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有利于人们思维发展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学科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情境问题、引发归纳创新等策略,渗透归纳推理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提供保障。
一、“归纳推理”意识培养的意义
归纳推理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也有利于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归纳推理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是义务教育目标之一
新课标明确指出,归纳能力可作为发展推理能力的基础前提,在规划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将提升归纳推理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够将这种能力有效应用于课堂的具体环节,这对推动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推理能力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2.促进初中生思维发展
初中生的心理水平还未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其正处于形象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过渡时期。因此,学生仍倾向于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具体的信息和问题,而在理解抽象性更强的信息时便显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同时,抽象性更强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障碍,影响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此,归纳推理能够更恰当地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辅助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同时提升其创新能力。教师要把握提升能力的最佳时期开展归纳推理能力的锻炼。
3.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活动时,不是将所有的知识全部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主动探索知识信息,以更为活跃的思维促进学习态度和地位的转变。教师可通过对归纳推理能力的锻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学科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同时还可锻炼其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学科素养的综合拓展。
二、学生数学归纳推理意识培养的策略
结合上述归纳推理的相关概述,下面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意识的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可全面囊括归纳和演绎思维,系统性的知识点,如数字、函数、图形性质、数据分析等,均可体现出归纳思维的重要意义。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科学选择教学内容,通常可倾向选择相同或相近规律的案例作为分析依据,同时保证案例数量在两个以上,从而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研究的方向,避免由于案例数量不足导致学生研究方向不够清晰。教师应将案例的列举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有序转化,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事物的内在特征和统一的规律,从而在思维的带动下提升其归纳能力,并形成经验的积累。
2.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其形象思维发展较为成熟,但抽象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通过科学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有序的引导,可倾向于使用更为有趣的素材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解决的具体方案,最终将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学生在此过程中可充分锻炼归纳能力,提高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打破以往单纯听从教师支配的被动局面。
比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个游乐场要进行分割,需要使用80米的围栏,圈出一个矩形海洋球区域,如果这个区域一面靠墙,最大长度为18米,那么如果想要围出最大面积,要怎样围?求出最大面积。”问题情境创设完成之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结合二次函数解决问题。这样的训练,可有效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意识。
归纳能力主要是基于对事物的观察和自身经验而得出推测,在这种方式下形成的结论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可靠性,还需要后期进行验证。我國的教育专家将归纳推理看作是对“事实”的推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和规律无需进行严格的界定,更有利于学生在数学领域探索出新的思考途径。而演绎推理则在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和规律必须明确,因此演绎推理所产生的结论是正确的。将上述二者有效融合于数学学科教学中,由归纳推理提供思路,由演绎推理验证推理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完成完整的数学推理过程。教师可将归纳推理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情境、观察分析、自主归纳、实施推理的全过程,辅助学生形成规范的推理意识和能力。
3.归纳推理促进创新
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发散思维来体现,教师以传统的方式实施教学,便忽视了对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完成概念和解题的全过程教学均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学生的思维受限于固定的模式,因此其创新能力也无从发展。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从现象的特殊性推及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而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高效完成解题任务。
比如,让学生观察102+112+122=132+142中的规律,并列举出其他相同规律的等式。在针对具体问题的观察中,学生可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将每个数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基于题目的要求列出其他相关的等式,从而观察多个等式的特征,此后会总结出方程中未知数的次数等特点,最终总结出一般意义的规律。由于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此后再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完成推论结果的验证。
归纳演绎思维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十分普遍,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通过熟练掌握归纳演绎思维,形成严谨性更高的思维能力,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更为理想的状态。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活动和情境,让学生提出难度不高的猜测,以此提升其归纳能力,此后再经过严密的思考清楚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推论,最终运用已建立的知识框架和演绎思维进行验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归纳、推理和演绎的能力,将具体的知识与思维结合使用,让学生在锻炼归纳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创新素养。
4.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成功的教育是从良好的习惯开始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强化学生归纳总结意识的提升。没有良好的自觉总结、自主归纳习惯,学生学习和思维就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中,归纳能力培养相对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等方式,进行一般规律、概念的总结,强化学生总结归纳习惯的培养。
比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为学生呈现两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正方形;两面完全相同的国旗;两片相同的树叶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归纳、总结规律:这些图片中的图形都是全等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与学生一同归纳、分析全等三角形特点,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强化学生归纳总结习惯形成。
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意识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奠定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与意识形成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陇山镇苟家川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
一、“归纳推理”意识培养的意义
归纳推理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也有利于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归纳推理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是义务教育目标之一
新课标明确指出,归纳能力可作为发展推理能力的基础前提,在规划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将提升归纳推理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够将这种能力有效应用于课堂的具体环节,这对推动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推理能力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2.促进初中生思维发展
初中生的心理水平还未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其正处于形象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过渡时期。因此,学生仍倾向于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具体的信息和问题,而在理解抽象性更强的信息时便显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同时,抽象性更强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障碍,影响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此,归纳推理能够更恰当地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辅助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同时提升其创新能力。教师要把握提升能力的最佳时期开展归纳推理能力的锻炼。
3.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活动时,不是将所有的知识全部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主动探索知识信息,以更为活跃的思维促进学习态度和地位的转变。教师可通过对归纳推理能力的锻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学科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同时还可锻炼其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学科素养的综合拓展。
二、学生数学归纳推理意识培养的策略
结合上述归纳推理的相关概述,下面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意识的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可全面囊括归纳和演绎思维,系统性的知识点,如数字、函数、图形性质、数据分析等,均可体现出归纳思维的重要意义。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科学选择教学内容,通常可倾向选择相同或相近规律的案例作为分析依据,同时保证案例数量在两个以上,从而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研究的方向,避免由于案例数量不足导致学生研究方向不够清晰。教师应将案例的列举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有序转化,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事物的内在特征和统一的规律,从而在思维的带动下提升其归纳能力,并形成经验的积累。
2.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其形象思维发展较为成熟,但抽象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通过科学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有序的引导,可倾向于使用更为有趣的素材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解决的具体方案,最终将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学生在此过程中可充分锻炼归纳能力,提高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打破以往单纯听从教师支配的被动局面。
比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个游乐场要进行分割,需要使用80米的围栏,圈出一个矩形海洋球区域,如果这个区域一面靠墙,最大长度为18米,那么如果想要围出最大面积,要怎样围?求出最大面积。”问题情境创设完成之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结合二次函数解决问题。这样的训练,可有效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意识。
归纳能力主要是基于对事物的观察和自身经验而得出推测,在这种方式下形成的结论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可靠性,还需要后期进行验证。我國的教育专家将归纳推理看作是对“事实”的推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和规律无需进行严格的界定,更有利于学生在数学领域探索出新的思考途径。而演绎推理则在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和规律必须明确,因此演绎推理所产生的结论是正确的。将上述二者有效融合于数学学科教学中,由归纳推理提供思路,由演绎推理验证推理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完成完整的数学推理过程。教师可将归纳推理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情境、观察分析、自主归纳、实施推理的全过程,辅助学生形成规范的推理意识和能力。
3.归纳推理促进创新
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发散思维来体现,教师以传统的方式实施教学,便忽视了对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完成概念和解题的全过程教学均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学生的思维受限于固定的模式,因此其创新能力也无从发展。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从现象的特殊性推及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而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高效完成解题任务。
比如,让学生观察102+112+122=132+142中的规律,并列举出其他相同规律的等式。在针对具体问题的观察中,学生可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将每个数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基于题目的要求列出其他相关的等式,从而观察多个等式的特征,此后会总结出方程中未知数的次数等特点,最终总结出一般意义的规律。由于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此后再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完成推论结果的验证。
归纳演绎思维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十分普遍,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通过熟练掌握归纳演绎思维,形成严谨性更高的思维能力,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更为理想的状态。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活动和情境,让学生提出难度不高的猜测,以此提升其归纳能力,此后再经过严密的思考清楚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推论,最终运用已建立的知识框架和演绎思维进行验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归纳、推理和演绎的能力,将具体的知识与思维结合使用,让学生在锻炼归纳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创新素养。
4.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成功的教育是从良好的习惯开始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强化学生归纳总结意识的提升。没有良好的自觉总结、自主归纳习惯,学生学习和思维就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中,归纳能力培养相对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等方式,进行一般规律、概念的总结,强化学生总结归纳习惯的培养。
比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为学生呈现两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正方形;两面完全相同的国旗;两片相同的树叶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归纳、总结规律:这些图片中的图形都是全等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与学生一同归纳、分析全等三角形特点,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强化学生归纳总结习惯形成。
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意识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奠定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与意识形成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陇山镇苟家川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