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术作品欣赏、美术技巧传授以及美术创作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借助通感的作用来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能力,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感也叫移觉,是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人能够把各种感官获得的信息,经过思维的综合与转换,进而得到对某种事物规律更为深刻和微妙的体会。如果說艺术凭借人的感觉,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并形成合力,就能使人在某一艺术领域中达到更高的境界。美术是视觉的艺术(除雕塑作品可以用触觉欣赏),因而利用人的通感动能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通感 美术教学
达?芬奇曾将绘画的焦点透视原理,形象化地描述为依照镜面上的成像来描绘景物。而美国当代的一位美术教授在启发学生画形体时,要求作画者的视线移动。就好比一只蚂蚁沿着形体的起伏爬行一样,或转弯或悬空,让学生去体验面在空间中的方位变化。而另一位教授则要求学生作画时好象面对的是一个空的画框,画笔可以作进出的运动似的。这些比喻旨在唤起人的通感功能,并使学生深刻理解技巧要领的内涵。
一、通感受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常体现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
我在上欣赏课,曾经尝试教给学生利用“通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例如欣赏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柯罗与米勒的风景油画时,我说,看一幅美术作品不能仅停留于对画面形式的浏览,而需要进一步体会意境和气韵。我写出了几个“拟声词”,让学生通过画面把它描述完整。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争相发言。有位同学就说,看到画面仿佛就可以听到树叶的沙沙声响,闻到泥土的芳香,触摸到空气中的雾滴,联想到画家对大自然的深深赞美和对自由美好的追求。这里欣赏就唤起了人的各种感觉功能。同样,如果我们不从人的情感哲学观切入,就难以体验中国传统文人画作中那种追求神似而任情挥洒的情趣。
二、听觉和视觉有着十分神奇的关联
在绘画课上,通感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在讲到初一教材的《美术作品中的线》时,我特意用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分别选了两首曲子,一首婉转悠扬,另一首激情澎湃,有位学生在听了钢琴曲《献给艾丽丝》之后,情不自禁地用各种优美的曲线描绘了一幅抽象思维的图案,画面色彩温馨和谐,充满浪漫情调。而当雅尼的音乐响起是大部分同学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折线、直线、交上来的作品更是五花八门,线条摆脱了单纯的连接和组合,开始有了重复、交错,画面效果更是让人激动不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激发艺术创造的才能,使艺术的创造结出硕果。
三、味觉也能联想视觉
有学者认为人的视觉美感起源于人的味觉美感,指出了两种感觉的体验能够互相联系并转换。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例如,在讲到《美丽的色彩世界》时,有些学生参色彩的纯度这个概念不是很明白,教学中我特意举了一个味觉的例子:假如说有一杯白开水,加入白糖,就是单纯的甜味,糖加得越多,就叫饱和度越高。如果在白开水中非但加入了糖,又同时加进食盐,再加进酒醋和辣椒等,这杯水的滋味可就复杂了,味道就不纯了。那么颜色的纯度与这个有相同之处,就是当各种色素混合一起之后,也就成了复色,相应纯度也就降低了。然后与色彩图例和演示结合起来,再经学生调 配练习,就使学生对纯度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美术教师在概念解释和技巧示范时,时常用大幅度的动作来引发学生的通感功能,以其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当我讲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时,眼睛是固定的,所以可表演为脑袋是捆绑着的,而中国山水画是动点透视(或散点透视),你可以表演边走边画,好象坐在直升飞机上从长江的上游画到中游。运用引发人的通感的、形象化的语言,可使解说避免枯燥单调和概念化,并使课堂气氛生动而和谐。
当我们利用通感的事例作为启发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中的概念,术语做到真正理解,然后分析哪些问题学生的理解会有难度,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考虑能采用何种通感的作用来帮助学生。
二、是举例时不能离题太远,更要避免误导(例如,不应把复色、灰浊色比喻成脏色)事例或表演要恰当、适度,最好引用学生曾经有的生活体验来唤起感觉。同时各种引证列举最终要回到视觉艺术的概念。
三、是要态度真诚,不要故弄玄虚。
四、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出于人的通感有程度高低的差异,所以有的学生明白了,有的学生仍需继续启发引导。
总之,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多多利用人的通感作用。从事美术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需培养自己的广泛兴趣爱好,要善于从其他艺术类和其他学科中吸取知识营养,以便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艺术修养,即所谓“功夫在画外”。同时要做到博学深究和长期不断的积累,善于发现他人在教学中运用通感作用的好事例,进而使通感作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自如。
关键词:通感 美术教学
达?芬奇曾将绘画的焦点透视原理,形象化地描述为依照镜面上的成像来描绘景物。而美国当代的一位美术教授在启发学生画形体时,要求作画者的视线移动。就好比一只蚂蚁沿着形体的起伏爬行一样,或转弯或悬空,让学生去体验面在空间中的方位变化。而另一位教授则要求学生作画时好象面对的是一个空的画框,画笔可以作进出的运动似的。这些比喻旨在唤起人的通感功能,并使学生深刻理解技巧要领的内涵。
一、通感受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常体现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
我在上欣赏课,曾经尝试教给学生利用“通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例如欣赏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柯罗与米勒的风景油画时,我说,看一幅美术作品不能仅停留于对画面形式的浏览,而需要进一步体会意境和气韵。我写出了几个“拟声词”,让学生通过画面把它描述完整。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争相发言。有位同学就说,看到画面仿佛就可以听到树叶的沙沙声响,闻到泥土的芳香,触摸到空气中的雾滴,联想到画家对大自然的深深赞美和对自由美好的追求。这里欣赏就唤起了人的各种感觉功能。同样,如果我们不从人的情感哲学观切入,就难以体验中国传统文人画作中那种追求神似而任情挥洒的情趣。
二、听觉和视觉有着十分神奇的关联
在绘画课上,通感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在讲到初一教材的《美术作品中的线》时,我特意用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分别选了两首曲子,一首婉转悠扬,另一首激情澎湃,有位学生在听了钢琴曲《献给艾丽丝》之后,情不自禁地用各种优美的曲线描绘了一幅抽象思维的图案,画面色彩温馨和谐,充满浪漫情调。而当雅尼的音乐响起是大部分同学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折线、直线、交上来的作品更是五花八门,线条摆脱了单纯的连接和组合,开始有了重复、交错,画面效果更是让人激动不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激发艺术创造的才能,使艺术的创造结出硕果。
三、味觉也能联想视觉
有学者认为人的视觉美感起源于人的味觉美感,指出了两种感觉的体验能够互相联系并转换。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例如,在讲到《美丽的色彩世界》时,有些学生参色彩的纯度这个概念不是很明白,教学中我特意举了一个味觉的例子:假如说有一杯白开水,加入白糖,就是单纯的甜味,糖加得越多,就叫饱和度越高。如果在白开水中非但加入了糖,又同时加进食盐,再加进酒醋和辣椒等,这杯水的滋味可就复杂了,味道就不纯了。那么颜色的纯度与这个有相同之处,就是当各种色素混合一起之后,也就成了复色,相应纯度也就降低了。然后与色彩图例和演示结合起来,再经学生调 配练习,就使学生对纯度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美术教师在概念解释和技巧示范时,时常用大幅度的动作来引发学生的通感功能,以其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当我讲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时,眼睛是固定的,所以可表演为脑袋是捆绑着的,而中国山水画是动点透视(或散点透视),你可以表演边走边画,好象坐在直升飞机上从长江的上游画到中游。运用引发人的通感的、形象化的语言,可使解说避免枯燥单调和概念化,并使课堂气氛生动而和谐。
当我们利用通感的事例作为启发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中的概念,术语做到真正理解,然后分析哪些问题学生的理解会有难度,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考虑能采用何种通感的作用来帮助学生。
二、是举例时不能离题太远,更要避免误导(例如,不应把复色、灰浊色比喻成脏色)事例或表演要恰当、适度,最好引用学生曾经有的生活体验来唤起感觉。同时各种引证列举最终要回到视觉艺术的概念。
三、是要态度真诚,不要故弄玄虚。
四、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出于人的通感有程度高低的差异,所以有的学生明白了,有的学生仍需继续启发引导。
总之,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多多利用人的通感作用。从事美术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需培养自己的广泛兴趣爱好,要善于从其他艺术类和其他学科中吸取知识营养,以便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艺术修养,即所谓“功夫在画外”。同时要做到博学深究和长期不断的积累,善于发现他人在教学中运用通感作用的好事例,进而使通感作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