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而立之年,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摄影师大食为我拍照之后,看着照片,我突然想起了两句诗:浮生恰似冰底水,不薄今人爱古人。前一句出自杜牧的诗“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是说时间悄然掠过。后一句是杜甫的手笔,也是我此刻的心境。这两句诗,是我所能想到的概括自己过去一年的最佳用语。
记得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懂得别人的心情,就是最大的学问。这句话初看并不感到特别,细想之下才发现实在是太深刻了。窃以为,一篇好的文字,也需要让人窥见人物(包括作者)的心情。
个人在历史长河里,往往微不足道,遑论我的这一年了。由于这里不是私家账簿,就不胪列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了。大致说来,我从业至今所做过的人物报道里,有各种历史人物,也有当世的学者、导演、演员、歌手等等。遇到的人越多,越感到如何权衡人物的重要与困难程度,因为这个权衡的标准,正是作者心情的一部分,亦是“才、学、识”三者中最后一项的内容。
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喜恶,然而个人喜恶不足以成为形诸笔墨的心情。好在我还有典籍可以看,能够在字里行间探寻古人在心情上的共通之处。人会作古,心情却不会,隐藏在每人语默进退背后的心情,关涉到“存心”这个重大的人生关节。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从这句话出发,将古今人物的心情互相连接、互相比对,成了我常做的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老杜的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有了更切近的体认。
2014年,我写过一篇关于香港色情业的报道,提到了“人生实难”这句话。此语出自《左传》。清人汪中有一篇名为《经旧苑吊马守真》的文章,凭吊的是明代名妓马守真,写得极其动人,文中有这么一句:“人生实难,岂可责之以死。”令我读来心有戚戚焉,于是在写那篇报道的时候,把“人生实难”这4个字写入按语以提挈全文。最近一个月,一位读者朋友联系到我,就那篇报道向我做了一个简短的访谈。她的第一个问题是:“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文章的开头,应该是一段类似编者按的文字,古韵十足,从题目和小标题里都能感觉出你的这种写作风格。想问一下,平时你一贯的风格就偏向古风还是这一篇特别用了这种风格?”
我谢过她的谬赞。以我之浅陋,写作风格是谈不上有的,而且所谓风格,必得经过历史的淘汰之后才可以论定,时人说的不算数,自己说的当然更不能算数。我回复她说,“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自己也写诗、写文言文。不敢说我在多大程度上懂得了古人,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有古韵,那是对我的莫大赞赏。古人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远,但说到底,在情感上,在一些精神追求与坚持上,我们和古人没有什么分别,而且我们也跟他们一样终将成为古人。正因为这一点粗浅的认识,我会以看待古人的眼光去看待今人。”
世间百态,心情万殊,人不可能一一穷究。因此,每个落笔陈述或者议论的人,其实都难逃《庄子》“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之讥——那些言之凿凿、喜欢以“客观全面”自诩的人也不例外。在这种困境下,“我们终将成为古人”这一想法,自然说不上有多高明,却可以令我心安。
记得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懂得别人的心情,就是最大的学问。这句话初看并不感到特别,细想之下才发现实在是太深刻了。窃以为,一篇好的文字,也需要让人窥见人物(包括作者)的心情。
个人在历史长河里,往往微不足道,遑论我的这一年了。由于这里不是私家账簿,就不胪列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了。大致说来,我从业至今所做过的人物报道里,有各种历史人物,也有当世的学者、导演、演员、歌手等等。遇到的人越多,越感到如何权衡人物的重要与困难程度,因为这个权衡的标准,正是作者心情的一部分,亦是“才、学、识”三者中最后一项的内容。
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喜恶,然而个人喜恶不足以成为形诸笔墨的心情。好在我还有典籍可以看,能够在字里行间探寻古人在心情上的共通之处。人会作古,心情却不会,隐藏在每人语默进退背后的心情,关涉到“存心”这个重大的人生关节。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从这句话出发,将古今人物的心情互相连接、互相比对,成了我常做的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老杜的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有了更切近的体认。
2014年,我写过一篇关于香港色情业的报道,提到了“人生实难”这句话。此语出自《左传》。清人汪中有一篇名为《经旧苑吊马守真》的文章,凭吊的是明代名妓马守真,写得极其动人,文中有这么一句:“人生实难,岂可责之以死。”令我读来心有戚戚焉,于是在写那篇报道的时候,把“人生实难”这4个字写入按语以提挈全文。最近一个月,一位读者朋友联系到我,就那篇报道向我做了一个简短的访谈。她的第一个问题是:“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文章的开头,应该是一段类似编者按的文字,古韵十足,从题目和小标题里都能感觉出你的这种写作风格。想问一下,平时你一贯的风格就偏向古风还是这一篇特别用了这种风格?”
我谢过她的谬赞。以我之浅陋,写作风格是谈不上有的,而且所谓风格,必得经过历史的淘汰之后才可以论定,时人说的不算数,自己说的当然更不能算数。我回复她说,“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自己也写诗、写文言文。不敢说我在多大程度上懂得了古人,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有古韵,那是对我的莫大赞赏。古人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远,但说到底,在情感上,在一些精神追求与坚持上,我们和古人没有什么分别,而且我们也跟他们一样终将成为古人。正因为这一点粗浅的认识,我会以看待古人的眼光去看待今人。”
世间百态,心情万殊,人不可能一一穷究。因此,每个落笔陈述或者议论的人,其实都难逃《庄子》“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之讥——那些言之凿凿、喜欢以“客观全面”自诩的人也不例外。在这种困境下,“我们终将成为古人”这一想法,自然说不上有多高明,却可以令我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