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目前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城乡差距悬殊,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城乡人口合理互动。
[关键词]城乡差距 城乡协调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010217—01
“三农”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把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一、城乡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虽有了改善,但目前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城市公共设施由国家财政支付投资,标准高、建设快、功能齐全,人均拥有数量大。而农村的基础公用设施除了部分由国家财政投资外,大部分由乡村负担。资金缺、技术缺,设施质量标准都相对较低,人均拥有数量更无法与城市相比。
(二)教育方面的差距。农村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校舍标准低,相当一部分校舍采光不达标,校园狭小,操场不足,甚至没有实验、仪器、文体器材、图书、电化教育等;二是寄宿制学校的住宿条件差,伙食营养不够;三是部分学生因家庭原因面临辍学危险;四是农村教师流失、调动使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整体教师水平较低;五是竞争不公平,城市学校常在农村学校高段招生,造成农村学校升学率下降,社会信誉度降低。
(三)城乡居民就业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而形成的体制障碍,尤其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就业不平等。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他们的户籍在农村而他们只是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所以就无法享受与城市工人一样的就业政策,而且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没有消除,他们的一些合法权益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使他们仍处于城市边缘状态。
(四)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一是城市人口中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为4.68,农村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几乎为零,只有些合作医疗定点农村卫生所的乡医,城镇与农村医疗条件就更是天壤之别;二是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大病统筹,但每次得病花费千元以下或500元以下的人占95%以上;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负担仍然很重,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三是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在养老保障方面,虽然已有近6000万农民投保,但效果很差。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了2054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村镇经济上。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发展村镇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发展现代农业。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业装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安全,建立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注重农产品优质和多样;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利用好科技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的绿色农业,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创建农产品国际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一是以扩大农民就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按照“整和培训资源,发展培训产业,培育培训市场,健全培训市场机制”的思路,形成多元化培训主体竟相竞争、优势互补的局面;鼓励培训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发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权益保护,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险。二是以提升县域功能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三)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可先从经济发达地区突破,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低保制度衔接,最终建立应保尽保、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完普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按照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
(四)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城乡人口合理互动。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是困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城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议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的教育发展,彻底改变城乡教育分割的做法以及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的倾向,促进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普遍提高城乡人口的现代化素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设施,进而不断提高、改善农民后代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受教育状况,使教育真正成为弥补城乡差距的机制。其次,加强城乡共生系统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特殊部分的要素传输,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调动起来,使他们离开土地向本区域城市或外区域流动,寻找就业机会。对于出外务工人员,政府要逐步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劳动力在共生界面的流动速度,创造更多的能量。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整体的、全局的和城乡互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战略,它贯穿于城乡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涉及城乡发展的众多方面。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核心内容,不断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策略,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乡差距 城乡协调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010217—01
“三农”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把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一、城乡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虽有了改善,但目前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城市公共设施由国家财政支付投资,标准高、建设快、功能齐全,人均拥有数量大。而农村的基础公用设施除了部分由国家财政投资外,大部分由乡村负担。资金缺、技术缺,设施质量标准都相对较低,人均拥有数量更无法与城市相比。
(二)教育方面的差距。农村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校舍标准低,相当一部分校舍采光不达标,校园狭小,操场不足,甚至没有实验、仪器、文体器材、图书、电化教育等;二是寄宿制学校的住宿条件差,伙食营养不够;三是部分学生因家庭原因面临辍学危险;四是农村教师流失、调动使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整体教师水平较低;五是竞争不公平,城市学校常在农村学校高段招生,造成农村学校升学率下降,社会信誉度降低。
(三)城乡居民就业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而形成的体制障碍,尤其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就业不平等。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他们的户籍在农村而他们只是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所以就无法享受与城市工人一样的就业政策,而且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没有消除,他们的一些合法权益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使他们仍处于城市边缘状态。
(四)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一是城市人口中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为4.68,农村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几乎为零,只有些合作医疗定点农村卫生所的乡医,城镇与农村医疗条件就更是天壤之别;二是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大病统筹,但每次得病花费千元以下或500元以下的人占95%以上;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负担仍然很重,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三是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在养老保障方面,虽然已有近6000万农民投保,但效果很差。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了2054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村镇经济上。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发展村镇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发展现代农业。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业装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安全,建立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注重农产品优质和多样;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利用好科技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的绿色农业,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创建农产品国际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一是以扩大农民就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按照“整和培训资源,发展培训产业,培育培训市场,健全培训市场机制”的思路,形成多元化培训主体竟相竞争、优势互补的局面;鼓励培训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发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权益保护,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险。二是以提升县域功能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三)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可先从经济发达地区突破,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低保制度衔接,最终建立应保尽保、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完普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按照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
(四)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城乡人口合理互动。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是困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城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议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的教育发展,彻底改变城乡教育分割的做法以及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的倾向,促进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普遍提高城乡人口的现代化素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设施,进而不断提高、改善农民后代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受教育状况,使教育真正成为弥补城乡差距的机制。其次,加强城乡共生系统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特殊部分的要素传输,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调动起来,使他们离开土地向本区域城市或外区域流动,寻找就业机会。对于出外务工人员,政府要逐步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劳动力在共生界面的流动速度,创造更多的能量。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整体的、全局的和城乡互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战略,它贯穿于城乡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涉及城乡发展的众多方面。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核心内容,不断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策略,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