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起源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he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们通过科学实验,在人体中捕捉到了经络存在的依据。经络学说起源于何时、何地,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
  广西医学史专家黄汉儒认为,要揭开经络的秘密,必须找到经络的起源。黄汉儒踏上了寻找经络起源的漫长旅途。
  虽然《黄帝内经》是最全面记载经络学说的古代书籍,可是医史专家们在书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经络起源的只字片语的记录。中医史专家马继新对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试图从中揭开经络起源的秘密。
  1972年,湖南一次震惊世人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批残缺的竹简和锦帛,专家们在上面发现了一些叙述经络的残缺文字。这使医史专家马继新感到振奋。(图1)
  


  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位于长沙东郊的马王堆,共发掘了3座保存完好的西汉古墓。在古墓中不仅发现了一具令世界震惊的2100多年不腐的女尸,还出土了大批帛书和竹木简,内容包括医学、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多达十几万字。(图2)
  


  可惜的是帛书和竹木简出土时已残缺破损,上面记载的内容一时无法识读。在经过拼接修复后,工作人员发现,文物涉及医学的总字数多达3万字左右,能够辨识的有23000字。
  奇怪的是这些书都没有名称,以马继新为主的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只好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经过10年的严谨挖掘和整理后,最终马继新把这些书分别予以命名。其中,有两本是专门论述经络的重要书籍。一本是《阴阳十一脉灸经》另一本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图3)
  这两本来自2000多年前的书籍,经过艰难的整理出版后,为学者们研究经络提供了难得的证据。
  中风偏瘫专家、巨针巨刺疗法创始人刘光亭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想找出这两本医书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经络是否存在着联系。
  他发现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以足表示下肢脉,共有6条经脉线;以臂表示上肢脉,有5条经脉线。这11条脉的排列顺序是先足后手,循行的基本规律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腹或者头面部。这与现在中医所遵循的经络有很大的差别。而另一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乙两种文体,书中各脉的次序以先阴脉,后阳脉确定,在十一脉中有9条经脉是从四肢走向躯体中心,而肩脉与足少阴二脉则与之相反。
  这与足臂灸经中的脉线有所区别,却与现代经脉路线相似。但是,阴阳灸经记载的与各脉相关的疾病多达147种,比阴阳灸经具体而详细。
  与《黄帝内经》一样,这两本书籍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经络起源的记录。但是,刘光亭通过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经过多次模拟和查找,他发现马王堆经脉的起点多在手腕和脚踝附近,循行路线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只有起点和终点,而且脉与脉之间甚至和内脏之间都没有联系。经脉循行的方向也是单一的自下而上。
  这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有明显的区别。《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2条经络线,而马王堆出土的书中记载了11条。
  刘光亭教授说,它比《黄帝内经》少了一条经脉:手少阴心经。《黄帝内经》提出了十二经脉,是在十一经脉的基础上加了手少阴心经。
  更让刘光亭感到奇怪的是,书中只有经络的记载,而只字没有提到穴位。因为在中医里经络与穴位互为一体。书中写到治疗时,常提到诸病此物者,皆灸某脉,没有涉及具体穴位的名称。而且,只针对灸疗而没有针刺疗法。
  相比较,《黄帝内经》从针灸两方面论述了经络运用理论和主治病症,并准确记载了365个穴位,而且每条经络线都与内脏有联系。
  为什么马王堆的经脉只有11条,而与内脏没有关系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特征反映了马王堆经脉概念的原始和简单。虽然还没有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的经络系统的概念,但为后来《黄帝内经》的经脉学说奠定了基础,继而他们断定,西汉时期的这两本书,成书时间应该早于《黄帝内经》。
  但广西医学史专家黄汉儒对这种看法持有异议。他认为,马王堆医书中在记载经络时,有“齿脉”、“耳脉”、“肩脉”之说,与后来的经络命名并不相同,而《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今天一直在沿用。如果马王堆的经脉学与《黄帝内经》有传承关系,它为什么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呢?
  这两本书使用的文字古奥难懂,并伴有大量的通假字,用现代的词意很难理解。难道这两本书真是《黄帝内经》的前身吗?黄汉儒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解开这些谜团。
  虽然《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至今存在争论,但黄汉儒似乎对经络起源的探索更有信心。这来自于他在广西境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可能与经络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距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0公里的宁明县,远离喧嚣,景色优美,犹如世外桃源。黄汉儒乘船逆流而上前去寻找一处神秘的历史遗迹。这座遗迹位于群山深处,只有坐船才能到达。多年来黄汉儒为了探寻遗迹背后的秘密,经常往来与此。
  船顺着左江行驶了一个小时后抵达了目的地。
  一座高耸的山峰就是黄汉儒寻找的目标。原来这处遗迹并没有深埋于地下,而是数千年来一直高高在上接受着自然界的洗礼,并目睹着世间的沧桑。
  这座岩壁裸露的山峰属于花山山系,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在这座山峰的岩壁上完整地保留着人类古老的记忆,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的面积分布非常惊人,从左江上游开始沿河两岸绵延20多公里,发现了180处崖壁画,各种画像多达4500多个,以此形成了一条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
  特别是宁明县花山崖壁画,在宽200米,高约40米凹凸不平的巨大山崖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1800多个人物和动物形象以及一些特别的抽象符号。(图4)
  


  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以人像为主,最典型的是一群小型人像围着一个大型人像起舞或祝拜,部分人像腰佩刀剑,骑着非马非犬的动物。
  其中最大的一个人物画像高达3米,占据画面中心地位。他双手曲肘上举,两腿叉开,像是在模仿青蛙。在他身边围绕着数量众多半蹲着的小人。(图5)
  最令人不解的是一些神秘圆圈的符号,人们对此充满了各种解读,有人认为是太阳和月亮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某种图腾符号。(图6)
  不仅如此,花山岩画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细节的丰富,从这些细节中不仅能区分出人物身份、性别和地位之别,还能看出当时的社会和人文风俗。
  最为典型的是人物的发饰,很多人物都竖着高高的发髻,形象非常生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遥远时代人们的真实面貌。
  花山岩画的规模如此宏大和完整,在中国已发现的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可是花山岩画也存在着很多未解的谜团,是谁在什么时期绘制了这些巨型壁画?他们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来制作这些壁画呢?可惜的是有关这些壁画没有留下任何历史文字记载。
  这些岩画和经络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关于 岩画的绘制年代和表现内容成了黄汉儒首先面对的两个问题。
  相关专家对于这两个谜团有着不同的解释。据历史学家考察,花山岩壁画的时间至少在2000-3000年以前,经考证应该是先秦时期的瓯骆人所绘制。
  而对于岩画所表现内容,有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一种认为岩画的内容是祭祀和庆祝战争胜利的场面。
  虽然持这个观点者占大多数,但是还有一种观点也非常具有说服力,黄汉儒认为,壁画中那个高大的人物应该是巫医,而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巫师同时也掌管着医术。
  为了证实花山岩画与医学的关系,黄汉儒终于在一本史书中找到了有关花山壁画的唯一历史记载,并且是跟疾病相关的内容。
  通过对花山崖壁画多年的研究,黄汉儒认为,壁画内容所反映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祭祀而跳的仪式性舞蹈;另一种可能是为了防病、防身而创的一种功夫动作。不管是哪种推测,这些人物的动作铿锵有力,做起来显然会起到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的作用。(图7)
  黄汉儒教授认为,从壁画的人物形象看,一个是舞蹈动作;一个是气功坐桩动作,这类动作对肌肉、筋骨关节的锻炼,不管主观想象如何,客观效果都达到锻炼的作用。
  因此,黄汉儒进一步认定花山岩壁画是一种原始的舞蹈。而利用舞蹈导引气功防治疾病,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治病养生的方法,叫导引术。
  导引术起源非常久远,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就认为,人体应通过适当锻炼来强身健体。据史书记载,导引术在上古的神农炎帝时期就已经诞生,发展到春秋战国开始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
  三国时期的华佗通过观察自然界5种动物的行为,把这种导引行气的方式归纳为5种方法,名为五禽戏。五禽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到了推进作用。
  有关导引术治病最早、最完整的图谱出现在马王堆3号墓中。
  绘制在锦帛上的一件人物彩绘《导引图》,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导引图谱。图中画有44个人物全身像,分为上下4层排列,共标明了12处治疗某种疾病的行练方式。其中很多都是模仿动物形态的功法,形式以徒手运动为主。其他还有少量器械操练、行气吐纳和意念活动等图谱。(图8)
  


  这些功法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医疗功和健身功两类。
  同样,黄汉儒对这幅导引图的研究也花费了很大功夫。通过对比,他认为花山岩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是一种原始舞蹈。如果导引术起源于舞蹈,那么花山岩壁画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与这幅导引图相似,可以肯定,壁画的年代远比马王堆帛画的时间更早。
  针灸专家刘光亭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马王堆的研究,这幅导引图是他关注的重点。
  在目前医学史界较权威的说法中,经络来自古老的气功成为最大的可能。中医针灸使用了几千年的经络理论,可能会来自于原始的导引术吗?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气功在4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其来源可能产生于远古的“某些舞蹈”动作。
  刘光亭发现,在《吕氏春秋》中有一段记载,证明了舞蹈、气功和经络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在远古的炎帝神农氏之后,阴康氏刚刚当政之初,部落居住地发生了水患,由于洪水久久不退,导致河道淤塞,人们被迫长期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因此,许多人被阴气所滞,关节和筋骨受到损害,患了风湿病。为了和病痛做斗争,人们发现舞蹈动作可以舒展关节,减轻痛苦,于是编制出适当的舞步以宣导体内滞着之气。这段记载被很多学者看作是导引行气的起源,也很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了人体经络学说。
  黄汉儒教授说,巴甫洛夫说,有生产活动就有医疗活动。人类从诞生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医疗经验的积累,应该说从一种不自觉逐渐走到自觉。文字有几千年历史,但是语言就有10000年了。我认为,在文字出现以前,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已经在进行。
  在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气功导引术在中国古代早期是用舞蹈来称谓的,而导引术则又与传统中医密不可分。
  刘光亭教授说,实质上我们的祖先认为,气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分支。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于经络的看法,在他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叙述: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体察到它的存在。李时珍的这一观点成了气功学说的有力证据。
  但是,经络产生于导引行气的说法也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因为从实证上看,它无法得到科学证明,目前还没有一位气功大师返观到人体完整的经络组织。
  虽然花山岩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一直是个谜。但是,黄汉儒坚信,这些带有节奏和规律的动作,对医疗的起源和发展一定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如果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那么在壮医传统疗法中,是否还能找到遗存呢?
  20世纪80年代,黄汉儒成立了广西壮医研究所,几十年来,从民间发掘和整理出了许多古老的壮医特色疗法。其中一些与中医的某些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中医一样,壮医也有一套经络理论,称作龙路、火路,性质与经络相似但又有所差别。
  壮族传统认为,龙是制水的,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所以有些壮医又称之为血脉,主要功能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和经络一样,龙路有干线和网络遍布全身,但它的中枢却在心脏。
  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其中枢在头脑内。火路同龙路一样,有干线及网络遍布全身,使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如果人体火路阻断,就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黄汉儒认为,龙路的性质与经络中的阳经正好对应,而火路与阴经相对。这两种古老的学说为什么会如此相近呢?为了寻找到最终答案,黄汉儒对《黄帝内经》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广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现了中国年代最早的针灸青铜针和一处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崖壁画,这说明,人类很早就开始在岭南这里活动,并通过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黄汉儒大胆断定,壮族的先祖骆越人是针灸的创用者。针刺疗法在这里兴盛后,逐渐传到中原。而这一说法并不是黄汉儒首次提出。早在《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疗法的来源有这样一段描述:由于天之阳在南,所以万物受到长养。但是,这里低下而潮湿,水土转化的力量不足而导致雾露凝结。这里的人喜欢酸味,吃不新鲜的食物,所以他们湿热盛而病在筋骨和筋络,人的气色偏红。这种病症适合用微针法来治疗。所以,凡后世所沿用的九针疗法,都来自于南方。
  黄汉儒认为,虽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广西,但是在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古老的壮医疗法,是证明广西是中国针灸发源地的最好证据。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黄汉儒面前,今天人们所使用的《黄帝内经》,是否是最原始版本一直是个疑问。这表明《黄帝内经》中有些内容可能与历史有偏差,偏差的方向会与针灸和经络有关吗?这正是黄汉儒所担心的。
  清朝时期的木刻版《黄帝内经》,可能是迄今中国 保存最早的版本。现珍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可是,这个版本的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北宋时期。
  被称为黄帝针经的灵枢经是构成《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之前都以不同名称和版本流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北宋时期失传了。此后,灵枢经一度在北宋期间消失了近半个世纪。(图9)
  到了宋哲宗年问,高丽国派使者朝贡宋朝朝廷,在敬献的贡品中恰好有保存完整的灵枢经。宋哲宗得到这部珍品后立刻向全国宣布这一消息,同时着令御医和学者们对其研习。并下旨令秘书省选拔通晓医书的官员,对高丽版的黄帝针经进行详细校对。之后,迅速在全国刊印颁行。于是,这本失传多年的灵枢经得以重新在国内流传使用。
  到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由于金兵南下,宋室南迁,在兵火战乱中,高丽版《黄帝内经》又毁于战火,灵枢经再一次失传。
  可是谁曾想到,仅有的一本《黄帝内经》却完整无缺地隐藏于四川成都一位普通的官员家中。
  这个人叫史崧,是主管治锦的官员。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他将其家藏旧本内经敬献出来,并由朝廷刊印颁行,这一失传多年的医学经典著作,才得以再度流传于世。
  被称为黄帝针经的灵枢经在历史中几经损毁,它是否还保持着早期的原始内容已无法考证。虽然从书中无法找出直接的证据,但是广西和内蒙古出土的珍贵医疗针具,却向我们道出了《黄帝内经》的许多秘密。
  这些几千年前人们使用过的简陋工具,不但挽救了人的生命,还为后人书写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关《黄帝内经》的年代和针灸、经络的诸多谜团初步揭开。刘光亭和黄汉儒认为,《黄帝内经》的撰写最早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这之后经过多人的不断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内容。
  黄汉儒教授说,西周古墓里出土了青铜针,所以我认为,殷商时已经有甲骨文了,内经的写作年代,如果定在西汉或者前面一点时间,还是晚了一点,我认为推到西周都不过分。
  而关于针灸和经络起源的线索,经刘光亭多年的研究,最终也变得清晰起来。
  砭石的发明使中国古人偶然问找到了人体部位上的敏感反应点,这就是早期穴位的形成。此后又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研究,人们把这些反应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了有序的脉络,这就是经络的起源。经络、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和成熟,让中医成为人类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经络的神秘面纱逐渐被科学家们揭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未来,露出真貌的经络必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大的贡献。
  虽然目前《黄帝内经》的其他谜团还有待揭开,但是,刘光亭、黄汉儒等专家们相信,随着将来更多文物的出土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终有一天,有关《黄帝内经》的更多答案将会揭晓。
其他文献
是什么导致儿童感冒频发?现代人总是胃脘胀痛、消化不良?谁能为你排忧解难?谁又是脾胃的好朋友?  韩女士的儿子大帅,今年两岁半。感冒发烧一个星期,韩女士给大帅服用了退烧药、消炎药、甚至抗生素,但是大帅的烧始终不退。韩女士急得没办法,抱着孩子找到中医大夫。  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说,孩子包得很严实,到诊室里一打开,排气的臭味弥漫在屋子里。我知道这孩子停食了。韩女士说,孩子感冒一个星期,为了给他提高抵抗
期刊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曾几次到万蟾谷,想见识一下传说中蟾蜍聚集的场面。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理局科研室主任罗忠华说,我们去的时候是3月份,没有发现蟾蜍。  即便选择在蟾蜍最多的季节进山,每一次都无功而返。他们广泛走访后才有了新的线索,山里人说,万蟾谷热闹的时间不是在春天,而是在一个谁都想不到的季节。  景东管理局局长罗有勇说,听说每到处暑会有成群结队、成百上千的蟾蜍从
期刊
2009年5月,镇江市西津渡街区,一项考古挖掘已开展一年有余。这座四十米见方、深达4米的考古大坑中,并没有出土令人称奇的文物,但是,地表之下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土石,却让主持考古工作的刘建国兴奋不已。(图1)  刘建国(镇江博物馆研究员):对西津渡,我们一直有一个疑问。西津渡街,八十年代就已保护了起来。街在,但渡口在哪里?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后才称为“西津渡”,一
期刊
1895年,牯岭又一块土地有了新的归属。  两年之后,庐山长冲东谷标号86A的地块上,有了一幢装饰一新的石头别墅。购买这座新别墅的人,是一位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的传教士,他叫阿伯洛姆·希登斯特里然,几乎没有人能从这个名字联想到什么,而他的中文名字赛兆祥日后被人记住,多少与随他同来的女儿有关。(图1)  这位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和她的父母一样,面对的是一座陌生的山地和新的石头房子。然而,这个孩子她很快爱上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蚕桑在中华文明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世纪初年,基于蚕业格局的发展变化,国家提出了振兴蚕业的“东桑西移”战略,与此同时,一项针对蚕业复兴的科技计划,也悄然展开。  2003年5月18日,在西南大学科技楼办公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和他的几位弟子夏庆友、周泽扬、鲁成、吴大洋等人,正面临着一个艰难而又紧迫的抉择。(图1)  两个月前,原本计划由中日双方
期刊
2012年1月1日19时30分,中国电视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频道。这个里程碑式的频道是3D实验频道。所谓3D,是三维立体图形的简称。以往的电视、电影是二维的、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立体感。现在去影院看3D电影,感觉好像处在电影当中,人物就在你前后左右活动。如今在家收看3D电视,也会有这种体验。3D电视确确实实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  3D实验频道,是否每家每户都能收看呢?用普通电视机能否看到呢?
期刊
享有盛誉的中国十大博物馆之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陕西地下文物不断大量出土,馆藏非常丰富。(图1)  在青铜器展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一位姑娘显得有点特殊,她似乎只对某几样东西特别感兴趣,而与讲解员的争论表明她是这里的常客。  这个叫鬲江慧的姑娘的姓非常罕见,据说全国只有2000多人姓“鬲”(ge),而她一次次来博物馆看的器物的名字,跟她的姓一模一样,但是读音却念li。  鬲江慧说,我上小学开始就
期刊
危机是什么?困难到了最紧急的关头叫作危机。可供开采的矿石将尽的矿山,叫危机矿山。因为危机,国土资源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专门成立了负责危机矿山寻找接替资源的危矿办,可见这件事对国家有多重要。我国究竟有多少危机矿山?如何科学处理危机矿山的问题?  湖南郴州宝山矿是一座老矿,1974年建矿,它的选矿厂曾是亚洲第一大选厂。矿山挖了20多年,露天矿挖没了,就转到地下挖。2005年,地下矿也快挖没了,没矿可挖
期刊
在湖南省张家界慈利县的一座山上,有一座没有名字的空冢,它孤零零地在山头上已经立了8个春秋。  1 “吸血怪物”诡异作祟  8年前一个烈日如火的下午,张玉春带着7岁的儿子上山耕种,哪知不一会儿的功夫,儿子就像空气般蒸发在群山中。亲戚朋友漫山遍野地找了几天也没找到。(图1)    年仅7岁的孩子,从此消失在深山老林中。绝望的张玉春夫妇为儿子堆了一座空冢,实际上,埋葬的是夫妇俩对儿子的思念和解不开的疑惑
期刊
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平均海拔超过2600米,遍布碎石和沙砾。  这里是蕴藏石油和煤的聚宝盆,他们的目标却是那些苍老遒劲的古树。(图1)(图2)  古墓断代难题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的边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盆地南部的都兰县进行古代文化调查。未曾想到,在都兰县热水乡一条山沟里,竟然发现大量古代墓葬,总数超过200个。墓葬中出土了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