书很重要。高校开展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的培训,使学生所学课程与国际接轨,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国际材料加2111程师培训主要包括3个阶段:基础理论阶段(87学时);基本实践操作(60学时):生产实践及标准(297学时)。学习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其材料加工行为:材料加工结构和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及应用。对于具有学士学位的学生,需要学习444学时的课程,才有资格参加考试。考试按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其材料加工行为、材料加工结构和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及应用4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口试和笔试,每门必须及格,口试和笔试成绩平均及格,方可获得证书。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与哈尔滨材料加工技术培训中心联手,在材料加工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设置培训课程。培训中心负责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学校承担了材料加工结构、特种材料加工等课程的部分教学。培训时间主要安排在毕业设计期间,集中2个~3个月的时间进行。这种做法效果良好,毕业学员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视。
综上所述,提高材料加工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材料加工专业人才,是材料加工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意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材料加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的培训课程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1 优化课程内容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能力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课堂讲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在切实注意加强与拓宽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画龙点睛”式教学。教师授课是“抓住核心、突出重点、联系实际、提取精华”的“点睛”之笔,而学生自学其他内容是“辅助课堂、拓展知识、延伸思维、培养能力”的“画龙”之作。例如,在对微电子封装技术及组装材料详细讲解后,可对微电子组装技术中的热点问题简要介绍,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作进一步了解。这样适当地减少一些讲课内容,安排一定的自学时间和内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自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增加,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就有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知识也能得以深化,实现了“以学强学”。
2 丰富课堂形式
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增加课堂讨论部分的比重。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要按照“题目紧密围绕课程的核心,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及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这一要求进行选题。讨论题目可分为材料加工实际题和引深题两类。材料加工实际题一般来源于生产实际。这类题目不仅要围绕当前篇章教学内容的核心,而且紧密联系材料加工生产实际,并具有综合性和思考性,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引深题则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把它加以扩展。题目一般来源于教学内容,但它不是教学内容的复述,而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选择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系统归纳掌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再应用这些基本规律去分析和认识,从而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扩展。
将课堂的形式由人们思维定式中的教室转移到网络,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时间安排等均由自己决定,实现自我要求、自我管理。在我们所尝试创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包括“在线课程”、“科技前沿”、“育人频道”、“在线论坛”等版块,实现了多媒体课件的运行、下载,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展,参考文献的推荐,课程问题的在线答疑,科教动态的捕捉,学术会议的介绍,新材料新应用的信息速递,人才培养活动、成果的总结和分享等众多功能。同时,提供了与国际、国内研究协会的多项链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能够触及更多、更新、更全的材料加工专业相关信息的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高度好评,内容充实、功能强大、实用性强、方便快捷,大大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带给学生学习的新空间。
二、加强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 落实技能训练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训练中心建设是营造良好实习环境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要重视并确定技能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
2 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强的特点,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训练技能、培养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科学实验素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传统的实验多为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步骤全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结果往往也是已知的。这种实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及想象力,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改革。实验项目应针对专业课程,采用“以点引线、以线铺面、以面全体”逐渐深化的实验思路,并提高综合实验的比例。例如材料加工生产工艺全过程的综合性实验,选题可向毕业设计实验贴近,也可以是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并在实验中加强创新意识,不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一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适应“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理念,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经验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之中。校企合作首先是设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领导、工程师对学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学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I环节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等应随时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沟通,共同论证并听取他们对教学的建议,使专业更贴近市场,毕业生更适应就业岗位。
,
一方面学校通过企业了解材料加工技术在生产现场的实际应用、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企业和社会对材料加工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争取企业对办学的资助;另一方面企业回访学校,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设先进技术讲座,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国际最先进的加工技术,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同时提供小型科研项目,使学生经历“实战”锻炼,在企业与学生间建立沟通桥梁,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基础,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三、将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的培训规程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对于材料加工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国际认证的“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资格证书很重要。高校开展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的培训,使学生所学课程与国际接轨,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国际材料加2111程师培训主要包括3个阶段:基础理论阶段(87学时);基本实践操作(60学时):生产实践及标准(297学时)。学习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其材料加工行为:材料加工结构和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及应用。对于具有学士学位的学生,需要学习444学时的课程,才有资格参加考试。考试按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其材料加工行为、材料加工结构和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及应用4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口试和笔试,每门必须及格,口试和笔试成绩平均及格,方可获得证书。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与哈尔滨材料加工技术培训中心联手,在材料加工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设置培训课程。培训中心负责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学校承担了材料加工结构、特种材料加工等课程的部分教学。培训时间主要安排在毕业设计期间,集中2个~3个月的时间进行。这种做法效果良好,毕业学员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视。
综上所述,提高材料加工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材料加工专业人才,是材料加工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意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材料加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国际材料加工工程师的培训课程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