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道是佛教对其他教派、教徒或学说的统称。佛教艺术中的外道一般出现在佛传、因缘以及经变画之中,诸如三迦叶皈依、舍卫城神变、须摩提女因缘、涅槃经变、劳度叉斗圣变、报恩经变等题材。佛经提到外道有九十五种或九十六种,但见于佛教艺术不多,可以确定派别或名称的有事火外道、尼乾子、鹿头梵志、六师外道,其他的多很笼统,未有具体名称。外道较早出现在1世纪印度桑奇第1塔的门柱上,但种类不多。相比之下,犍陀罗艺术有内容丰富的外道人物。受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龟兹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也绘制有外道形象。宋代,外道集中出现于涅槃图、报恩经变中;明清时期,则主要见于佛传故事中。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外道形象有所差异。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写实性较强,外道的差异也很明显,可以从外貌上区分事火外道、耆那教空衣派、白衣派。写实性的外道在克孜尔石窟也有延续。因中国传统文化排斥裸体,敦煌、云冈石窟以婆罗门形象指代外道。宋代之后,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外道也开始身着汉式服装,但有的也带有胡人的面部特征。明代,外道更像平民,或表现为身披蓑衣、穿树叶衣的林间修行者。外道形象由婆罗门转化为汉人,与中印交流的减少、文人画的盛行有关。佛教中的外道故事是文化交流的体现。如执雀问生死的故事在希腊、印度、中国、日本均有流传;虽然故事的主人公不同,但情节大体一致。另外,劳度叉斗圣变也吸收了唐代流行的斗法故事,与变文相比,壁画内容更为丰富。外道在佛教艺术中起辅助说明故事情节、提示故事主题的作用。绘制外道也是佛教宣传的一种手段,如须摩提女宣传破邪;执雀尼乾和鹿头梵志体现了佛陀的智慧与神通,劝诫世人行五戒十善、出家修道。外道在中国也有了新内涵,降魔变文中的外道没有印度修行者的特征,他们对佛教的批判实际是中国儒道常见的排佛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