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古籍中吴三桂形象探析——以《吴三桂野史》《布默战史》为例

来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朝始,清政府对云、贵彝族聚居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吴三桂作为清初清廷在西南疆域的代理人,在彝族文献《布默战史》《吴三桂野史》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布默战史》将之视作仇人,而《吴三桂野史》中则对其带有一丝同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吴三桂在不同时期对待彝族群众的政策态度不同,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记忆群体所接受的记忆不一。同时,虽然两本书反映的事件有所差异,但也反映了云、贵彝族地区对于国家的认同。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第84届“三江名师”初中语文经典优质课教学艺术展活动中,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徐杰执教了“学习仿写”写作示范课。课后,四川省高县瀚笙学校的胡倩老师将教学实录进行了整理。本刊全文刊发。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作文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学习仿写”。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仿写,请大家把笔和纸准备好。(指屏幕)这本绘本的封面
直面新时代,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重新审视和理解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发性思考.可以由“格”出发去理解“一体”的中华民族意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聚焦日记,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读懂小说。  2.借助日记,教会学生选点切入,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继续带领大家走进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起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部小说中,除了常规描写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其他文字形式?  生:信,歌词。  生:日记。  师:非常好!大家能够关注到文字形式,很了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学习的革命。那种传统的受限于物理时空的学习存在场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学习环境、学习形态、学习方式等都呈现出双重存在结构,现实与虚拟交互依存,学习者之间也因有技术支持而能很好地实现跨越时空的广泛交流,人们所期待的精准学习、高效学习,完全可以借助高速度、低延时、低功耗等“互联网+”的特定信息技术平台得以实现。如何做“互联网+”时代的优秀学习者,已然成为每一位学习者必须直面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