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教育待后生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不是希望将教育改头换面,而是要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社会的变革进程中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强调个体个性发展时,也在强调相互合作、相互包容。因此我们只需要根据社会要求,将教育整合,以客观、理解、深入的角度参与教育就一定会有新突破。
  关键词:理念 尊重 研究 管理
  
  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一段时间以来,从政府首脑到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的各个实施机构到每个社会成员,从每个教育工作者到每个家庭都高度重视教育,都在反思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一切,都在重新认识教育到底为何物。人们是那样的需要教育,把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寄希望于教育。人们赋予教育的太多了,又发现好像教育本身出了问题,从事了几千年的传道、授业、解惑,好像到了21世纪出现了水土不服,不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由于社会发展变革太快,给教育发展造成严重的滞后影响。学生也开始不买教育的账,我们的教育对学生好像不亲切了,引来许多人和行政部门对教育进行研究,往教育的身上加了很多功能和认识。我们发现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发现教育缺什么就加什么。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实我们给添加的这此功能和认识,比如:尊重、理解、宽容、解决个体问题、个性化教育等本身就是教育所应该具备的。一方面我们自身丢掉了教育应有的许多东西。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时代即有大工业文明的特点,又有知识经济、后工业文明的时代性,从而需要教育做大做强。致使教育过程中的急功尽力和自身的单薄就显现出来。
   我们不是希望将教育改头换面,而是要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社会的变革进程中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强调个体个性发展时,也在强调相互合作、相互包容。因此我们只需要根据社会要求,将教育整合,以客观、理解、深入的角度参与教育就一定会有新突破。
   在此笔者提出要想把学校教育(主要指中小学教育)搞好,必须统一理念、两线并重、三方面一致,注重尊重、倾听、深入、研究。
  一.学校教育首要任务是统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旦形成将稳定的指导行为,并将长期存在。教育理念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有了对教育、对学生、对生命、对发展的深刻认识,就能明确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理念繁多、教育思潮涌动的时代,确立全面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首要前提。在这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就不难构建起全面而丰满的教育框架,并照此进行有效实施。统一教育理念就是将社会要求、人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找到良好的结合点,对学校进行定位。统一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育的认识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科学地中和社会的价值意向,能够汇总成积极的价值意向。统一教育理念还是统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能力的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每一次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人的理解、东西文化的交融都会重新对教育定位。这就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必须整体跟上。教育的变革必须通过每一个教育者的理念、素养、行为来具体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这种不相匹配的现象就好像传统战士要打赢现代战争必然暴露很多问题,要想整体胜利是很难。现代教育不是希望出现几个名师,更重要的是培养普遍具有现代教育素养的普通工作者。统一教育理念,就会使学校更像个整体,很好地解决教师队伍不稳定、心态不稳定,使得学校的风格在每一个教师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还会使学校的各个工种、各个方面、各个时期都在统一的教育理念下实施教育。
  二、两线并重,即心理学支撑和教科研并重。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统领又是前提还是最终目标。而心理学又是做好德育的基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汲取到对人的深刻的认识。在心理学中,同样可以指导我们对人的科学理解,而这种理解不是经验型的,不是个体情感的需要,是社会富裕、平等、民主化增强的结果。
   心理学指导我们去做人、去认识人,更蕴藏着丰富的唤醒人积极生活的方法,拥有了这些就使得德育更趋向于辅助青少年成长的一种机制、一种关怀、一种影响和滋养。学校教育拥有了心理学做基础,进行各项工作即符合社会需要又有了更丰厚的学问基础,各项工作更有深度和活力。
   教科研可使学校教育更具凝聚力,使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一、教科研可充分展示学校的教育能力、办学能力,又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和办学能力。二、教科研可以极大地展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潜能和最大价值,这是成长的需要,解决好这一需要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三、学校的兴盛靠的是自身的理念和学术价值,促使理念和价值整体提高,有待于教科研。四、教科研是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重新认识我们每天的教育行为,优化教育行为,可以带动我们全体成长,可以使学生的成长最大化,使学校的内涵最大化,使教育的质量最大化。
  三、三个一致。
  即教师、学生、管理者相一致;学生三年或几年的成长目标相一致,各个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相一致。所谓教师、学生、管理者相一致,是指三者都是学生都在成长,命运是系在一起的。三者的成长都需要同一个适应成长的环境,三者是互补的。管理者从教师那里懂得环境对于教育实施者的重要,教师又从学生那里得到教育的发展走向,学生从管理者和教师那里得到教育影响。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有认识到位,不能达到为其他服务而形成的一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不到的。所谓学生六年或几年成长目标相一致,是说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一生。站在这个高度回望我们教育行为就会有更实在的认识。揭去浮夸见真实,为人一生发展服务的教育就使我们考虑人的一生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行为对学生是有积极影响吗?我们有没有在真正地从事教育。百年树人,在百年树人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需经得住百年的考验,才能使我们树起的真的是人。所谓各科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方法相一致,这会很好地解决目前学生的厌学,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等问题,也会使班集体建设,这个学校文化的主角真的成为主角。
  四、倾听学生、倾听老师、倾听专家、倾听社会。
  在具体落实、实施国家教育目标时,对于具体学校教育来说更主要是如何调整,如何调整成为最大化,符合民族、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倾听学生、老师、专家、社会的声音,这是学校的职能,民主的具体体现。
  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自古英雄出少年。倾听学生使我们不断修整我们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整个校园都是他们的,他们是校园的主人。学生在校园中成长,如何做应由学生说了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偏离教育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建构主体性,主体性中最重要的是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主要包含积极的观念,积极的行为。
   倾听老师,是指老师奋斗在工作一线,教育的最前沿。老师所有的反馈都是很宝贵的。水有多深,火有多热,老师最清楚。后方的供应如果跟不上,就不可能胜利,这个供应即有精神上的支持、认同,更有诸多的适应老师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如果不胜利就是学校教育的不胜利。
   倾听专家:时下许多人认为,在信息丰富又极为便利的时代,不崇尚专家。经过奋斗每个人又都会成为专家。我认为此话分三层理解:一.外围信息越是丰富就越是需要更为权威的专家的独到见解,来以证视听。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是在科学研究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得来的,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再回指实践,这是我们所希望也能达到的。但在某一领域长远的科学发展就必需有专家做更准确的定位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三.专家与我们是互补的、共生的。因此,缩短差距、修整方向、整合资源、有效前进,这些都需要专家给予我们滋养。
  倾听社会是指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社会的各阶层包括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是学校教育定位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倾听社会的声音对于培养社会未来的主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近几年公民素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无不影响着教育。社会问题的解决很多都寄予教育能最终解决问题,学校教育本质上也确实具有这个功能,也只有教育能担此重任。
  五、尊重学生、尊重老师、尊重意见、尊重发展。
  尊重学生是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看她对弱者的具体态度和措施。在学校中学生处于弱者的位置,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便说明校园文明的程度,尊重学生不是空谈,转变对学生对立式的看法最为关键。尊重一方面是平等进行教育活动,一方面就要以对人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学生才会接受你的知识的同时,接受你的教育方式,以对人的方式尊重你、接纳社会。
  尊重教师是因为教师在学校最繁忙,但相应的权力和地位处于弱势,如何尊重教师,这是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尊重,需要价值认同,需要具有学校主人的影响力,这些我们都应尽全力达到。
  尊重意见是学校能够发展的关键,是对教师工作态度的集中表现,成就我们的往往是那些意见,他可使我们更丰满更有力。
  尊重发展是要我们具有发展的眼光。在教育中发展的是意识、观念,发展的是我们每天所做的这些工作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接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使命就会增强,我们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大大增加。学校教育很容易停步不前,固步自封,也显不出什么问题。我们经常提发展,但具体做的很多方面却又不利于人、物、观念的发展,致使在几年后呈现出来的落后局面很痛心。
  六、深入教师一线,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深入课程。
  深入教师一线是指要掌握一手的材料,管理者或服务者必须深入到一线去具体感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具体感受就不会理解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校园文化最鲜活的来源于一线,最生动的来源于一线,最有价值的也来源于一线。所有的人都涌向一线那是学校最有活力,有价值的时候。
  深入班级:班集体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学校教育价值最看重的一个方面。学校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文化氛围。呈现这个文化氛围主角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全班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通过班集体在认知、社会化、个性形成、行为训练养成方面得到全面的滋养,很好地提供给个体个性化成长所需的舞台和营养。认知是指自我认知、价值取向和判断、集体认知、家庭认知、社会认知、目标的选择和判断等。社会化是指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性形成主要指个体人格品质、心理素养、抗挫折能力等的形成。行为训练是指通过同伴影响、班级目标、个人理想来调整自我行为。以上的每一项都将决定学生的成长质量,也必将通过班级来完成。班级是社会的浓缩,是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是提升个体生命高级价值取向的重要通道。
  深入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最重要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只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全人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表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四)是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五)是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六)是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全人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变课程功能的单一化。综观世纪之交的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普遍追求。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增添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我们每一为教师都担负着课程发展的责任。
  七、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生发展、研究师生关系、研究校园管理。
  研究学生心理:心理学所能揭示对人的认知相对较少,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就更少了。我们面对学生,教育学生就必然要去研究学生。怎么研究?研究什么?这是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学生心理,一方面对成长的特点入手进行研究,如青少年心理特征、青春期与中小学教育、认知与元认知等。一方面从表现出的问题入手研究如学习障碍、学生情绪、自我认知、行为问题等。我们的教育要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才能影响学生的所思、所为、所需。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教育要直接服务于学生心理需要,在科学的影响之下,有教育效果。我们研究学生心理,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程不变的,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对学生心理的研究,是学校教育得天独厚的地方。
  研究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社会作为,教育又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整体发展方向、个体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今天的青少年,他们具有许多好品质。站在未来看今天的青少年,他们又将创造新世界。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德育的实效性。
  研究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长时间都是我们所推崇、提倡并引以为荣的。即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又有了美德,形成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和意向。在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由于教育的模式和对象都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通过情感的交流、互动来完成,师生关系将影响学生很长时间乃至一生。因此,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极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升腾,围绕教育过程的所有教师行为方式都是否具有教育性,很值得研究。
  研究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也用研究,在当今年代,不是新鲜话题。如何定位管理,管理将达到什么目地是非常关键的。整个校园是由管理和文化交织着。所有的行为都以管理为底线创造着文化,学校也以管理为保障使文化有序进行。管理不是限制而是对人的解放,对人的发现,最大化的满足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实现的各方条件。文化是学校的神,管理是学校的形。最终通过师生的行为最大可能的呈现。因此,管理要懂得文化、懂得人、懂得教育,懂得发展。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都需要管理,一草一木都是文化。这其中课堂管理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整合课堂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为学生集体提供一种明确的组织与结构,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管理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所以,富有成效的教师总是自觉地担任起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这些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二是确保儿童的个人需要在课堂里得到满足。课堂管理要着眼于形成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从而将课堂建成一个相互扶持的集体。通过创建一个积极的、相互扶持的课堂环境来激发学生更多的积极行为,是基于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的一个观点:每个学生在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三是全面课堂管理包含根据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的学习需要,使用促进最佳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管理提到优异教学,是因为:“低落的学习动机、消极的自我态度、学业失败等主要是由不恰当的学习条件所造成的。按照这种学习理论的分析,只要改变课堂学习的条件,我们就能够减少学生学习失败的次数,从而增强他们取得学业成功的动机”。四是课堂管理包含使用各种组织和集体管理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制定并遵守有助于创建安全的、互相关心的集体行为标准,以及使用有利于良好课堂管理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师的组织技能和教学技能都影响学生的学业,最后课堂管理包含能使用一套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方法,以促使学生检查和矫正自己不当的行为。
  总之,任何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重大转变。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教育,谁就拥有了21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个老师学生共同成长才能达成。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坚持人民立场,不忘初心使命,相信和依靠群众,无疑是重要秘诀之一。  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电视剧《觉醒年代》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李大钊在天津海河边送别陈独秀,目睹百姓流离失所、沿途乞讨,耳闻义和团幸存者叩问苍天、悲怆号啕,两人郑重宣誓:
期刊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年过七旬的邓传福匆匆踏上了南下武汉的列车。路上,他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爸,您都70多岁了,椎间盘突出那么严重,血压也高,睡眠又差,挺得住吗?”邓传福对儿子说:“火神山医院建设要参考小汤山医院的经验,我是去救命的,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不管多大年纪,我还是医生,还是党员,是军人。你老爸身经百战,没问题!”  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邓传福的人生中,这样的出征已经不是第一
期刊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一系列庆祝活动。通过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成为中国
期刊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一百年来我们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深刻总结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期刊
我在社区已经工作了21年,长期坚守在一线为广大居民服务,是党的基层战线上的老队员,也是党龄35年的老党员。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在建党百年之际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殊荣,我倍感光荣!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我充满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
期刊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在建党百年华诞之际,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并有幸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天安门广场,青年学子们用豪迈的激情高声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句话每重复一遍,都在我的心里激荡一次。我在心中也想告诉我热爱的中国共产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期刊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修建于1916年,1918年8月正式竣工。整幢楼坐北朝南,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共有房屋200多间。因由红砖垒墙、红瓦盖顶,故称“红楼”。  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部,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是北方革命的指挥中心,是闪耀思想光芒的灯塔。  北大红楼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设在北
期刊
虽已年近九旬,满头银发的马富春腰杆笔直、声音洪亮,仍然是标准的军人形象。“无论当军人,还是做医生,‘共产党员’4个字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有着64年党龄的马富春说。  “受党的教育,第一条就是不怕死”  1950年,18岁的马富春参军后,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军医班学习,1953年被选派带队入朝参战。  马富春所在的高射炮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四师)负责
期刊
走进中国戏曲学院的大门,不远处的教学楼里传来阵阵二胡声。伴随着二胡的节奏,身着咖啡色夹克,脚踩黑布鞋,一头银发的赵景勃走过来迎接我们。  赵景勃今年76岁,亲历了中国戏曲学院65年的发展和变化,退休多年,仍不间断地参加学院工作和活动。  从教底气来自7年“班主”经历  赵景勃11岁时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前身),系统学习京剧艺术,20岁时毕业留校任教,见证了这所戏曲学院的发展和昌盛。  1
期刊
“阅读《可爱的中国》,重温方志敏烈士为了崇高的信仰牺牲的故事,我深知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先烈的奋斗,才有了今日之中国……”  伴随着饱含深情的宣讲和台下党员的阵阵掌声,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党委精心组织的“学史明理、学思悟行”主题“红色故事会”活动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是市发展改革委直属事业单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之初,中心党委提出了开展“红色故事会”,以宣讲红色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