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本文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探索根源,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伟大导师恩格斯曾断言:锻炼创新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研究生创新教育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加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不是一般性的文章,而是一篇经理论或实践证明为正确的和有意义的、具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博十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了创造性的成果”,“硕十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被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高层次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涉及到新理论的发现,新原理的形成,新工艺的提出,新设备的发明,以及高新技术的综合等,这就要求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不但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更需要具备很高的创新素质。研究生作为未来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如果不具备创新素质,就难以做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和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又是竞争的焦点。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创新正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应当责无旁贷地挑起这一历史重任。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具有关对研究生就业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研究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很强,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很少。在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大部分的研究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缺乏创新性、能力一般”。究其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几点:
(1)研究生扩招导致总体水平下降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我国在校硕士生15万人,博士生4.5万人,2002年分别为37万人和12万人,2005年分别达到79万和14万。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参会的各位院长们认为,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用批判的眼光对教师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有些研究生为了毕业,就不惜铤而走险,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修改甚至伪造实验数据。
(2)长期应试教育的后果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掌握创造的方法。我国数千年的旧文化体系,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学生的唯“理”是从,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采取承认与赞同的态度非常普遍,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对于书本上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解决能力,然而一旦要求有所发挥和创新,就明显不行了。学生的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只能以既定的规则来解释问题,而不擅长通过新的问题思考旧有规则的不合理性,更不曾想过通过思考来推翻它在看待问题及从事科研方面,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
(3)导师指导不力
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导师在创新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发挥其主导作用,与其素质密切相关。研究生培养方式现在还是师父带徒弟的单向传授,研究生所学的知识长期局限于导师本人熟悉的领域,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把研究生当本科生对待,以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的教学。现在有部分导师自身的知识严重老化,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没有能力解答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有的导师社会活动多,带的研究生也过多,就没有精力去认真指导研究生。有的导师的科研项目很少,又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也就无法给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是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合理的学科布局可为研究生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捕捉创新点的机遇。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鼓励开设专题研讨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方式上,不断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积极参加科研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研究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不然就会成为“知识篓子”。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更能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调查,在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中,约由70%的研究项目有研究生参加。学校应当为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导师应带领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3)研究生导师
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往往更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导师自身应当不断充电,努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导师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外,要有为社会、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应当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从学习到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好思想、作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在宽松活跃的学术空气中受到熏陶。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举办科技讲座,向研究生介绍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提供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提供渠道和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产生出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位心里学家曾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兴盛。高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工作,真正地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光明等.优化创新教育环境,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
[2] 王天凤,戴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J].石油教育,2000.
[3] 颜建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伟大导师恩格斯曾断言:锻炼创新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研究生创新教育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加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不是一般性的文章,而是一篇经理论或实践证明为正确的和有意义的、具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博十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了创造性的成果”,“硕十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被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高层次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涉及到新理论的发现,新原理的形成,新工艺的提出,新设备的发明,以及高新技术的综合等,这就要求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不但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更需要具备很高的创新素质。研究生作为未来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如果不具备创新素质,就难以做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和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又是竞争的焦点。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创新正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应当责无旁贷地挑起这一历史重任。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具有关对研究生就业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研究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很强,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很少。在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大部分的研究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缺乏创新性、能力一般”。究其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几点:
(1)研究生扩招导致总体水平下降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我国在校硕士生15万人,博士生4.5万人,2002年分别为37万人和12万人,2005年分别达到79万和14万。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参会的各位院长们认为,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用批判的眼光对教师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有些研究生为了毕业,就不惜铤而走险,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修改甚至伪造实验数据。
(2)长期应试教育的后果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掌握创造的方法。我国数千年的旧文化体系,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学生的唯“理”是从,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采取承认与赞同的态度非常普遍,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对于书本上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解决能力,然而一旦要求有所发挥和创新,就明显不行了。学生的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只能以既定的规则来解释问题,而不擅长通过新的问题思考旧有规则的不合理性,更不曾想过通过思考来推翻它在看待问题及从事科研方面,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
(3)导师指导不力
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导师在创新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发挥其主导作用,与其素质密切相关。研究生培养方式现在还是师父带徒弟的单向传授,研究生所学的知识长期局限于导师本人熟悉的领域,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把研究生当本科生对待,以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的教学。现在有部分导师自身的知识严重老化,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没有能力解答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有的导师社会活动多,带的研究生也过多,就没有精力去认真指导研究生。有的导师的科研项目很少,又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也就无法给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是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合理的学科布局可为研究生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捕捉创新点的机遇。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鼓励开设专题研讨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方式上,不断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积极参加科研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研究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不然就会成为“知识篓子”。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更能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调查,在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中,约由70%的研究项目有研究生参加。学校应当为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导师应带领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3)研究生导师
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往往更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导师自身应当不断充电,努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导师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外,要有为社会、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应当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从学习到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好思想、作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在宽松活跃的学术空气中受到熏陶。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举办科技讲座,向研究生介绍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提供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提供渠道和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产生出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位心里学家曾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兴盛。高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工作,真正地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光明等.优化创新教育环境,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
[2] 王天凤,戴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J].石油教育,2000.
[3] 颜建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