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理工科院校研究探索的热点课题。本文从高校的人才定位及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提出工程训练中心是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地位与作用;摇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11-0068-01
1高校的人才定位
当前,高校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却一直延续以前的“精英式教育”,对于大量的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没有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定位,致使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重理论型,对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不够。而目前企业紧缺的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解决第一线技术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造成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根本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及部分研究生由于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而就业难。
有专家指出,人才培养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这部分人才主要去搞学术研究和创新,但是这部分创新型人才的比例非常低;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既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比较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技能,能够在继承传统技能的前提下有所创新,绝大多数大学应培养这类人才;第三个层次是培养纯粹的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蓝领工人,高职院校可以着力培养这类人才。
因此,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被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时,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也应相应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模式。
2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1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
与主要从事工程理论研究、专长于工程设计、规划、决策工作的工程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指能够应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各种专门技能,将设计、规划、决策物化为工艺流程、物质产品、实施方案,并能在工程一线进行生产、维护等实际操作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就是能够将工程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的人才。这类人才既要具有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经验,还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他们更多着眼于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应用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主力军。
2.2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工程训练”是一种以工程环境为背景,以工程内容为载体,以实际操作为手段的实践性训练。这种训练既有别于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又有别于工厂“生产实习”,它是以真实的工厂生产过程为基础,通过“真刀真枪”来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过程。而工程训练中心是校内最重要的工程训练实训教学基地,是一个“准工业现场”,它缩短了课堂和工程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工程背景,并与实际接触的环境。在训练中心,教师主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实践中去,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第二课堂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所以说,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3中心如何发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摇篮作用?笔者认为除了将学生的工程实训提升到重要位置以及加大对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投入之外,还要对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师队伍、教学体系等进行重构,以真正营造有利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环境。
3.1建设一支“工程师”型教师队伍
关于教师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曾经形象生动的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可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样需要有一支既有讲师或教授资格和素质,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型教师队伍。为了提升教师素质,中心应该加强和完善“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即既要鼓励骨干教师经常到大企业兼职或交流,又要积极从企业聘请优秀工程科技人员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唯有这样,学生的工程教学实践、课程设计、专题研究和毕业设计等才能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体现鲜明的实践特色。
3.2“分层次、模块化”教学,全方位开放
对于应用型人才,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尤其是工程专业研究生),当他们置身工业界之后,都面临着工程知识向工程技能转化的问题,因此,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定位只能是“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这个定位符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覆盖多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领域还要根据企业的当前需求适时做出调整。每个学科领域均采取“分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基础工程技术训练为起点,以现代工程技术训练为核心,以工程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训练为重点,进行分层次的渐进性训练,每个层次都包含丰富的教学模块。对于本科生的工程训练,中心应实施全方位开放制度,提供全面训练,即在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工程认知训练和工程基础训练之后,不仅要为高年级学生提供综合实践训练机会,还要为他们“真刀真枪作设计”的创新训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使工程训练贯穿于大学四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外,工程训练中心还要向指导研究生教学的方向转变。比如,工程训练中心可以直接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接收其他院系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从入学伊始就要进入训练中心,在训练中心老师的指导下担任助教岗位,负责本科生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实习任务,负责仪器设备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参与中心科研项目的开发,参与中心教师到企业的交流活动等,以便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磨炼他们工程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难题的诊断与解决能力。
总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大工程”背景下,作为“准工业现场”的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第一课堂”教学和工厂的“生产实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如何更好得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这种作用则是每一位工程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文武,胡小平,谢东海.基于教育创新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36-38.
[2]宁先圣.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J].科学与管理,2006,4:17-19.
[3]张立红.依托工程训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6,15(6):70-71.
[4]唐英,孙荣禄,雷贻文 等.关于高校工程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31(2):69-71.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地位与作用;摇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11-0068-01
1高校的人才定位
当前,高校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却一直延续以前的“精英式教育”,对于大量的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没有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定位,致使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重理论型,对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不够。而目前企业紧缺的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解决第一线技术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造成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根本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及部分研究生由于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而就业难。
有专家指出,人才培养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这部分人才主要去搞学术研究和创新,但是这部分创新型人才的比例非常低;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既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比较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技能,能够在继承传统技能的前提下有所创新,绝大多数大学应培养这类人才;第三个层次是培养纯粹的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蓝领工人,高职院校可以着力培养这类人才。
因此,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被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时,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也应相应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模式。
2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1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
与主要从事工程理论研究、专长于工程设计、规划、决策工作的工程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指能够应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各种专门技能,将设计、规划、决策物化为工艺流程、物质产品、实施方案,并能在工程一线进行生产、维护等实际操作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就是能够将工程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的人才。这类人才既要具有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经验,还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他们更多着眼于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应用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主力军。
2.2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工程训练”是一种以工程环境为背景,以工程内容为载体,以实际操作为手段的实践性训练。这种训练既有别于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又有别于工厂“生产实习”,它是以真实的工厂生产过程为基础,通过“真刀真枪”来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过程。而工程训练中心是校内最重要的工程训练实训教学基地,是一个“准工业现场”,它缩短了课堂和工程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工程背景,并与实际接触的环境。在训练中心,教师主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实践中去,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第二课堂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所以说,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3中心如何发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摇篮作用?笔者认为除了将学生的工程实训提升到重要位置以及加大对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投入之外,还要对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师队伍、教学体系等进行重构,以真正营造有利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环境。
3.1建设一支“工程师”型教师队伍
关于教师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曾经形象生动的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可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样需要有一支既有讲师或教授资格和素质,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型教师队伍。为了提升教师素质,中心应该加强和完善“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即既要鼓励骨干教师经常到大企业兼职或交流,又要积极从企业聘请优秀工程科技人员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唯有这样,学生的工程教学实践、课程设计、专题研究和毕业设计等才能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体现鲜明的实践特色。
3.2“分层次、模块化”教学,全方位开放
对于应用型人才,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尤其是工程专业研究生),当他们置身工业界之后,都面临着工程知识向工程技能转化的问题,因此,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定位只能是“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这个定位符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覆盖多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领域还要根据企业的当前需求适时做出调整。每个学科领域均采取“分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基础工程技术训练为起点,以现代工程技术训练为核心,以工程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训练为重点,进行分层次的渐进性训练,每个层次都包含丰富的教学模块。对于本科生的工程训练,中心应实施全方位开放制度,提供全面训练,即在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工程认知训练和工程基础训练之后,不仅要为高年级学生提供综合实践训练机会,还要为他们“真刀真枪作设计”的创新训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使工程训练贯穿于大学四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外,工程训练中心还要向指导研究生教学的方向转变。比如,工程训练中心可以直接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接收其他院系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从入学伊始就要进入训练中心,在训练中心老师的指导下担任助教岗位,负责本科生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实习任务,负责仪器设备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参与中心科研项目的开发,参与中心教师到企业的交流活动等,以便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磨炼他们工程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难题的诊断与解决能力。
总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大工程”背景下,作为“准工业现场”的工程训练中心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第一课堂”教学和工厂的“生产实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如何更好得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这种作用则是每一位工程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文武,胡小平,谢东海.基于教育创新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36-38.
[2]宁先圣.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J].科学与管理,2006,4:17-19.
[3]张立红.依托工程训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6,15(6):70-71.
[4]唐英,孙荣禄,雷贻文 等.关于高校工程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31(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