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时下中小学生读经,教育者和社会的目标预期是多重的。这包括成就学生个体的心性道德、人格品质,进而强化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使国家的文化安全更有保障,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这里,无论何种目标预期都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些无可非议的目标预期得以实现的前提是读经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而读经对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影响的基本前提是应以时代精神为基本标准、原则来审视、评判、选择、改造经典内容及对学生读经进行组织、引导。那么,什么是时代精神呢?有学者认为,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构成时代精神的主要特质;(郭建宁:当前文化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论析,《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所蕴含的客观价值导向,即市民社会、民主政治、独立人格、个性自由、基本人权、社会公平等构成时代精神的核心。(俞吾金: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历史主义批判,《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3期)不难看出,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独立人格、个性自由、公平、正义是这两位学者所持的时代精神结构因素中的共同要素。笔者在此所说的以时代精神来选择、改造经典内容之时代精神正是以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独立人格、个性自由、公平、正义为主要特质的。
之所以强调要以时代精神为基本标准、原则来选择、改造经典内容和组织、引导学生读经,是原于:这有助于“悬搁”以经典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中的陈腐性因素,有助于文化传统的转生而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牟宗三语)这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读经的效果。
以时代精神为标准选择经典内容,有助于“悬搁”以经典为载体的文化传统中的陈腐因素。
任务事物都是历史性的,寓居于经典中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经典或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场景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它之所以能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与当时的语境相适应。但与当时语境相适应的就不一定适合今天的语境了,或者说在今天就不一定有价值了,毕竟时过境迁;不仅如此,经典中有的内容在今天看来甚至是陈腐的。以经典中的陈腐性因素来影响学生,是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性和人格品质相抵触的。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来甄别、筛选经典中的陈腐因素呢?答案是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审视、评判经典内容,其间的陈腐、落后因素,马上便昭然若揭。例如,北京某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辑出版的《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孝经》是一部在我国中小学流行多年的学生阅读的经典,其间的“弟子规”“三字经”中分别有这样的内容: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德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很明显,这些内容都与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既然这样,我们就应“悬搁”、筛滤、屏蔽它们,以防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以时代精神为标准改造经典,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转生而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只有不断调适、改造与更新,才能不断焕发其生命力,“既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郭建宁:当前文化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论析,《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或者说有必要促使它实现现代转型,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精神价值。这是因为优秀的文化传统不是纯粹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以和生、以和处、以和立、以和达、以和爱的和合思想。她“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人的生命价值,人与人的亲善仁爱以及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 ,她有着“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和而不同的兼容气度,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躬行践履的实干作风,格致诚正的精微体验,修齐治平的博大情怀,克己安人的自律仪范,重义轻利的仁侠风范”,(杨淦:中华文化复兴的理性思考,《艺术教育》2008年第2期)这些都是值得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消弭当今世人生存、发展的部分危机、“病灶”、“痼病”甚至“绝症”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承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是与一些落后、陈腐的因素杂糅在一起的。例如,在她的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中,由于夸大道德教化作用,使其有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弱点;她的仁爱思想主张兼相爱,但这种仁爱是处于宗法等级关系中的,她内含爱有差等的思想;在家庭道德上,她主张父慈子孝、“兄良、弟弟”,但这又是以长幼有序为前提的;她强调相敬如宾,但同时又内含贵则傲、贱则轻的思想;她重视个人私德的修养,但却轻视公德建设……
尽管这些瑕疵或问题是就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而言的,但时下中小学生所读经典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部分地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包括引领学生读经时须直面和认真处置的。我们应在明晰优秀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造和作出新的诠释,而改造的价值标准或诠释的“偏见”应是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来诠释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形式、价值理想与时代精神相勾联、相接栔,融入时代精神,而其具体历史内容能得以更新。例如,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思想的同时,须将法治精神贯注其中,使学生能以法治精神来审视和实践道德正义;在继承父慈子孝、“兄良、弟弟”的同时,须将平等的精神贯注其中,使学生能以人格平等的精神来审视和践行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并能将这样的“兄良、弟弟”的思想、情怀、行为延伸、扩及整个人我关系的处理……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外在的客观文化被学生主观化、精神化而成为学生主体人格的构成因素时,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性道德和人格品质的影响才是积极、健康的,才能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即从道德良知开出科学和民主)这一宏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性目标。
以时代精神为基本原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读经,有助于提高读经的效果。
我们不仅要以时代精神作为选择和改造经典的基本标准,而且组织、引领学生阅读经典的方式也应具有时代性。
时下,一些中小学在组织、引导学生读经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复古倾向。在他们那里,一味地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要求学生记忆经典的内容;为提高记忆效果和达至知行统一,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言古言、行古礼、穿古服,甚至还要求学生行跪礼。这种复古或仿古倾向所暗含的逻辑是:既然学生读的是古代经典,那么,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就应是“原汁原味”的,就应采取复古的方式,因而对经典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但这种逻辑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如今读经的学生,他们生活在当下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过去的生活世界;与过去相比,当下生活世界的精神价值、人的发展形态、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已发生或正发生范式性转变。例如,就人的发展形态而言,正“由依附型人格走向独立型人格;从保守型人格走向创新型人格”。(韩庆祥:开辟当代中人学研究的新道路,《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因而学生的学习、包括对古代经典的学习都只能从当下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当下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和依托,并且是为了彰显当下和未来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简言之,当下学生读经的方式不应复古,而应合乎时代性,即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在上述时代精神的总体中,蕴含着将人视为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存在或视为主体的主体性精神。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以造就独立自主的公民是实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目的、前提、基本原则。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度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准。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得以尊重和发挥的一个基本表征是学生因全面和高度的智力卷入而对知识内容获得了意义理解。这对于学生对经典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所以,以主体性原则来衡量,一味地要求学生以近乎生吞活剥、呆读死记的方式来学习经典,学生缺乏对经典内容学习的全面的智力卷入而导致缺乏对经典内容的意义理解,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漠视和压制,是有悖于当代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的。而要求学生行跪礼,与君主专制的威权时代将人当作“父皇万岁”的臣民来看待如出一辙。如果说它是一种学校文化,那么是必须挤出的散发着腐臭味的文化泡沫。
以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原则为指导,笔者认为,教育者应采用诵读和研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读经,即在学生对经典有一定的诵读的基础上,以价值讨论、价值辩析等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经典。
之所以强调要以时代精神为基本标准、原则来选择、改造经典内容和组织、引导学生读经,是原于:这有助于“悬搁”以经典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中的陈腐性因素,有助于文化传统的转生而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牟宗三语)这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读经的效果。
以时代精神为标准选择经典内容,有助于“悬搁”以经典为载体的文化传统中的陈腐因素。
任务事物都是历史性的,寓居于经典中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经典或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场景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它之所以能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与当时的语境相适应。但与当时语境相适应的就不一定适合今天的语境了,或者说在今天就不一定有价值了,毕竟时过境迁;不仅如此,经典中有的内容在今天看来甚至是陈腐的。以经典中的陈腐性因素来影响学生,是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性和人格品质相抵触的。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来甄别、筛选经典中的陈腐因素呢?答案是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审视、评判经典内容,其间的陈腐、落后因素,马上便昭然若揭。例如,北京某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辑出版的《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孝经》是一部在我国中小学流行多年的学生阅读的经典,其间的“弟子规”“三字经”中分别有这样的内容: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德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很明显,这些内容都与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既然这样,我们就应“悬搁”、筛滤、屏蔽它们,以防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以时代精神为标准改造经典,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转生而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只有不断调适、改造与更新,才能不断焕发其生命力,“既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郭建宁:当前文化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论析,《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或者说有必要促使它实现现代转型,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精神价值。这是因为优秀的文化传统不是纯粹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以和生、以和处、以和立、以和达、以和爱的和合思想。她“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人的生命价值,人与人的亲善仁爱以及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 ,她有着“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和而不同的兼容气度,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躬行践履的实干作风,格致诚正的精微体验,修齐治平的博大情怀,克己安人的自律仪范,重义轻利的仁侠风范”,(杨淦:中华文化复兴的理性思考,《艺术教育》2008年第2期)这些都是值得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消弭当今世人生存、发展的部分危机、“病灶”、“痼病”甚至“绝症”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承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是与一些落后、陈腐的因素杂糅在一起的。例如,在她的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中,由于夸大道德教化作用,使其有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弱点;她的仁爱思想主张兼相爱,但这种仁爱是处于宗法等级关系中的,她内含爱有差等的思想;在家庭道德上,她主张父慈子孝、“兄良、弟弟”,但这又是以长幼有序为前提的;她强调相敬如宾,但同时又内含贵则傲、贱则轻的思想;她重视个人私德的修养,但却轻视公德建设……
尽管这些瑕疵或问题是就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而言的,但时下中小学生所读经典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部分地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包括引领学生读经时须直面和认真处置的。我们应在明晰优秀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造和作出新的诠释,而改造的价值标准或诠释的“偏见”应是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来诠释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形式、价值理想与时代精神相勾联、相接栔,融入时代精神,而其具体历史内容能得以更新。例如,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思想的同时,须将法治精神贯注其中,使学生能以法治精神来审视和实践道德正义;在继承父慈子孝、“兄良、弟弟”的同时,须将平等的精神贯注其中,使学生能以人格平等的精神来审视和践行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并能将这样的“兄良、弟弟”的思想、情怀、行为延伸、扩及整个人我关系的处理……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外在的客观文化被学生主观化、精神化而成为学生主体人格的构成因素时,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性道德和人格品质的影响才是积极、健康的,才能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即从道德良知开出科学和民主)这一宏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性目标。
以时代精神为基本原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读经,有助于提高读经的效果。
我们不仅要以时代精神作为选择和改造经典的基本标准,而且组织、引领学生阅读经典的方式也应具有时代性。
时下,一些中小学在组织、引导学生读经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复古倾向。在他们那里,一味地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要求学生记忆经典的内容;为提高记忆效果和达至知行统一,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言古言、行古礼、穿古服,甚至还要求学生行跪礼。这种复古或仿古倾向所暗含的逻辑是:既然学生读的是古代经典,那么,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就应是“原汁原味”的,就应采取复古的方式,因而对经典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但这种逻辑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如今读经的学生,他们生活在当下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过去的生活世界;与过去相比,当下生活世界的精神价值、人的发展形态、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已发生或正发生范式性转变。例如,就人的发展形态而言,正“由依附型人格走向独立型人格;从保守型人格走向创新型人格”。(韩庆祥:开辟当代中人学研究的新道路,《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因而学生的学习、包括对古代经典的学习都只能从当下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当下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和依托,并且是为了彰显当下和未来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简言之,当下学生读经的方式不应复古,而应合乎时代性,即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在上述时代精神的总体中,蕴含着将人视为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存在或视为主体的主体性精神。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以造就独立自主的公民是实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目的、前提、基本原则。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度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准。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得以尊重和发挥的一个基本表征是学生因全面和高度的智力卷入而对知识内容获得了意义理解。这对于学生对经典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所以,以主体性原则来衡量,一味地要求学生以近乎生吞活剥、呆读死记的方式来学习经典,学生缺乏对经典内容学习的全面的智力卷入而导致缺乏对经典内容的意义理解,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漠视和压制,是有悖于当代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的。而要求学生行跪礼,与君主专制的威权时代将人当作“父皇万岁”的臣民来看待如出一辙。如果说它是一种学校文化,那么是必须挤出的散发着腐臭味的文化泡沫。
以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原则为指导,笔者认为,教育者应采用诵读和研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读经,即在学生对经典有一定的诵读的基础上,以价值讨论、价值辩析等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