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下大规模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体现新农村的地域性特点,是一個迫切需要决的问题。文章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趋同性以及地域性的重要性等角度出发,阐述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和继承地域性景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保护传承地域性的意见。
1地域性概述
1.1地域性定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体现的表象之义是: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风俗习性。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藏与现象之下,并通过现象表象出来。因此地域性不同究其原因是该地域的种种历史、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关于“地域性”描述,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当岐在《地域性与当代性》一书中对地域性的定义为:“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推广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是与“世界性”、“全球性”、“国际性”相对的概念。具体到设计领域就是设计要具有本地、本土的文化特色[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主编方晓风在《地域性与当代性》一书中对地域性是这样描述的:传统上,地域性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现实状态。一个地方由于地理条件、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固化出一整套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和适应性,犹如植物之于土地的关系,是非常自然而和谐的局面[2]。此外关于对地域性的描述还有其他版本,如: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来区别的,地理区位不同,反映出的由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就不同,隐喻了对传统的保持;地域性是一切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事物和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等等。
综上所述,关于对地域性的定义各领域、各学者说法不一,但大都无非涉及到以下几点:(1)特定区域内所呈现出特有地域文化内容。(2)一定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是其形成的前提。(3)地域所具有的本土文化,支撑地域性的形成与成长,并随时间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1.2乡村景观的地域性
由上文关于对地域性的描述,总结出关于农村景观的地域性,它是指在农村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脉、民俗文化、生活习俗等背景下所衍生出的一种乡村特有的地域景观特征,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乡土文化景观、平民景观。这种景观的形成记载着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与大自然、土地和谐相处的的烙印。
1.3乡村景观的地域分类
构成一个地区乡村景观的要素很多,地理环境、自然山水、农田山庄、古树村落、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等。文章中将这些组成乡村景观的要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地域自然景观,特定区域长期形成的稳定的自然环境特色,二是地域文化景观,在稳定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生活习性、风俗特色、文化特征等。
2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化的同时,是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在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
新农村的使用群体是长期居住与农村地区的农民,但是甚至农民在不清楚何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新农村建设,而不是作为使用群体积极主动的参其中。而且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绝大部分是照抄照搬城市发展模式,生掰硬套的将城市标准化的单元住宅模式作为农村住宅的标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但是在此过程中很多农村地区特有的村落建筑、古树村貌、聚落形态等被拆除破坏,已经荡然无存。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出现“千篇一律”、“风格单一”、“千村一面”的新农村模式。农村现有的居住环境与住宅样式,是人们长期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结晶,顺应了当地的自然规律,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标准化小区住宅模式的出现,显然不是与自然相互融合额度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正是这些农村地区所呈现出的丰富地域特征,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是经过几千年才得以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坚决不能毁在新农村建设中。因此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这些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3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地域性保护与传承
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新农村地域性的保护,从作者个人的角度出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增强农民自主保护意识
从新农村使用群体而言,要加强农民自主保护意识,使其能够深刻意识到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是一笔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增强对该地域的自豪感,从而避免在盲目跟风的过程中破坏了地域文化价值。
提高专业人员的认知度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专业规划与设计人员往往在没有深入了解某一区域的前提下就盲目的进行建设,从而导致新农村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为了避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蹈覆辙,所以加强专业人士对该区域的了解与认知就显得十分重要。
扩大政府宣传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地域性的保护,政府起很重要的作用,“拆与不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针对于地域性保护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就要有相应的规定,同时对于有价值的地域景观与地域文化,要加强宣传力度。
4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地域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几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文化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这笔财富坚决不能毁在当代人的手中,否则以后我们拿什么向我们的子孙后代交代?因此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加强对地域性的保护,是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最有利的措施。
其次,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维护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这种多民族、多地域的景观、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同区域的农村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景观,对这些丰富多样的地域景观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是维护中国景观文化多样性,延续乡村传统历史与文化的必要手段。
第三,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是避免新农村出现“千村一面”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大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在新农村发展进程中,保护好传承农村地区特有的景观与文化,有利于体现区域内新农村的文化景观特色,体现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经济文化背景、民俗风情下新农村的差异性。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这并不是从农村表面做文章,把落破旧的住宅、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标准化的城市景观与住宅,更重要的是要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农村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协调好农村地域文化景观与整个景观发展大浪潮之间的矛盾,并加强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
1地域性概述
1.1地域性定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体现的表象之义是: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风俗习性。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藏与现象之下,并通过现象表象出来。因此地域性不同究其原因是该地域的种种历史、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关于“地域性”描述,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当岐在《地域性与当代性》一书中对地域性的定义为:“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推广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是与“世界性”、“全球性”、“国际性”相对的概念。具体到设计领域就是设计要具有本地、本土的文化特色[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主编方晓风在《地域性与当代性》一书中对地域性是这样描述的:传统上,地域性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现实状态。一个地方由于地理条件、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固化出一整套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和适应性,犹如植物之于土地的关系,是非常自然而和谐的局面[2]。此外关于对地域性的描述还有其他版本,如: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来区别的,地理区位不同,反映出的由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就不同,隐喻了对传统的保持;地域性是一切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事物和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等等。
综上所述,关于对地域性的定义各领域、各学者说法不一,但大都无非涉及到以下几点:(1)特定区域内所呈现出特有地域文化内容。(2)一定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是其形成的前提。(3)地域所具有的本土文化,支撑地域性的形成与成长,并随时间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1.2乡村景观的地域性
由上文关于对地域性的描述,总结出关于农村景观的地域性,它是指在农村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脉、民俗文化、生活习俗等背景下所衍生出的一种乡村特有的地域景观特征,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乡土文化景观、平民景观。这种景观的形成记载着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与大自然、土地和谐相处的的烙印。
1.3乡村景观的地域分类
构成一个地区乡村景观的要素很多,地理环境、自然山水、农田山庄、古树村落、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等。文章中将这些组成乡村景观的要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地域自然景观,特定区域长期形成的稳定的自然环境特色,二是地域文化景观,在稳定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生活习性、风俗特色、文化特征等。
2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化的同时,是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在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
新农村的使用群体是长期居住与农村地区的农民,但是甚至农民在不清楚何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新农村建设,而不是作为使用群体积极主动的参其中。而且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绝大部分是照抄照搬城市发展模式,生掰硬套的将城市标准化的单元住宅模式作为农村住宅的标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但是在此过程中很多农村地区特有的村落建筑、古树村貌、聚落形态等被拆除破坏,已经荡然无存。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出现“千篇一律”、“风格单一”、“千村一面”的新农村模式。农村现有的居住环境与住宅样式,是人们长期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结晶,顺应了当地的自然规律,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标准化小区住宅模式的出现,显然不是与自然相互融合额度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正是这些农村地区所呈现出的丰富地域特征,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是经过几千年才得以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坚决不能毁在新农村建设中。因此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这些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3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地域性保护与传承
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新农村地域性的保护,从作者个人的角度出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增强农民自主保护意识
从新农村使用群体而言,要加强农民自主保护意识,使其能够深刻意识到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是一笔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增强对该地域的自豪感,从而避免在盲目跟风的过程中破坏了地域文化价值。
提高专业人员的认知度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专业规划与设计人员往往在没有深入了解某一区域的前提下就盲目的进行建设,从而导致新农村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为了避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蹈覆辙,所以加强专业人士对该区域的了解与认知就显得十分重要。
扩大政府宣传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地域性的保护,政府起很重要的作用,“拆与不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针对于地域性保护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就要有相应的规定,同时对于有价值的地域景观与地域文化,要加强宣传力度。
4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地域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几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文化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这笔财富坚决不能毁在当代人的手中,否则以后我们拿什么向我们的子孙后代交代?因此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加强对地域性的保护,是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最有利的措施。
其次,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维护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这种多民族、多地域的景观、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同区域的农村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景观,对这些丰富多样的地域景观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是维护中国景观文化多样性,延续乡村传统历史与文化的必要手段。
第三,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是避免新农村出现“千村一面”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大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在新农村发展进程中,保护好传承农村地区特有的景观与文化,有利于体现区域内新农村的文化景观特色,体现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经济文化背景、民俗风情下新农村的差异性。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这并不是从农村表面做文章,把落破旧的住宅、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标准化的城市景观与住宅,更重要的是要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农村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协调好农村地域文化景观与整个景观发展大浪潮之间的矛盾,并加强对地域性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