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其凝炼生动、音韵和谐的语言,清新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对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鼓励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九年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如何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诗的内容,理解诗的内涵,感悟诗的意境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古诗教学。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诗是作者情的物化,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理想等,都会对他的文字造成影响。因而,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背景、作者的诗风、对诗人的评价等。如杜甫的《春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时期,将唐王朝推向衰落深渊的安思之乱给了作者无限的感伤。面对惨破的河山,作者忧国之情油然升起,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怆之情让我看到了衰落的唐王朝的景象,也被作者的忧国之心所打动。了解作者的诗风也是作者的重要环节。如李白之诗常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而孟浩然却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教学中,学生了解作者的诗风可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感知古诗。
二、解读诗句
古诗语言凝炼,音韵和谐。由于古今词意的异义、词类的活用、用典等影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准确地解词释义是学生初读古诗必修之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等方法。
1、释:“儿女共沾巾”一句中的“儿女”,意为“分手时的少男少女”。作者借用热恋的少男少女分手场面来喻同朋友的别离,形象生动。
2、补:即补出句中缺少的成份。由于古诗语言凝炼,字数所限,常将某些成份略去,释句时应将其补出。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应为“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
3、调:即调动词语的顺序。古诗受音韵的限制,在写作时常会出现词语位置的倒置,释义时应加以调整。如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意为“遥望你去蜀州时经过的五个渡口,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从诗句的意义看看,很显然诗句中词序的位置是倒置的,应为“望五津风烟。”
4、想、品:古诗中有些诗句从字面上是不好解读的,只有认真品读才能真正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景象和意义。如“海日生残夜。”
只有准确地的解释词语,才能准确地理解古诗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意。
三、体会情感、品味意境
一首让人觉得回味无穷的好诗,除了诗中和谐的音韵外,主要是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创设的意境。诗中的情感,当学生解释完词句的意义后,便会水到渠成地被学生理解。古诗的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还有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古诗意境的品味。
古诗意境的品味,在教学中,我做了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如杜牧的《赤壁》,教学过程中,我借用电影《赤壁》的片断,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不仅看到了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更主要的是内心受到了震憾,切身感受到了“折戟沉沙”的悲壮。强烈的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除了利用多媒体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和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读边看图画,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就会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出诗的意境来。
二听:看是对视觉的刺激,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听则是对学生听觉神经的触动,能引领学生步入理性认识,来体会古诗所创造的意境。“音乐和诗词是一棵杩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教学中,让音乐走进课堂,创设一种气氛,让学生在优雅的音乐之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进入意境。如《钱塘湖春行》,诗中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的春色。教学中配以舒畅的古筝曲,引导学生去想象春日的景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忘情于景的情感。再如《泊秦淮》教学中配以能够引起感伤的曲子,学生在弥漫着伤感的氛围中,不仅会想到唐朝在风雨中飘摇的景象,也能想到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场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诗意境得以突出。
三想:想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引领学生去想。当一首田园诗的诗意解决之后,我常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用散文化的语言讲给学生听。学生在思絮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很快便会走入诗中所描绘的境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学生在恬静的音乐中,听着优美的散文化语言的描述,他们的脑海中很快就会浮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景象。
古诗教学应是一个让学生主动经历、主动学习,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除了上面的教学方法外,我还尝试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可以通过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文内涵的感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是送别诗却表现了不同的情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开阔明朗的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在真挚的情感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不拘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抱负。《送元二使安西》则以清新明丽的写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体现出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祝愿。 课堂教学总会留下许多遗憾,古诗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逐步深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诗是作者情的物化,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理想等,都会对他的文字造成影响。因而,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背景、作者的诗风、对诗人的评价等。如杜甫的《春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时期,将唐王朝推向衰落深渊的安思之乱给了作者无限的感伤。面对惨破的河山,作者忧国之情油然升起,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怆之情让我看到了衰落的唐王朝的景象,也被作者的忧国之心所打动。了解作者的诗风也是作者的重要环节。如李白之诗常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而孟浩然却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教学中,学生了解作者的诗风可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感知古诗。
二、解读诗句
古诗语言凝炼,音韵和谐。由于古今词意的异义、词类的活用、用典等影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准确地解词释义是学生初读古诗必修之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等方法。
1、释:“儿女共沾巾”一句中的“儿女”,意为“分手时的少男少女”。作者借用热恋的少男少女分手场面来喻同朋友的别离,形象生动。
2、补:即补出句中缺少的成份。由于古诗语言凝炼,字数所限,常将某些成份略去,释句时应将其补出。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应为“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
3、调:即调动词语的顺序。古诗受音韵的限制,在写作时常会出现词语位置的倒置,释义时应加以调整。如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意为“遥望你去蜀州时经过的五个渡口,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从诗句的意义看看,很显然诗句中词序的位置是倒置的,应为“望五津风烟。”
4、想、品:古诗中有些诗句从字面上是不好解读的,只有认真品读才能真正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景象和意义。如“海日生残夜。”
只有准确地的解释词语,才能准确地理解古诗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意。
三、体会情感、品味意境
一首让人觉得回味无穷的好诗,除了诗中和谐的音韵外,主要是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创设的意境。诗中的情感,当学生解释完词句的意义后,便会水到渠成地被学生理解。古诗的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还有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对古诗意境的品味。
古诗意境的品味,在教学中,我做了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如杜牧的《赤壁》,教学过程中,我借用电影《赤壁》的片断,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不仅看到了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更主要的是内心受到了震憾,切身感受到了“折戟沉沙”的悲壮。强烈的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除了利用多媒体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和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读边看图画,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就会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出诗的意境来。
二听:看是对视觉的刺激,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听则是对学生听觉神经的触动,能引领学生步入理性认识,来体会古诗所创造的意境。“音乐和诗词是一棵杩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教学中,让音乐走进课堂,创设一种气氛,让学生在优雅的音乐之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进入意境。如《钱塘湖春行》,诗中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的春色。教学中配以舒畅的古筝曲,引导学生去想象春日的景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忘情于景的情感。再如《泊秦淮》教学中配以能够引起感伤的曲子,学生在弥漫着伤感的氛围中,不仅会想到唐朝在风雨中飘摇的景象,也能想到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场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诗意境得以突出。
三想:想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引领学生去想。当一首田园诗的诗意解决之后,我常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用散文化的语言讲给学生听。学生在思絮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很快便会走入诗中所描绘的境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学生在恬静的音乐中,听着优美的散文化语言的描述,他们的脑海中很快就会浮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景象。
古诗教学应是一个让学生主动经历、主动学习,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除了上面的教学方法外,我还尝试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可以通过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文内涵的感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是送别诗却表现了不同的情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开阔明朗的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在真挚的情感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不拘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抱负。《送元二使安西》则以清新明丽的写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体现出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祝愿。 课堂教学总会留下许多遗憾,古诗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逐步深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