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自然的因素,因历史的原因,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更需要聚焦点和辐射性,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抗拒因自然因历史所产生的种种压力。本文从遥感技术(RS)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关联性切入,阐述了遥感技术(RS)对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支撑性,提出可将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实现其对精准农业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理标志农产品 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
引言:
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一直强调应充分运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包括在农业中的引领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2004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地里标志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均从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国家需要以特色农产品发展带动农业发展,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的理念。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遥感技术(RS)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的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的方向。这充分肯定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要求推动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蓝图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继而走向精确农业。
本文沿寻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从遥感技术(RS)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天然契合性切入,阐述了以遥感技术(RS)为支撑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必然性,提出了在生产基地实行土地轮休制度等观点,其意义是在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一、理解地理标志农产品和遥感(RS)的涵义
地理标志是表示商品来源于某个国家、地区、区域,并且该商品的品质、信誉以及其他特征是由该产地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商品的特殊品质与其产地的水、土、气候等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例如:黄山毛峰、章丘大葱、砀山酥梨、景德镇陶瓷等均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标有地理标志的分布在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是一种有特色的农产品。其构成为:地理标志﹢商品名称,比如,北京平谷鲜桃,地理标志:北京平谷;商品名称:桃。当农产品地理标志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注册后,注册人享有专用权,他人不得使用,否则会构成侵权,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国地理环境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特殊,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所拥有的特色农产品的种类的丰富性、品质的独特性、价值的深蕴性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由于地域是某些作物生长和生产的条件,地域的存在与否,决定某些特色农产品是否存在。地域因素中既有该地理区域内的气候、土壤、水源等天然的地理因素,也包括生产者传统的制作工艺、配方、秘诀和方法等人文因素。比如贵州省仁怀市赤水畔的的茅台镇是茅台酒的唯一生产地,曾有人找了50多个地方进行了69次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产生茅台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茅台酒在生产过程中能产生200多种的香料。可见,某一地域的特殊因素决定着某种特殊的植物、特殊的种植,决定着唯一的作物、唯一的农产品;某一地域的特殊因素决定着生产者有着传统的唯一的制作工艺、配方、秘诀和方法等。这些特殊地域因素均决定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累计注册和初步审定地理标志商标已经达到2533件。 如何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并辐射一般农产品的发展并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值得探讨。
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指在一定距离上,应用探测仪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可以针对某一地域内的特定植物和土壤等地物的光谱反射时特性,从多方面动态的检测某一地理环境特殊的植物生长状况、特殊的农作物种植的生态环境、土地生产能力等状况,从而建立丰富的地物波谱与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可以从技术层面保障地理标志农作物生长的质量,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更好的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
二、遥感技术(RS)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天然契合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理空间、地域因素不同决定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域性强、生产分散,也决定了各种地理标志农作物的经营模式相互复制性弱,故而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集中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则成为必要。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S)具有的土地调查、农作物估产、农作物生长状态监测、农作物生态环境监测与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监测预防等技术功能,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益,则有着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无法比拟的精确性,同时,每一个地理坐标都是唯一的,这种地理标志性唯一性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别一般农产品的根本所在,它决定了任何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都是唯一的,而遥感技术(RS)在特定时空段内的针对特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的地理信息也是唯一的,其针对某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标志的农作物种植的生态环境、生长状态等等信息,进行动态的检测,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与生产能力的空间变异,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以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产出,高效利用各类资源, 改善环境,支撑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和发展,使之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均显示了遥感技术(RS)与地理标志农产品有着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 总之,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农产品,其地理因素乃至人文因素的唯一性;遥感技术(RS)对特定的地理标志农作物所获得的地理信息在特定时空内的唯一性;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注册人享有的专用权的唯一性,这诸多的唯一性似一道道厚重的帷幕衬托着也屏障着地理标志农产品独一无二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依凭遥感技术(RS)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可以克服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渐进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
三、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驱动力
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在特定的地理坐标中在一定地形基础上将土壤、水源、科技和市场等农业区位因素有机组合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集中生产地。地缘的优势是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天然基础,比如,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栽培历史的北京房山磨盘柿,主要分布在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占有整个"山前暖区"及部分山区热量充足的气候带。全区现有磨盘柿12.15万亩(206.5万株),占全市柿子总面积的59.6%。从事磨盘柿生产经营的果农达4.5万余户。而遥感技术(RS)使天然的地缘优势更科学化,以更合理更优化地利用土地。
(一)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价值
1、利用遥感技术(RS)监测土地投入的动态变化,可以优化生产基地的土地生产能力
任何地块都能发射或反射不同特性的电磁波,遥感技术(RS)正是通过设在地面或空中飞行物内的传感器记录特定地块的不断变化着的特殊的电磁波信息,快速且周期性的对同一块土地进行联续的重复性探测,瞬时处理为图像或计算机用磁带数据,获得土地上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的变化的信息源,直接从面上了解土地及其农作物生长变化的状况。通过遥感技术(RS)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一块土地农作物生长变化状况进行检测,将不同时期取得的遥感资料和图像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
2、对生产基地的自然灾害进行遥感监测,可以强化地理标志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利用遥感技术(RS)可以监测和定量评估的地理标志农作物的受灾害程度、受旱灾涝灾冻灾影响的面积,对地理标志农作物损失进行评估,并针对具体受灾情况对受灾的采取或补种或施肥、或排水或浇水等抗灾措施,以增强地理标志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3、对地理标志农作物的进行遥感估产,可以保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的主动姿态
由于农作物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性,遥感估产是利用传感器对地物进行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采用绿度或植被指数作为评价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标准,具体说来,首先采用卫星遥感影像捕获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再对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测,以获取不同期作物的植被指数,再将植被指数的变化与背景数据库系统提供历年资料的对比,加之地面采样点的辅佐,就可以及时取得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长势情况,--因为不同作物的发育期不同、长势不同,它们的光谱反率不同,叶面积与生物产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遥感技术(RS)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监测、分析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自身态势和生长环境的变化,--从而及时、准确地监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状况、长势和品种结构,这样便可以动态的把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预报出作物的未来的趋势产量,并在建立估产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遥感估产系统。总之,通过遥感技术(RS)进行农作物估产,可动态有效的把握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竞争力。必要的时侯可以控制产量,减少供给,有的放矢地投放目标市场。以调节市场供应,控制价格的方式,在国内和国际的粮食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潜力
为了使遥感技术(RS)在全国得到更好地应用,农业部设有农业遥感中心,并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区划9个一级区设置农业遥感分中心,每个一级区设置1个专业技术单位,现在已有7个技术单位,分别负责8个区域的工作,具体包括:成都农业遥感分中心(四川省农科院遥感所)负责西南区、南京农业遥感分中心(江苏省农科院遥感所)负责长江中下游区、哈尔滨农业遥感分中心(黑龙江省农科院遥感所)负责东北区、山西省农业遥感中心(山西省农业遥感研究所)负责黄土高原区、中国农科院草原所负责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甘肃草原生态所负责甘新区和青藏区,还有华南区和黄淮海区将暂时分别由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和农工院资源监测站承担。这种覆盖国土的网络式的技术中心,为遥感技术(RS)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农业遥感技术虽然是一种较有效的对地观测技术和信息获取手段,在农业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作物估产、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数据管理技术,但它是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网络等技术于一体,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IS)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的支持,在遥感技术(RS)的实际运用中具有投入和运作成本较高,长期远期效益高,短期近期效益不够的特点,再加上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制约,均为遥感技术(RS)的普及运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建立一些实验基地,培养人才以尽快和广泛运用遥感技术(RS),据此为农业发展的凝聚辐射点,可以在一程度上地扭转传统的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之所以选择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实验基地的,是因为任何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都是唯一的,其特定的地域因素和传统的制作工艺、配方、秘诀和方法等决定其唯一的价值,且通过注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运营显示出了效益,从2013年2月对81个种植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调查样本看:201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从业人员达到当地总人口的24.16%;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格比注册保护前平均增长87.69%,最高增长达500%;种植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农民年均收入占其总收入的38.78%,比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前平均增长75.39%,最高增长达5倍。因此,地理标志农产品独有的价值潜在性地要求运用并且值得投资运用遥感技术(RS)进行精致性生产,优化其生产管理系统,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固有的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总之,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农产品,其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在市场显示的无可替代的比较优势,潜在性地要求遥感技术(RS)针对对特定的地理标志农作物所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精致性生产,优化其生产管理系统。依凭遥感技术技术(RS)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可以克服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渐进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可以促使其依自然特性依传统工艺依法律保护独有的潜在优势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农业由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乃至精确农业的跨域式发展。
四、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辐射影响作用
(一)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试行土地轮休制度
长期以来,在少投入多产出的意识支配下,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使人向土地索取的速度超过了土地自身的再生速度,使土地陷入了土壤养分平衡失调,生产能力衰落下降,农作物品质下降的资源短缺枯竭的恶性循环。土地轮休制度,是针对土地过度耕作、生产能力必然会衰退的实际,提早对土地实行休耕、少耕和免耕,实行种地、养地以及农作物的合理轮作,以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使土地高效运作的保护性耕作制度。目前,在我国西北等地区已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践表明,采取免耕的方式比传统的耕作方式增长土壤的蓄水量10%,减少土壤蒸发约40%,提高水分利用率10%。在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还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因地制宜建立土地轮休制度,保护并优化土地的生产能力。既可以有效的发挥土地的自然潜力,保证农产品的稳产和高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者,使农民能有时间有精力接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成为适应农业新的发展方式的新型的农民。因为,劳动者永远是生产的主体, 尤其在大量农民转移到城镇中的趋势下,农村更需要有不断成长的整体素质较好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总之,利用遥感技术(RS)从定量、从动态、从模型了解、在线查询生产基地的土地投入要素的动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保护并优化土地的生产能力出发,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建立土地轮休制度,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的同时, 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者。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成为土地流转的突破口之一
土地流转的本质不是地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如果转移了土地上的农民,在农民逐步减少而自然集中了的土地上面,再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服务,不断倾注资金倾注技术,尤其加强对农民的组织教育和提高,会自然而然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再渐次形成农业的集约化、生态化以及专业化。对于必然要发生而且正在进行的土地流转,我们固然期待自然而然的进行,而非外力的强制干预。但自然而然并非只能消极地被动等待,而是可以通过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中途径之一便是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缘优势吸纳周边区域的一些剩余劳动力,突破土地流转的瓶颈。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地理坐标的唯一性制约并决定了某一种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地缘优势唯一性,据此可有效的吸纳周边劳动者就业。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对22个种植类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地的调查显示:其直接解决了周遍地27.5%农民的就业问题。如:"安溪铁观音茶叶"的生产带动了福建安溪县加工、运输、商业贸易、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全县110万人口中,涉茶人口近80万人。另一方面,劳动者也因一直生活在生产基地的周遍区域而更容易掌握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技能,生产基地与劳动者之间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动。所以,以高质量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吸纳那些因种种原因既没有进城,也没有被进驻农村参与土地流转的大资本雇佣的农民,使之成为土地流转的突破口之一。
结论与建议: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发展现代化农业乃至精确农业,其要义是以包括遥感技术(RS)等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增加资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注重培养新型农民等等。本文分析探讨了运用遥感技术(RS)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必要性以及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优化和精致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从技术上保障地理标志农作物优势生长,赋予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的灵魂,更好的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辐射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转向现代农业转向精确农业。建议:(1)应当由政府部门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引导那些适合规模经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并且已经显示出良好商业价值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权利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生产基地;(2)依法采用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投资建立遥感技术(RS)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尤其应当注重培养人才,促使遥感技术尽快和广泛应用于地理标志农产品乃至一般农产品的生产之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产品地里标志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4年12月7日
[2]中郡联合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第一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 2005 年7月
[3]陈会明《浅谈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
[4]胡林《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邵立民《东北寒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和建议》[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
[6] 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10 年《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二)》
[7] 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2014年中国初步审定地理标志名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
作者简介:王 文(1964- ) 女 安徽合肥人 副教授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方向研究;方维亮(1965- ) 男 安徽固镇人 副教授 合肥市委党校 主要从事民法 方向研究。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理标志农产品 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
引言:
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一直强调应充分运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包括在农业中的引领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2004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地里标志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均从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国家需要以特色农产品发展带动农业发展,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的理念。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遥感技术(RS)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的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的方向。这充分肯定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要求推动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蓝图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继而走向精确农业。
本文沿寻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从遥感技术(RS)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天然契合性切入,阐述了以遥感技术(RS)为支撑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必然性,提出了在生产基地实行土地轮休制度等观点,其意义是在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一、理解地理标志农产品和遥感(RS)的涵义
地理标志是表示商品来源于某个国家、地区、区域,并且该商品的品质、信誉以及其他特征是由该产地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商品的特殊品质与其产地的水、土、气候等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例如:黄山毛峰、章丘大葱、砀山酥梨、景德镇陶瓷等均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标有地理标志的分布在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是一种有特色的农产品。其构成为:地理标志﹢商品名称,比如,北京平谷鲜桃,地理标志:北京平谷;商品名称:桃。当农产品地理标志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注册后,注册人享有专用权,他人不得使用,否则会构成侵权,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国地理环境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特殊,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所拥有的特色农产品的种类的丰富性、品质的独特性、价值的深蕴性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由于地域是某些作物生长和生产的条件,地域的存在与否,决定某些特色农产品是否存在。地域因素中既有该地理区域内的气候、土壤、水源等天然的地理因素,也包括生产者传统的制作工艺、配方、秘诀和方法等人文因素。比如贵州省仁怀市赤水畔的的茅台镇是茅台酒的唯一生产地,曾有人找了50多个地方进行了69次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产生茅台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茅台酒在生产过程中能产生200多种的香料。可见,某一地域的特殊因素决定着某种特殊的植物、特殊的种植,决定着唯一的作物、唯一的农产品;某一地域的特殊因素决定着生产者有着传统的唯一的制作工艺、配方、秘诀和方法等。这些特殊地域因素均决定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累计注册和初步审定地理标志商标已经达到2533件。 如何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并辐射一般农产品的发展并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值得探讨。
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指在一定距离上,应用探测仪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可以针对某一地域内的特定植物和土壤等地物的光谱反射时特性,从多方面动态的检测某一地理环境特殊的植物生长状况、特殊的农作物种植的生态环境、土地生产能力等状况,从而建立丰富的地物波谱与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可以从技术层面保障地理标志农作物生长的质量,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更好的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
二、遥感技术(RS)与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天然契合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理空间、地域因素不同决定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域性强、生产分散,也决定了各种地理标志农作物的经营模式相互复制性弱,故而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集中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则成为必要。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S)具有的土地调查、农作物估产、农作物生长状态监测、农作物生态环境监测与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监测预防等技术功能,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益,则有着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无法比拟的精确性,同时,每一个地理坐标都是唯一的,这种地理标志性唯一性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别一般农产品的根本所在,它决定了任何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都是唯一的,而遥感技术(RS)在特定时空段内的针对特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的地理信息也是唯一的,其针对某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标志的农作物种植的生态环境、生长状态等等信息,进行动态的检测,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与生产能力的空间变异,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以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产出,高效利用各类资源, 改善环境,支撑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和发展,使之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均显示了遥感技术(RS)与地理标志农产品有着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 总之,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农产品,其地理因素乃至人文因素的唯一性;遥感技术(RS)对特定的地理标志农作物所获得的地理信息在特定时空内的唯一性;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注册人享有的专用权的唯一性,这诸多的唯一性似一道道厚重的帷幕衬托着也屏障着地理标志农产品独一无二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依凭遥感技术(RS)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可以克服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渐进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
三、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驱动力
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在特定的地理坐标中在一定地形基础上将土壤、水源、科技和市场等农业区位因素有机组合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集中生产地。地缘的优势是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天然基础,比如,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栽培历史的北京房山磨盘柿,主要分布在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占有整个"山前暖区"及部分山区热量充足的气候带。全区现有磨盘柿12.15万亩(206.5万株),占全市柿子总面积的59.6%。从事磨盘柿生产经营的果农达4.5万余户。而遥感技术(RS)使天然的地缘优势更科学化,以更合理更优化地利用土地。
(一)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价值
1、利用遥感技术(RS)监测土地投入的动态变化,可以优化生产基地的土地生产能力
任何地块都能发射或反射不同特性的电磁波,遥感技术(RS)正是通过设在地面或空中飞行物内的传感器记录特定地块的不断变化着的特殊的电磁波信息,快速且周期性的对同一块土地进行联续的重复性探测,瞬时处理为图像或计算机用磁带数据,获得土地上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的变化的信息源,直接从面上了解土地及其农作物生长变化的状况。通过遥感技术(RS)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一块土地农作物生长变化状况进行检测,将不同时期取得的遥感资料和图像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
2、对生产基地的自然灾害进行遥感监测,可以强化地理标志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利用遥感技术(RS)可以监测和定量评估的地理标志农作物的受灾害程度、受旱灾涝灾冻灾影响的面积,对地理标志农作物损失进行评估,并针对具体受灾情况对受灾的采取或补种或施肥、或排水或浇水等抗灾措施,以增强地理标志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3、对地理标志农作物的进行遥感估产,可以保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的主动姿态
由于农作物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性,遥感估产是利用传感器对地物进行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采用绿度或植被指数作为评价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标准,具体说来,首先采用卫星遥感影像捕获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再对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测,以获取不同期作物的植被指数,再将植被指数的变化与背景数据库系统提供历年资料的对比,加之地面采样点的辅佐,就可以及时取得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长势情况,--因为不同作物的发育期不同、长势不同,它们的光谱反率不同,叶面积与生物产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遥感技术(RS)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监测、分析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自身态势和生长环境的变化,--从而及时、准确地监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状况、长势和品种结构,这样便可以动态的把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预报出作物的未来的趋势产量,并在建立估产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遥感估产系统。总之,通过遥感技术(RS)进行农作物估产,可动态有效的把握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竞争力。必要的时侯可以控制产量,减少供给,有的放矢地投放目标市场。以调节市场供应,控制价格的方式,在国内和国际的粮食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潜力
为了使遥感技术(RS)在全国得到更好地应用,农业部设有农业遥感中心,并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区划9个一级区设置农业遥感分中心,每个一级区设置1个专业技术单位,现在已有7个技术单位,分别负责8个区域的工作,具体包括:成都农业遥感分中心(四川省农科院遥感所)负责西南区、南京农业遥感分中心(江苏省农科院遥感所)负责长江中下游区、哈尔滨农业遥感分中心(黑龙江省农科院遥感所)负责东北区、山西省农业遥感中心(山西省农业遥感研究所)负责黄土高原区、中国农科院草原所负责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甘肃草原生态所负责甘新区和青藏区,还有华南区和黄淮海区将暂时分别由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和农工院资源监测站承担。这种覆盖国土的网络式的技术中心,为遥感技术(RS)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农业遥感技术虽然是一种较有效的对地观测技术和信息获取手段,在农业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作物估产、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数据管理技术,但它是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网络等技术于一体,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IS)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的支持,在遥感技术(RS)的实际运用中具有投入和运作成本较高,长期远期效益高,短期近期效益不够的特点,再加上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制约,均为遥感技术(RS)的普及运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建立一些实验基地,培养人才以尽快和广泛运用遥感技术(RS),据此为农业发展的凝聚辐射点,可以在一程度上地扭转传统的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之所以选择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实验基地的,是因为任何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都是唯一的,其特定的地域因素和传统的制作工艺、配方、秘诀和方法等决定其唯一的价值,且通过注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运营显示出了效益,从2013年2月对81个种植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调查样本看:201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从业人员达到当地总人口的24.16%;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格比注册保护前平均增长87.69%,最高增长达500%;种植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农民年均收入占其总收入的38.78%,比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前平均增长75.39%,最高增长达5倍。因此,地理标志农产品独有的价值潜在性地要求运用并且值得投资运用遥感技术(RS)进行精致性生产,优化其生产管理系统,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固有的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总之,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农产品,其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在市场显示的无可替代的比较优势,潜在性地要求遥感技术(RS)针对对特定的地理标志农作物所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精致性生产,优化其生产管理系统。依凭遥感技术技术(RS)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可以克服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渐进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可以促使其依自然特性依传统工艺依法律保护独有的潜在优势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农业由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乃至精确农业的跨域式发展。
四、建立遥感技术(RS)支撑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辐射影响作用
(一)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试行土地轮休制度
长期以来,在少投入多产出的意识支配下,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使人向土地索取的速度超过了土地自身的再生速度,使土地陷入了土壤养分平衡失调,生产能力衰落下降,农作物品质下降的资源短缺枯竭的恶性循环。土地轮休制度,是针对土地过度耕作、生产能力必然会衰退的实际,提早对土地实行休耕、少耕和免耕,实行种地、养地以及农作物的合理轮作,以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使土地高效运作的保护性耕作制度。目前,在我国西北等地区已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践表明,采取免耕的方式比传统的耕作方式增长土壤的蓄水量10%,减少土壤蒸发约40%,提高水分利用率10%。在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还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因地制宜建立土地轮休制度,保护并优化土地的生产能力。既可以有效的发挥土地的自然潜力,保证农产品的稳产和高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者,使农民能有时间有精力接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成为适应农业新的发展方式的新型的农民。因为,劳动者永远是生产的主体, 尤其在大量农民转移到城镇中的趋势下,农村更需要有不断成长的整体素质较好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总之,利用遥感技术(RS)从定量、从动态、从模型了解、在线查询生产基地的土地投入要素的动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保护并优化土地的生产能力出发,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建立土地轮休制度,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的同时, 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者。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成为土地流转的突破口之一
土地流转的本质不是地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如果转移了土地上的农民,在农民逐步减少而自然集中了的土地上面,再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服务,不断倾注资金倾注技术,尤其加强对农民的组织教育和提高,会自然而然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再渐次形成农业的集约化、生态化以及专业化。对于必然要发生而且正在进行的土地流转,我们固然期待自然而然的进行,而非外力的强制干预。但自然而然并非只能消极地被动等待,而是可以通过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中途径之一便是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缘优势吸纳周边区域的一些剩余劳动力,突破土地流转的瓶颈。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地理坐标的唯一性制约并决定了某一种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地缘优势唯一性,据此可有效的吸纳周边劳动者就业。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对22个种植类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地的调查显示:其直接解决了周遍地27.5%农民的就业问题。如:"安溪铁观音茶叶"的生产带动了福建安溪县加工、运输、商业贸易、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全县110万人口中,涉茶人口近80万人。另一方面,劳动者也因一直生活在生产基地的周遍区域而更容易掌握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技能,生产基地与劳动者之间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动。所以,以高质量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吸纳那些因种种原因既没有进城,也没有被进驻农村参与土地流转的大资本雇佣的农民,使之成为土地流转的突破口之一。
结论与建议: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发展现代化农业乃至精确农业,其要义是以包括遥感技术(RS)等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增加资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注重培养新型农民等等。本文分析探讨了运用遥感技术(RS)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必要性以及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优化和精致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从技术上保障地理标志农作物优势生长,赋予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的灵魂,更好的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辐射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转向现代农业转向精确农业。建议:(1)应当由政府部门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引导那些适合规模经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并且已经显示出良好商业价值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权利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生产基地;(2)依法采用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投资建立遥感技术(RS)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尤其应当注重培养人才,促使遥感技术尽快和广泛应用于地理标志农产品乃至一般农产品的生产之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产品地里标志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4年12月7日
[2]中郡联合地理标志研究中心《第一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 2005 年7月
[3]陈会明《浅谈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
[4]胡林《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邵立民《东北寒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和建议》[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
[6] 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2010 年《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二)》
[7] 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2014年中国初步审定地理标志名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
作者简介:王 文(1964- ) 女 安徽合肥人 副教授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方向研究;方维亮(1965- ) 男 安徽固镇人 副教授 合肥市委党校 主要从事民法 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