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为此,在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游戏的探索实践中,以培养幼儿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抓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应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按照《指南》的提法,学习品质可以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与学习有关的态度、习惯,如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等;后者包括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善于反思与解释等与学习有关的能力倾向。学习品质的培养应渗透于五大领域,幼儿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根据纲要指出我们想出了几点实施策略和发现的几个问题。
一、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要搞好区域环境创设,就必须贯彻《纲要》精神,更新教师的观念,既充分考虑幼儿园自身条件,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良好环境,又要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创设,师幼互动,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健康成长的园地。因此,开设的区域活动应该是幼儿喜欢的、需要的。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讨论班级里需要哪些区域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想法,设计区域活动标志。区域活动还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及时更换。
幼儿的需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他们对某一活动区的活动失去兴趣时,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希望开设新的区域。这时,教师就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变换或增设新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充满想象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区的材料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对此,第一,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第二,活动区的材料要根据教育目标不断调整、充实。让幼儿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在提倡环境教育的同时,多多利用废旧物品。第四,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充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三、营造宽松氛围、为幼儿创造自主性
幼儿在区域中活动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不同的活动区域,在同一活动区中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
四、以合适的身份参加活动,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活动,这样能更好的按照自己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能使幼儿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不等于老师在一旁做一个旁观者,如果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幼儿潜在的能力,反而会让幼儿盲目的探索、无目的的操作。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还要适时的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促进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没有将能引起幼儿好奇心、兴趣的事物纳入到区域活动中。二是教师看不到幼儿在探究行为中所体现的可贵的学习品质。三是教师只看到幼儿表面的、形式上的动手操作和不需动脑的浅层探究。四是教师过于追求幼儿知识技能的培養而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六、培养对策
(一)教师要注意发现和保护幼儿随时萌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幼儿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具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挖掘幼儿任何一个探索行为的潜在教育价值,扩展、生成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幼儿不断深入探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各种学习品质。
(二)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
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要重视和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要支持和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猜想和假设,尝试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猜想和假设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是幼儿科学思维启蒙的实践策略之一,有助于幼儿相关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师必须给予重视。
(三)教师要支持幼儿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提供一些操作性强、有多种玩法、多功能的低结构材料,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幼儿可自主选择材料,与同伴积极互动,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和操作、实验和验证,不仅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且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反复进行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调整,不断对照自己的猜想,直到有所发现。
(四)教师要发现幼儿在探究行为中所体现的学习品质并加以提升
教师要尽力做到不固定探究场所与时间,不限制探究内容,不随意打破幼儿的投入与专注状态。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发现幼儿有好动、捣乱、得意忘形、违规等举动,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而是要细致观察和耐心等待,倾听幼儿的想法和解释,判断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发现他们在探究行为中体现的各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将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或“意外”作为引导幼儿探究的起点,作为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的良机。
(五)教师要组织幼儿展示、分享自己或小组探索的过程及结果,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引导他们回顾自己的探索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及下一步可能的做法等。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质疑他人的看法,同时懂得争论和交流都必须基于证据、尊重事实。
教师要做的是倾听、鼓励以及强调幼儿的关键性陈述,并整合幼儿的观点,使用幼儿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进而提升幼儿的各种学习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应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按照《指南》的提法,学习品质可以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与学习有关的态度、习惯,如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等;后者包括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善于反思与解释等与学习有关的能力倾向。学习品质的培养应渗透于五大领域,幼儿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根据纲要指出我们想出了几点实施策略和发现的几个问题。
一、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要搞好区域环境创设,就必须贯彻《纲要》精神,更新教师的观念,既充分考虑幼儿园自身条件,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良好环境,又要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创设,师幼互动,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健康成长的园地。因此,开设的区域活动应该是幼儿喜欢的、需要的。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讨论班级里需要哪些区域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想法,设计区域活动标志。区域活动还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及时更换。
幼儿的需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他们对某一活动区的活动失去兴趣时,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希望开设新的区域。这时,教师就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变换或增设新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充满想象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区的材料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对此,第一,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第二,活动区的材料要根据教育目标不断调整、充实。让幼儿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在提倡环境教育的同时,多多利用废旧物品。第四,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充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三、营造宽松氛围、为幼儿创造自主性
幼儿在区域中活动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不同的活动区域,在同一活动区中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
四、以合适的身份参加活动,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活动,这样能更好的按照自己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能使幼儿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不等于老师在一旁做一个旁观者,如果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幼儿潜在的能力,反而会让幼儿盲目的探索、无目的的操作。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还要适时的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促进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没有将能引起幼儿好奇心、兴趣的事物纳入到区域活动中。二是教师看不到幼儿在探究行为中所体现的可贵的学习品质。三是教师只看到幼儿表面的、形式上的动手操作和不需动脑的浅层探究。四是教师过于追求幼儿知识技能的培養而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六、培养对策
(一)教师要注意发现和保护幼儿随时萌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幼儿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具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挖掘幼儿任何一个探索行为的潜在教育价值,扩展、生成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幼儿不断深入探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各种学习品质。
(二)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
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要重视和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要支持和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猜想和假设,尝试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猜想和假设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是幼儿科学思维启蒙的实践策略之一,有助于幼儿相关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师必须给予重视。
(三)教师要支持幼儿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提供一些操作性强、有多种玩法、多功能的低结构材料,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幼儿可自主选择材料,与同伴积极互动,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和操作、实验和验证,不仅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且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反复进行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调整,不断对照自己的猜想,直到有所发现。
(四)教师要发现幼儿在探究行为中所体现的学习品质并加以提升
教师要尽力做到不固定探究场所与时间,不限制探究内容,不随意打破幼儿的投入与专注状态。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发现幼儿有好动、捣乱、得意忘形、违规等举动,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而是要细致观察和耐心等待,倾听幼儿的想法和解释,判断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发现他们在探究行为中体现的各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将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或“意外”作为引导幼儿探究的起点,作为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的良机。
(五)教师要组织幼儿展示、分享自己或小组探索的过程及结果,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引导他们回顾自己的探索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及下一步可能的做法等。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质疑他人的看法,同时懂得争论和交流都必须基于证据、尊重事实。
教师要做的是倾听、鼓励以及强调幼儿的关键性陈述,并整合幼儿的观点,使用幼儿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进而提升幼儿的各种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