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明确当前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创建科学路径,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教师可实施“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能不断强化学生朗读的核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朗读习惯,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引言
朗读作为基础性教学形式,对学生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文朗读、演讲等,还是其他文科类学科的学习,都无法离开这一项重要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而所谓的语感,简单来说,就是对语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能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科学的断句,并能有效的对信息进行组织与整合,去流利的进行输出。甚至运用语感,可帮助学生快速的觉察出语句中的错误、或凭感觉创造出更优美的语句。由此可见,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明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比,发现部编版教材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且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其中一半以上的课文都被更换。相较而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强调课文的经典性、时代性等。总而言之,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所展现出更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更注重立德树人,更重视从小学阶段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对传统文化知识传承的意识。其二,守正创新,即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虽在内容上有很大的改动,但并为完全颠覆传统教材,而在基于以前的各个版本进行了创新与升华。其三,更具有实用性。部编版教材相较而言,能接地气,在积极贯彻与落实创新性教学理念的同时,更易让小学生接受,展现出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特点。其四,突显时代性,课本中的知识更贴合实际生活,易于小学生产生共鸣。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路径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明确部编版教材的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与价值。将学生能力培养的手段与其进行有效融合,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通过对部编版教材的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紧密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结合阅读去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实施“三位一体”朗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巧妙的将其进行融合与渗透。教师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带领他们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并能基于对文字的理解与领悟,对世界产生新的认知,丰富他们的思维,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当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通过构建教读-自读-课下诵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改善学生精读、略读不分的状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效践行了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书的倡议。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基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去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升,令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优质文章的过程中,敢于大声的朗读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他们科学的朗读技巧,令他们能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使其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在不断的自读过程中,逐逐渐提升朗读能力。
以此同时,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实现,而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更注重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以及朗读技巧的传授,给予学生相对宽松的时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读。并在学生朗读结束后,帮助他们找出优势与不足,并合理的引导他们进行改正。而后,教师可选取更优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并告诉他们哪部分精读,哪部分略读,令学生在课下也能进行快乐的朗读文章。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文学知识等。从而,令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锻炼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获取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部编版教材中,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还设置了“与家长一起朗读”的环节。基于此,教师可选择一些更适合家长与学生共同朗读的文章,令学生在下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更易产生愉悦感,切实做到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更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二)强化学生朗读的核心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朗读教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习惯,并能培养其对朗读的兴趣。但当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提升其相应能力时,应确保其朗读技巧等方面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求知的初级阶段,知识结构不够丰富、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在学习朗读技巧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懈怠心理,而忽视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阅读文章时,更多时候只是大声的读出声音来,但缺乏一定的章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并能耐心的不断对学生强调朗读的正确方法。
具体而言,教师应确保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应清晰、有力。对于整篇文章的朗读,不能出现错别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读、不唱读,且应令他们明确、清楚、正确的读出儿化音、轻声等。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若出现咬字不清、读音不准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及时反馈与纠正,否则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应加强他们的朗读的科学性。做到朗读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引导学生在朗读这个句子时,应学会快速看向下一句,确保句子与句子之间朗读的连贯性。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观察每位学生朗读的速度,确保其快慢适中。目前,小学阶段的学生,朗读的速度都较慢,通常保持在100-120字每分钟,而标准的朗读速度要求是在150字左右每分钟。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朗读的过快,而出现吃字、掉字的情况发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示范与指导。教师可先进行领读,令他们对朗读速度形成有效的认知,并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模仿,从而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循序渐进的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于部编版教材,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优势等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与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有效融合,制定更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韩桂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2019(17):61.
[2] 李培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17):92-93.
[3] 张朋玲.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47-48.
第一作者简介:张燕(1976年1月—),女,漢族,四川省广元市人,乐山师院本科毕业,现任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第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引言
朗读作为基础性教学形式,对学生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文朗读、演讲等,还是其他文科类学科的学习,都无法离开这一项重要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而所谓的语感,简单来说,就是对语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能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科学的断句,并能有效的对信息进行组织与整合,去流利的进行输出。甚至运用语感,可帮助学生快速的觉察出语句中的错误、或凭感觉创造出更优美的语句。由此可见,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明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比,发现部编版教材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且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其中一半以上的课文都被更换。相较而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强调课文的经典性、时代性等。总而言之,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所展现出更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更注重立德树人,更重视从小学阶段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对传统文化知识传承的意识。其二,守正创新,即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虽在内容上有很大的改动,但并为完全颠覆传统教材,而在基于以前的各个版本进行了创新与升华。其三,更具有实用性。部编版教材相较而言,能接地气,在积极贯彻与落实创新性教学理念的同时,更易让小学生接受,展现出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特点。其四,突显时代性,课本中的知识更贴合实际生活,易于小学生产生共鸣。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路径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明确部编版教材的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与价值。将学生能力培养的手段与其进行有效融合,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通过对部编版教材的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紧密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结合阅读去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实施“三位一体”朗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巧妙的将其进行融合与渗透。教师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带领他们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并能基于对文字的理解与领悟,对世界产生新的认知,丰富他们的思维,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当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通过构建教读-自读-课下诵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改善学生精读、略读不分的状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效践行了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书的倡议。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基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去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升,令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优质文章的过程中,敢于大声的朗读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他们科学的朗读技巧,令他们能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使其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在不断的自读过程中,逐逐渐提升朗读能力。
以此同时,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实现,而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更注重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以及朗读技巧的传授,给予学生相对宽松的时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读。并在学生朗读结束后,帮助他们找出优势与不足,并合理的引导他们进行改正。而后,教师可选取更优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并告诉他们哪部分精读,哪部分略读,令学生在课下也能进行快乐的朗读文章。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文学知识等。从而,令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锻炼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获取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部编版教材中,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还设置了“与家长一起朗读”的环节。基于此,教师可选择一些更适合家长与学生共同朗读的文章,令学生在下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更易产生愉悦感,切实做到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更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二)强化学生朗读的核心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朗读教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习惯,并能培养其对朗读的兴趣。但当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提升其相应能力时,应确保其朗读技巧等方面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求知的初级阶段,知识结构不够丰富、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在学习朗读技巧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懈怠心理,而忽视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阅读文章时,更多时候只是大声的读出声音来,但缺乏一定的章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并能耐心的不断对学生强调朗读的正确方法。
具体而言,教师应确保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应清晰、有力。对于整篇文章的朗读,不能出现错别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读、不唱读,且应令他们明确、清楚、正确的读出儿化音、轻声等。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若出现咬字不清、读音不准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及时反馈与纠正,否则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应加强他们的朗读的科学性。做到朗读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引导学生在朗读这个句子时,应学会快速看向下一句,确保句子与句子之间朗读的连贯性。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观察每位学生朗读的速度,确保其快慢适中。目前,小学阶段的学生,朗读的速度都较慢,通常保持在100-120字每分钟,而标准的朗读速度要求是在150字左右每分钟。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朗读的过快,而出现吃字、掉字的情况发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示范与指导。教师可先进行领读,令他们对朗读速度形成有效的认知,并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模仿,从而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循序渐进的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于部编版教材,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优势等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与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有效融合,制定更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韩桂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2019(17):61.
[2] 李培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17):92-93.
[3] 张朋玲.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47-48.
第一作者简介:张燕(1976年1月—),女,漢族,四川省广元市人,乐山师院本科毕业,现任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第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