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儿童美育是城乡教育统筹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薄弱环节,相比城市儿童美育中学校美育和家庭美育起到主要的作用,在鄉村儿童美育工作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更多。本文在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下,以湖南永州大元社作为案例地,对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共创机制进行梳理,包括儿童、社会组织的共创动机、共创行为和共创结果;并就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儿童美育、回应儿童美育需求并实现儿童美育的价值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后扶贫时代我国城乡美育均衡化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儿童美育;艺术乡村;文化振兴
美育是关于审美、情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改进美育工作、加强农村儿童关爱服务等背景下,国家非常重视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和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实际上,在乡村儿童美育的工作中,学校美育因音美师资、美育设施和艺术资源不足受限,家庭美育由于家庭收入、家长意识和文化水平等限制而相对缺位,社会美育以社会组织为主导,高校、社会团体、企业等共同助力成为乡村儿童美育的中坚力量。
1 研究基础
《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2020)辑录79个开展乡村儿童美育项目的公益机构,总结出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项目的十种干预策略,其中约90%都是通过介入学校的美育课堂和夏令营来完成,10%介入社区空间进行美育,介入家庭美育的几乎没有[1]。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并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场所是社区,其次是家庭和学校。在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主要研究社会组织通过介入社会美育参与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共创机制。
价值共创理论由美国学者Vargo等提出,主要是指商业中企业的竞争力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由消费者、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2]。社会组织参与的乡村儿童美育工作中,涉及单位主要是社区、家庭、学校,参与者主要有儿童、老师、家长、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其中核心的价值共创主体是儿童、社会组织和乡村社区。本文希望能在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下,以宁远县大元社艺术文化中心介入当地乡村儿童美育的社会服务实践为案例,通过梳理乡村儿童美育工作中儿童、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的参与动机、共创行为、共创结果等几个方面,初步构建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共创机制。
2 大元社的乡村儿童美育工作现状
2.1 大元社发展简况
2019年,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注册为民办非营利机构,业务范围包括环境保护、三农与扶贫、关爱老人妇女及儿童、公共艺术推广交流与文化素养教育,大元社的实际儿童美育活动始于2016年初。周燕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随夫回大元村见儿童留守现状,遂下定决心让更多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五年多来,大元社已陪伴了15个村的上百名留守儿童。
2.2 大元社儿童美育内容
经过近六年的探索,根植于乡土资源、创新于总体艺术的儿童美育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分为自然艺术、社会艺术、自我艺术教育三个部分。
2.2.1 自然艺术教育
基础课程是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认识并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山川、土壤、气象等,并知道如何与其相处。生活课程有农耕实践、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让孩子们审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节制获取与给予。项目课程有植物图鉴绘制、自然材料收集与创作、田野歌唱、树屋建造等。
2.2.2 社会艺术教育
基础课程是启发孩子对身边人、事、物的观察和记录,如田野调查、村庄口述史记录、老人影像记录等。生活类的课程主要进行日常劳作和实践,打开自我和感受,培养自身的同理心与觉知力,学会沟通与达成共识。项目课程主要有村民大头像绘制、村居艺术墙绘、乡村公共装置创造、乡村艺术节、城市艺术研学等。
2.2.3 自我艺术教育
基础课程有诗歌、绘画、古琴、泥塑等,通过艺术认知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生活课程有模仿自然运动、户外徒步等,能够打开自己的身体和五感,感知自己的身体、情绪、能量的存在和变化。项目课程有戏剧、艺术展、节目表演等。
3 乡村儿童美育价值共创机制
3.1 价值共创的动机
3.1.1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生命发展
大元村有470多人,村民多数在外务工,仅剩60多位老人和27名留守儿童驻扎在村里。村里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归属感缺失,安全感、自尊和价值观受到损害,常常表现出叛逆、自卑、厌学、攻击性强等特点,不利于身心健康和生命发展。“在极端缺乏爱与关注的环境里,儿童的眼神里有些害怕,但也释放着渴望。”[3]
3.1.2 乡贤与社会组织的情怀
周燕、刘休夫妇两人都有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长大经历艺术的专业训练和疗愈之后,决心“把艺术带回家”。作为有共同情怀和价值观的艺术创作者,以用艺术守护和治愈家乡的初心,归乡成为“乡贤”,成立社会组织持续发展。
3.1.3 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
乡村年轻人离乡打工,文化得不到传承,乡村凋零落败。在国家战略发展之下,社会各界也把目光都投向乡村,以政府、国企、私企、合作社为主导单位的乡村振兴实践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探索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持续经营之路。美育是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通道。
3.2 价值共创的行为
3.2.1 社区陪伴
大元社用爱和艺术陪伴儿童,建立革命友谊,主要分为情感陪伴——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艺术课程——古琴、画画、写诗、手工创作、开音乐会等,创造共同经历——一起爬山、认植物、下河抓鱼摸螃蟹、夜晚看星空[4]。
3.2.2 艺术家与志愿者驻地
五年里,100多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艺术老师和学生来到大元村,驻地生活与创造,加深情感交流,和乡村儿童共创艺术作品。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催生其活力和创意,让参与共创的乡村儿童重新认识自己的乡村,获得不一样的美学启蒙。 3.2.3 美育创新课程
相比传统的美术教育,大元社不教儿童怎样画画,只是把艺术当作一个工具,教儿童怎样去感受自然的一草一木,关爱周围的人、事、物,然后用绘画、雕塑、音乐、话剧等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做最少的干预、最少的引导。儿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创作美好事物的能力,创造美学价值与自我实现价值兼备的艺术作品。让儿童自由寻找“画笔”和“画布”进行创作,如用石头做颜料来化妆等。在请来专业药医教儿童认识草药的过程中,一个女孩受启发创作出长达十米的《三界峰草本植物志》。
3.2.4 美育空间打造
大元社带着儿童参与测绘、设计、施工,将村庄里的闲置空间改造成水井小公园、运动场、秋千小院、露天剧场、古琴工坊、讲堂、食堂等美育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改造村庄房屋外立面,让乡村焕然一新,为儿童提供更多美育硬件保障[5]。
3.2.5 乡村公共艺术
大元社希望村里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由艺术家、志愿者、村庄的孩子和老人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用艺术形式解决村民生活中文化和娱乐的需求,创造出农民真正所需的乡土艺术。比如儿童集体创作“一个村庄老人的群像”,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得到重视,而用竹子和稻草创作的毛毛虫迷宫则成了儿童乐园。
3.2.6 艺术夏令营
暑假时大元社开设公益夏令营,集中安排大元社的美育系统课程。距离较远的儿童可集中在大元社和周边村民家住宿,进行“艺术+教育+生活”的多场景美育,将独创的乡村美育教学内容嫁接到营地教育、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实践,让儿童有目的地“玩”,深度连接周边人、事、物。
3.2.7 乡村艺术节的开展
激励和引导儿童在自己的村庄举办艺术节,整体共创,呈现和传播儿童美育的成果。艺术节包括开幕式、戏剧晚会、儿童艺术集市、乡村音乐会等,活动全程由老师引导,儿童自己策划和筹备,包括现场布置、开幕致辞、开幕酒会、创意演出、身体戏剧、家里展陈、绘制村庄文化地图等。
3.2.8 传播倡导与社会意识改变
大元社的美育深耕和传播慢慢让村民和政府看到了艺术的价值,村民会以我家房子租给了艺术家为荣,也慢慢理解美育是关乎儿童情感和审美的教育,是促使儿童生命完整的途径,而不是简单的“画得像”。
3.3 价值共创的结果
3.3.1 对于儿童的价值
(1)审美力与创造力的培育。艺术作为工具,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善良、热情、自然、纯真一触即发,儿童能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遞情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增强独立性,获得满足感,其感知力、理解力、表现力都会得到培育和提升。
(2)生命与自我的发展。儿童在大元社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参与者和主动创作者,对大元社充满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当儿童创作出的东西得到积极反馈后,自我成就感得到显著增强,通过艺术表达潜意识的情感,将内心深层次的动机、冲突和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构建乡土认同和文化自信,自信心和自我意识都能得到增强。在团体合作中与同伴和老师建立联系,培育平等尊重、友爱关怀、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和品质,使儿童的内心获得滋养,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3.3.2 对社会组织的价值
(1)文化和品牌资本。大元社逐渐丰富和发展儿童美育工作模型、创新文化美育课程和产品、重构乡村文化生态,形成文化资本。在价值共创的过程中,大元社的品牌认知度、影响力和美誉度也随着参与者的深入而提高。2021年6月,CCTV-13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学识有激情,尽职尽责扎根乡村”为题对大元社进行专题报道。
(2)关系资本。大元社以乡村儿童为核心,通过日常陪伴、艺术创作、活动开展,逐渐把关系的联结扩展到家庭、村庄、学校、县城乃至大城市,口碑和社会信任度在一次次的活动互动和多次交互中建立,也促使大元社与村民、艺术家、基金会、志愿者、政府人员、记者等建立并长期维持良好的关系,促进机构更好发展。
3.3.3 对乡村与社会的价值
(1)社区、家庭与学校的和谐。在组织村民参与乡村风貌改造和公共艺术品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村民的审美认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激发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文化和艺术生产中建构更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乡村生活幸福度。
(2)乡村文化振兴与人才振兴。以艺术的方式重塑和呈现村庄的文化和传统,建立起的文化自信让乡村儿童在资源相对欠缺的成长环境中更有可能成长为勇敢自信、有抱负的青年。通过艺术创作滋养村民的精神文明,体现村民意志和凝聚村庄精神,吸引艺术创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驻扎乡村、创造价值,推进乡村的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
4 结语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共创机制中有几个关键节点:一是社会组织的持续运营,包含外部资源的持续性投入;二是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反馈;三是乡村文化振兴内容的不断体现。乡村儿童美育表面是儿童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生态保育、乡社风气清正、乡村人才培养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目前乡村儿童美育主要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学校中开展,能连接到的乡村资源和外来资源都有限,当把儿童美育放在整个乡村发展的叙事环境中,去连接家庭和社区的时候,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容易实现美育的目标。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此提供众多的机会和可能,以笔者参与和了解的情况,除大元社之外,四川达州毕城村、雅安海耳村等乡村儿童美育的活动结果均显示,乡村儿童美育可作为一个核心能动机连接家庭、社区、学校、政府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志愿者等多样的外部力量,以公益的使命让各方放下利益和博弈,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创每一个人的“心灵原乡”,更快更持续地实现乡村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产业的“五个振兴”。
参考文献:
[1]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R].浙江: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2020.
[2] 史蒂芬·瓦尔戈,罗伯特·卢什.市场营销的服务主导逻辑[J].市场营销杂志,2004(68):1-17.
[3] 王广燕.美术家夫妻扎根大山,为留守儿童筑起温暖家园让艺术的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扉[N].北京日报,2020-08-04.
[4] 吴丹.忘不了童年惨烈的洪灾记忆,她返乡用艺术陪伴留守儿童[N].第一财经,2020-07-22.
[5] 何利权,孙蒙娜.山村艺术教育实验:美院毕业生辞职归乡,帮留守儿童摆脱阴影[N].澎湃新闻,2020-09-15.
作者简介:卢亚(1990—),女,四川冕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乡村振兴、社会美育。
关键词:儿童美育;艺术乡村;文化振兴
美育是关于审美、情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改进美育工作、加强农村儿童关爱服务等背景下,国家非常重视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和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实际上,在乡村儿童美育的工作中,学校美育因音美师资、美育设施和艺术资源不足受限,家庭美育由于家庭收入、家长意识和文化水平等限制而相对缺位,社会美育以社会组织为主导,高校、社会团体、企业等共同助力成为乡村儿童美育的中坚力量。
1 研究基础
《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2020)辑录79个开展乡村儿童美育项目的公益机构,总结出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项目的十种干预策略,其中约90%都是通过介入学校的美育课堂和夏令营来完成,10%介入社区空间进行美育,介入家庭美育的几乎没有[1]。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并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场所是社区,其次是家庭和学校。在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主要研究社会组织通过介入社会美育参与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共创机制。
价值共创理论由美国学者Vargo等提出,主要是指商业中企业的竞争力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由消费者、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2]。社会组织参与的乡村儿童美育工作中,涉及单位主要是社区、家庭、学校,参与者主要有儿童、老师、家长、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其中核心的价值共创主体是儿童、社会组织和乡村社区。本文希望能在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下,以宁远县大元社艺术文化中心介入当地乡村儿童美育的社会服务实践为案例,通过梳理乡村儿童美育工作中儿童、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的参与动机、共创行为、共创结果等几个方面,初步构建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共创机制。
2 大元社的乡村儿童美育工作现状
2.1 大元社发展简况
2019年,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注册为民办非营利机构,业务范围包括环境保护、三农与扶贫、关爱老人妇女及儿童、公共艺术推广交流与文化素养教育,大元社的实际儿童美育活动始于2016年初。周燕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随夫回大元村见儿童留守现状,遂下定决心让更多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五年多来,大元社已陪伴了15个村的上百名留守儿童。
2.2 大元社儿童美育内容
经过近六年的探索,根植于乡土资源、创新于总体艺术的儿童美育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分为自然艺术、社会艺术、自我艺术教育三个部分。
2.2.1 自然艺术教育
基础课程是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认识并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山川、土壤、气象等,并知道如何与其相处。生活课程有农耕实践、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让孩子们审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节制获取与给予。项目课程有植物图鉴绘制、自然材料收集与创作、田野歌唱、树屋建造等。
2.2.2 社会艺术教育
基础课程是启发孩子对身边人、事、物的观察和记录,如田野调查、村庄口述史记录、老人影像记录等。生活类的课程主要进行日常劳作和实践,打开自我和感受,培养自身的同理心与觉知力,学会沟通与达成共识。项目课程主要有村民大头像绘制、村居艺术墙绘、乡村公共装置创造、乡村艺术节、城市艺术研学等。
2.2.3 自我艺术教育
基础课程有诗歌、绘画、古琴、泥塑等,通过艺术认知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生活课程有模仿自然运动、户外徒步等,能够打开自己的身体和五感,感知自己的身体、情绪、能量的存在和变化。项目课程有戏剧、艺术展、节目表演等。
3 乡村儿童美育价值共创机制
3.1 价值共创的动机
3.1.1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生命发展
大元村有470多人,村民多数在外务工,仅剩60多位老人和27名留守儿童驻扎在村里。村里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归属感缺失,安全感、自尊和价值观受到损害,常常表现出叛逆、自卑、厌学、攻击性强等特点,不利于身心健康和生命发展。“在极端缺乏爱与关注的环境里,儿童的眼神里有些害怕,但也释放着渴望。”[3]
3.1.2 乡贤与社会组织的情怀
周燕、刘休夫妇两人都有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长大经历艺术的专业训练和疗愈之后,决心“把艺术带回家”。作为有共同情怀和价值观的艺术创作者,以用艺术守护和治愈家乡的初心,归乡成为“乡贤”,成立社会组织持续发展。
3.1.3 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
乡村年轻人离乡打工,文化得不到传承,乡村凋零落败。在国家战略发展之下,社会各界也把目光都投向乡村,以政府、国企、私企、合作社为主导单位的乡村振兴实践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探索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持续经营之路。美育是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通道。
3.2 价值共创的行为
3.2.1 社区陪伴
大元社用爱和艺术陪伴儿童,建立革命友谊,主要分为情感陪伴——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艺术课程——古琴、画画、写诗、手工创作、开音乐会等,创造共同经历——一起爬山、认植物、下河抓鱼摸螃蟹、夜晚看星空[4]。
3.2.2 艺术家与志愿者驻地
五年里,100多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艺术老师和学生来到大元村,驻地生活与创造,加深情感交流,和乡村儿童共创艺术作品。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催生其活力和创意,让参与共创的乡村儿童重新认识自己的乡村,获得不一样的美学启蒙。 3.2.3 美育创新课程
相比传统的美术教育,大元社不教儿童怎样画画,只是把艺术当作一个工具,教儿童怎样去感受自然的一草一木,关爱周围的人、事、物,然后用绘画、雕塑、音乐、话剧等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做最少的干预、最少的引导。儿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创作美好事物的能力,创造美学价值与自我实现价值兼备的艺术作品。让儿童自由寻找“画笔”和“画布”进行创作,如用石头做颜料来化妆等。在请来专业药医教儿童认识草药的过程中,一个女孩受启发创作出长达十米的《三界峰草本植物志》。
3.2.4 美育空间打造
大元社带着儿童参与测绘、设计、施工,将村庄里的闲置空间改造成水井小公园、运动场、秋千小院、露天剧场、古琴工坊、讲堂、食堂等美育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改造村庄房屋外立面,让乡村焕然一新,为儿童提供更多美育硬件保障[5]。
3.2.5 乡村公共艺术
大元社希望村里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由艺术家、志愿者、村庄的孩子和老人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用艺术形式解决村民生活中文化和娱乐的需求,创造出农民真正所需的乡土艺术。比如儿童集体创作“一个村庄老人的群像”,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得到重视,而用竹子和稻草创作的毛毛虫迷宫则成了儿童乐园。
3.2.6 艺术夏令营
暑假时大元社开设公益夏令营,集中安排大元社的美育系统课程。距离较远的儿童可集中在大元社和周边村民家住宿,进行“艺术+教育+生活”的多场景美育,将独创的乡村美育教学内容嫁接到营地教育、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实践,让儿童有目的地“玩”,深度连接周边人、事、物。
3.2.7 乡村艺术节的开展
激励和引导儿童在自己的村庄举办艺术节,整体共创,呈现和传播儿童美育的成果。艺术节包括开幕式、戏剧晚会、儿童艺术集市、乡村音乐会等,活动全程由老师引导,儿童自己策划和筹备,包括现场布置、开幕致辞、开幕酒会、创意演出、身体戏剧、家里展陈、绘制村庄文化地图等。
3.2.8 传播倡导与社会意识改变
大元社的美育深耕和传播慢慢让村民和政府看到了艺术的价值,村民会以我家房子租给了艺术家为荣,也慢慢理解美育是关乎儿童情感和审美的教育,是促使儿童生命完整的途径,而不是简单的“画得像”。
3.3 价值共创的结果
3.3.1 对于儿童的价值
(1)审美力与创造力的培育。艺术作为工具,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善良、热情、自然、纯真一触即发,儿童能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遞情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增强独立性,获得满足感,其感知力、理解力、表现力都会得到培育和提升。
(2)生命与自我的发展。儿童在大元社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参与者和主动创作者,对大元社充满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当儿童创作出的东西得到积极反馈后,自我成就感得到显著增强,通过艺术表达潜意识的情感,将内心深层次的动机、冲突和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构建乡土认同和文化自信,自信心和自我意识都能得到增强。在团体合作中与同伴和老师建立联系,培育平等尊重、友爱关怀、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和品质,使儿童的内心获得滋养,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3.3.2 对社会组织的价值
(1)文化和品牌资本。大元社逐渐丰富和发展儿童美育工作模型、创新文化美育课程和产品、重构乡村文化生态,形成文化资本。在价值共创的过程中,大元社的品牌认知度、影响力和美誉度也随着参与者的深入而提高。2021年6月,CCTV-13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学识有激情,尽职尽责扎根乡村”为题对大元社进行专题报道。
(2)关系资本。大元社以乡村儿童为核心,通过日常陪伴、艺术创作、活动开展,逐渐把关系的联结扩展到家庭、村庄、学校、县城乃至大城市,口碑和社会信任度在一次次的活动互动和多次交互中建立,也促使大元社与村民、艺术家、基金会、志愿者、政府人员、记者等建立并长期维持良好的关系,促进机构更好发展。
3.3.3 对乡村与社会的价值
(1)社区、家庭与学校的和谐。在组织村民参与乡村风貌改造和公共艺术品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村民的审美认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激发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文化和艺术生产中建构更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乡村生活幸福度。
(2)乡村文化振兴与人才振兴。以艺术的方式重塑和呈现村庄的文化和传统,建立起的文化自信让乡村儿童在资源相对欠缺的成长环境中更有可能成长为勇敢自信、有抱负的青年。通过艺术创作滋养村民的精神文明,体现村民意志和凝聚村庄精神,吸引艺术创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驻扎乡村、创造价值,推进乡村的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
4 结语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美育的价值共创机制中有几个关键节点:一是社会组织的持续运营,包含外部资源的持续性投入;二是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反馈;三是乡村文化振兴内容的不断体现。乡村儿童美育表面是儿童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生态保育、乡社风气清正、乡村人才培养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目前乡村儿童美育主要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学校中开展,能连接到的乡村资源和外来资源都有限,当把儿童美育放在整个乡村发展的叙事环境中,去连接家庭和社区的时候,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容易实现美育的目标。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此提供众多的机会和可能,以笔者参与和了解的情况,除大元社之外,四川达州毕城村、雅安海耳村等乡村儿童美育的活动结果均显示,乡村儿童美育可作为一个核心能动机连接家庭、社区、学校、政府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志愿者等多样的外部力量,以公益的使命让各方放下利益和博弈,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创每一个人的“心灵原乡”,更快更持续地实现乡村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产业的“五个振兴”。
参考文献:
[1]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R].浙江: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2020.
[2] 史蒂芬·瓦尔戈,罗伯特·卢什.市场营销的服务主导逻辑[J].市场营销杂志,2004(68):1-17.
[3] 王广燕.美术家夫妻扎根大山,为留守儿童筑起温暖家园让艺术的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扉[N].北京日报,2020-08-04.
[4] 吴丹.忘不了童年惨烈的洪灾记忆,她返乡用艺术陪伴留守儿童[N].第一财经,2020-07-22.
[5] 何利权,孙蒙娜.山村艺术教育实验:美院毕业生辞职归乡,帮留守儿童摆脱阴影[N].澎湃新闻,2020-09-15.
作者简介:卢亚(1990—),女,四川冕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乡村振兴、社会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