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需求 提高课堂实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必须在学生起始能力水平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读懂学生的需求,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确定位置”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2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第二学段学习“在平面内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基础。“位置”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横看为“行”,竖看为“列”,能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重点是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观察角度与顺序表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前测
  为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们在正式教学前对学生的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了前测。
  一、测试目的
  1.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结构,寻找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2.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存在哪些困难以及产生困难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二、测试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选择了通州区后南仓小学一年级13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颜色依次:蓝红红绿绿蓝)
  绿色小球位于红色方形的哪边?蓝色小球位于蓝色方形的哪边?
  (2)马上就要召开家长会了,你能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向爸爸妈妈介绍你在班内的位置吗?
  (3)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每行各数之和是64,每列各数之和是73。
  三、分析说明
  测试(1)主要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用“左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回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测试(2)主要是为了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能否用行列的知识介绍自己的位置。测试(3)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知道横看为“行”,竖看为“列”,并向学生渗透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在对前测数据的收集整理中我们发现:第(1)题,有119人能用所学知识确定物体的位置,占总人数的90%;第(2)题有45名学生能够正确表述自己的位置,占总人数的34%;第(3)题做对的学生有54人,占总人数的41%,在有错误的学生当中,其中有9人因为计算出现了错误。
  存在的问题:第(1)题:个别学生对上学期学习的用“前后左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有所遗忘。第(2)题:①不能正确介绍自己的位置。如有的学生写道:爸爸妈妈我坐在这里。妈妈,我坐在暖气旁边。我坐在李锦珊的旁边。②行列混淆,不知道横看为“行”,竖看为“列”。如有的学生写道:我坐在第2行第3个(正确的应是第2列第3个)。不能用画图的方法正确表述自己的位置。第(3)题:由于此类练习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正确率与第(2)题相比有所提升,但计算还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确定位置”相关知识的教学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课前复习,温故旧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掌握横看为“行”,竖看为“列”。
  3.使学生明白,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一个标准,标准是可以变化的,也就是可以从多角度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4.在确定地面上物体位置时,需要两个条件,要从两个维度确定物体的位置。
  带着这些思考,经过三次试教,最终形成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课件显示学生记录自己在教室中位置的留言条。由学生扮演爸爸妈妈,根据留言条的内容找座位。
  (1)我的座位在暖气旁边。
  (2)我坐在第一桌。
  (3)我坐在竖着数第3列第5个。
  (4)我坐在从左边数第6列第1个。
  这几种表示位置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单呢?
  二、多种活动,深化认识
  1.认识列。
  竖着排的,我们可以称为“列”,师同时板书。
  出示一组画面:
  计算机屏幕画面;古诗画面。
  这是几列?你是怎么看的?
  2.认识第几列第几个。
  出示小动物图片。
  (1)一共几列?
  (2)引导学生认识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
  (3)小企鹅这一列是第1列,谁是第1个?我们先规定小企鹅是第1列第1个,那狮子在第几列第几个?你是怎么看的?
  (4)老鼠在什么位置?孔雀在什么位置?
  (5)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它在第几列第几个?
  (6)如果小鸟是第1列第1个,那狮子在第几列第几个?
  提问:狮子一会儿在第2列第3个,一会儿在第2列第1个,它到底在哪个位置呢?
  (7)猜猜看:第2列第3个是哪个小动物?第4列第3个是哪个小动物?
  3.认识“行”。
  课件出示:学生书写生字的画面;网页画面;书柜画面;手机屏幕画面;学生照片画面。
  提问:刚才这些画面,我们都是怎样去观察的?
  你可以用一个手势表示吗?
  师揭示横着排的是“行”,并板书。
  4.认识第几行第几个。
  观察光荣榜图。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一共几行?认识第1行,第2行,第3行。
  (3)他是第几行第几个?
  三、巩固新知,学用结合   1.课件出示生肖属相灯图。
  (1)观察属相灯,你知道了什么?
  (2)你的属相灯在什么位置?
  (3)老师的属相灯在第2行第1个,你知道老师属什么的吗?
  (4)如果鼠灯在第1列第1个,你能说出马灯的位置吗?
  2.水果搬家。
  观察这个表格分成几行几列?怎么找到以上这些水果的具体位置呢?
  3.填一填。
  指导学生先审题,再回答相应的问题。
  在第1列第2个。
  在第1行第4个。
  (1) 在第( )列第( )个。
  (2) 在第( )行第( )个。
  (3)在第3列倒数第1个格里画一个○。
  (4)在第2行第5个格里画一个△。
  4.重新写一张给爸爸妈妈的留言条,介绍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5.欣赏:生活中体现行、列位置的图片。
  教后反思
  一、读懂学生的知识经验
  儿童学习数学是一个主体性数学活动的过程,他们以自身生活经验和常识为整体,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建立起生活常识和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建构起一定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其他问题。儿童的数学学习是感性的、直观的,也是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那么作为教师就要读懂他们的知识经验,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本节课伊始,笔者从学生为爸爸妈妈开家长会写留言条,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作为引入,由学生扮演爸爸妈妈,根据留言条的内容,模拟找座位,例如:有的学生在留言条中写道:我坐在暖气旁边;爸爸妈妈我坐在这里;我坐在第3组第2个座位等。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为什么根据有些留言条的内容,能够正确找到座位,而有些却不能呢?从而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读懂知识的起点延伸
  “确定位置”一课的认知起点是上学期学习的“位置与顺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从学生的思维原点出发开展教学,进行迁移和提升,让学生在悄然间理解新知。在课的最后,笔者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重新修改了留言条的内容,对于开始不会介绍自己位置的学生,让他们用今天学习的行列知识介绍自己的位置,对于会的学生,笔者建议他们从多角度介绍自己的位置,例如:可以从行、列、组、排等角度,也可以尝试用画图的方法等,在家长会上,家长拿着孩子写的留言条,根据留言条的内容,找到了孩子的座位,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数学学习是有用的思想,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读懂学生的问题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在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如在课的最后“填一填”练习时,笔者发现,学生在答此类题时存在很大困难,不能够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学生选择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为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中,笔者将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引导与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思考怎样用好的形式把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读懂学生的需求,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教师走进数学,把握数学的本质,挖掘其中的“营养”,将教材“童化、趣化、活化”,以回归儿童的数学课堂,成就课堂的精彩。
  (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101100)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在过程中感受规则对确定位置的影响,通过统一规则探寻数对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对的现实价值,体验数对学习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激活生活经验,初
期刊
在数学学习中,习题是个重要的载体,它承载着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学生通过习题可以加强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习题开展教学工作和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笔者以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五(3)班有35人,五(4)班有36人,共计71人。同时,以五年级上的一次综合练习为例,分析班级学生的集中错误点,管窥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情况,探究由于错误所折射出的问题
期刊
“预学单”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效率,“预学单”不仅仅是学生尝试学习的必要材料,也是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预学单”是体现预学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应把“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放置到一个学习系统中加以组织,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甚至还可以是几个有联系的单元。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对“预学单”设计的一
期刊
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看上去简单,但要挖掘内涵、展示外延,让小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本质却有一定的难度。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分数的意义”,就是一节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如果仅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浅层次的复述和模仿层面,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分数本质探求的需要。在经历多轮课堂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要想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属性有充分的理解和感悟,必须进行以下几点拓展。  一、重点突击——积
期刊
一、设计的缘由  上过五年级“小数乘法”一课的教师,都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在列竖式笔算时,学生关于数位的对位问题总是一知半解。列3.5×3的竖式,多有图1、图2两种样子,谁也无法说服谁。还有的学生实在搞不清楚,就想出了如图3的列式。其实不难想象,出现这些问题,正是受到小数加减法列竖式要求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尽管教师多次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要末位对齐,但当学生坚持说图1也没错时,教师也显得有些无可奈何了。
期刊
一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的理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也正因为如此,给教师的备课赋予了新的任务——潜心研读教材,感悟教材设计意图,从而能够善用教材。但是教师对教材意图的解读却难免会出现偏差。如笔者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曾出现过困惑。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材主题图如下:  在该课的教材内容研讨时,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发了笔者的
期刊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课。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之前,许多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且以“5”计数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计数习惯一致,学生并不陌生。如果仅仅只是简单的就内容按部就班地教学,显然没有真正读懂教材的深意。因此,笔者在“5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了“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模型学习,一方面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比较顺畅地分析数量关
期刊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华罗庚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地,颇耐人寻味。其实简单来说,将书“读薄”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那么吴老师是怎样带领着孩子们把厚厚的数学书读薄,从而构建起一个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数学课堂。  一、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