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关注。 考古,为什么如此重要?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机制,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关注。
考古,为什么如此重要?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机制,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据,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习近平总书记用四句话总结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犹记得,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只有融入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燃”起來,“热”起来,考古才更有意义,才更有生命力!近年来,从“丹东一号”沉船到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从海昏侯墓考古直播到“云上博物馆”兴起,从公共考古兴起到考古文博综艺节目走红,从“敦煌女儿”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到湖南女孩钟芳蓉成为“考古界团宠”……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考古手段的进步、考古知识的普及,曾经十分冷僻的考古渐成公众关注的热点。考古工作也走出“象牙塔”,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从一个更为纵深的视角来看,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因此,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中国考古学家便提出要建立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前辈学者曾充满信心地比喻:经过几代人的血汗浇灌,终于培养出了“中国学派”这个“新种”;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量考古实践,是这个“新种”生长的土壤;从实际出发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则是“中国学派”出现的“催化剂”。
考古,研究的是过去,瞄准的却是未来。它不等同于“挖土”,也不意味着“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宝藏。
考古,比我们想象的要酷!
◎ 来源|文汇报
其他文献
在建规模全球第一、单机容量世界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于6月28日安全准点投产发电。 位于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处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也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几个“最”字,将修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困难程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如期投产发电,标志着作为世界上首批百万千
1987年,法门寺地宫开始发掘,图为法门寺塔基遗址。图片|法门寺博物馆 改革开放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77年正式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年4月,中国考古学会成立。1987年,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改为国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可以独立行使职权。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对考古工作的支持不断增多,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得到极大提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组
20世纪50年代半坡遗址发掘场景。图片|文博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步入正轨。文化部下设文物事业管理局,对全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进行统一管理。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在培养考古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由于考古工作的开展,社会各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丰富的考古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开始考古发掘,它是目前我国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图片|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考古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中國考古学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文物局近年组织实施了“考古中国”一系列重大项目,牛河梁、良渚、石峁、陶寺、二里头等遗址均取得了丰硕的田野考古成果。 中国考古队赴埃及、伊朗、
我们的中华文明很古老,有五千年的历史, 然而我们的考古学却很年轻,刚刚100周年。 考古是文明文化的探索者, 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 一個个在考古领域承前启后的专家们,上穷碧落下黄泉, 不断寻找着华夏文明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 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灿烂文化,呈现在世界文明的展台上。
以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为标志,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已走过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921—194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数量有限,除河南安阳殷墟外,其余均属于零散的调查和发掘,考古工作基础相当薄弱。瑞典人安特生主持了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得出仰韶文化彩陶由西向东传入的结论,据此又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西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外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新
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编号记录。摄影|陶媛 考古就是研究过去历史的一门学问,而我们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田野发掘。发掘的第一步,要知道去哪里发掘。目前的考古发掘类型总体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主动性调查发掘”和“抢救性调查发掘”。 最常见的是因为盗墓、工程建设等情况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这种发掘方式是因为文物或者遗迹信息已经暴露,放任不管便会招来虎视眈眈的盗墓者。 另外一种是主动性调查发掘。当考古学家想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既是三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我们探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追问。 伴隨着一次次考古成果的发现,文化根脉渐渐清晰。 真实的考古现场是什么样?和盗墓有什么不同?科学技术如何为考古赋能? 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步步被证实,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阅读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
炭化成碎片的万历皇帝龙袍。图片|收藏拍卖杂志 最近,某大神复原了秦始皇兵马俑的真人动图,又眨眼又微笑当真“活”过来了。有人疑惑:“秦始皇陵那么大,为啥还不开挖,很好奇里面还有什么宝贝。”文物专家表示:“挖出来保存不了就麻烦了,因为古墓出土文物很容易‘见光死’。” 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哪些考古发掘的文物容易“见光死”。 我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常会发现有的文物即使上千年仍然金灿灿、亮晶晶的,有的
陶寺遗址出土陶片上的纹饰。图片|中国文物报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陶寺考古队),有这样一对伉俪——冯九生、赵晔。丈夫冯九生从事考古发掘,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绘图、拍照、修复等工作,先后参与了闻名世界的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大城城墙、宫殿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是考古队的骨干。而妻子赵晔,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凭借多年的学习历练,成功修复无数破损文物,成为考古队文物修复、资料管理方面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