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身体等诸多方面逐渐成型阶段,同时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厌学情绪与厌学行为也最为突出。本文通过介绍中学生厌学的基本概念与表现,阐述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具体提出有效缓解和解决厌学现象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 成因对策
一、"厌学"的概念及表现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排斥,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在思想上厌恶抵触学习,在行为上远离学习。不同程度的厌学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厌学程度较浅的学生的主要表现在对学习产生懈怠的心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上课走神、睡觉、恶意逃课、拒绝完成作业等,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部分学生较为普遍,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往往能通过简单的批评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行为。然而,厌学程度较严重的学生则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度抗拒,学习情绪较差,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负担,抗拒甚至憎恨学习、学校及教师,此类学生的"厌学"心理及情绪较重,需要重点进行关注和分析。
二、分析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自身因素——非理性认知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敏感,还不具备完全明辨是非及正确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学生叛逆的心理以及外界的种种诱惑,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学习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行为活动,学生的偏差行为或错误的观念,都会导致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行为。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知道"为谁而学"、"怎么去学",如果遇到难题就会选择退缩,长期日复一日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降再降,逐渐丧失学习热情,甚至出现挫败感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碍于面子,不善于与老师同学沟通,对于不会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请教老师同学,长期下去会因缺少牢固的基础知识而导致后期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导致厌学。与此同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兴趣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但因该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自制力不足,易被外界新新奇事物吸引,易把对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可见,学生自身非理性的认知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首要因素。
(二)家庭因素——教育的缺失
家庭作为学生早期的社会化场所,家庭内部成员的沟通方式、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乃至学习方法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父母正确的引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动力,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会导致孩子逐步偏离学习轨道,产生厌学的行为。部分家长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考虑孩子实际情况,盲目制定学习目标,通过替孩子报名各种学习辅导班等方式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如果孩子未达成学习目标,家长可能会采用贬低责骂等方式批评孩子孩子。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有所下降,部分家长還会采用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信心动力,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厌恶学习,从而导致家庭矛盾深化亲子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厌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学校因素——心理疏导的缺失
在实施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理念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支配下,学校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教育资源的倾斜而忽视成绩欠缺的学生,这样的局面必定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加强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同时,老师领进门,学习靠个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素质质量的重要保证。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是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其情绪思想的波动起伏,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自然会感到同老师关系日渐疏远,进而产生厌学。当学生出现学习压力过大或产生厌学行为时,学校老师并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由此可见,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要想真正的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必须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保证祖国未来的人才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从影响青少年厌学行为的因素出发,结合本研究的结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众所周知,习惯深刻影响人的一生,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容易塑造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心态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中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通过完成学习计划的方式逐步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提升自身能力。其次,要强化青少年学生学习适应能力。每当学生成绩下滑或者学习效率降低时,学生常常会陷入自责或者怀疑自己的困境中,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以平常心看待成绩的高低,学习成绩并不能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成绩下滑时,学生应积极主动分析答题错误的原因,总结经验;当成绩上升时,学生要善于总结自己进步的原因,不断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促使自己养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最后,要培养中学生自制力与抗压能力。随着学年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逐步增多。当学生无法适应愈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时,很容易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厌烦心理。培养学生在校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完善学生个人品格,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时能积极对抗消极情绪。 (二)加强家庭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和睦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的陪伴是中学生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家庭对学生的引导格外重要,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特点使得自己不愿意与父母直接谈论问题,而采用偏激或者厌学等行为对抗父母,这时需要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态,耐心与孩子多沟通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通过利用微信、钉钉等新时代媒介方式强化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在校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共同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座谈会或分享会的方式听取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与理念,组织优秀家长分享成功的教育经验,为其他家长提供参考,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共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
(三)完善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针措施都会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体系,落实教育课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变传统师生关系,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实施鼓励性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学校和老师应该因材施教,优化学生评价方式,发挥隐性评价的优势。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作为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评判体系,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对他们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而不是出现错误时就一昧的指责,让学生能够拥有自身认同感,减少厌学情绪的产生。教师应正确平衡教学任务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细化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怀与支持,在学习与生活上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四)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希望,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必不可少。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坚决抵制网吧和游乐场所设置在学校附近,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社会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净化大众传媒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健康向上,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参考文献
[1].韩延礼.新形式下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06)
[2]卢翠红.《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以莱阳市三所中学为例》[J].當代教育科学,2013(10):51-52
[3].李泽艺.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
[4].王伟超.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15.12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 成因对策
一、"厌学"的概念及表现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排斥,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在思想上厌恶抵触学习,在行为上远离学习。不同程度的厌学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厌学程度较浅的学生的主要表现在对学习产生懈怠的心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上课走神、睡觉、恶意逃课、拒绝完成作业等,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部分学生较为普遍,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往往能通过简单的批评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行为。然而,厌学程度较严重的学生则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度抗拒,学习情绪较差,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负担,抗拒甚至憎恨学习、学校及教师,此类学生的"厌学"心理及情绪较重,需要重点进行关注和分析。
二、分析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自身因素——非理性认知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敏感,还不具备完全明辨是非及正确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学生叛逆的心理以及外界的种种诱惑,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学习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行为活动,学生的偏差行为或错误的观念,都会导致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行为。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知道"为谁而学"、"怎么去学",如果遇到难题就会选择退缩,长期日复一日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降再降,逐渐丧失学习热情,甚至出现挫败感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碍于面子,不善于与老师同学沟通,对于不会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请教老师同学,长期下去会因缺少牢固的基础知识而导致后期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导致厌学。与此同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兴趣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但因该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自制力不足,易被外界新新奇事物吸引,易把对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可见,学生自身非理性的认知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首要因素。
(二)家庭因素——教育的缺失
家庭作为学生早期的社会化场所,家庭内部成员的沟通方式、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乃至学习方法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父母正确的引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动力,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会导致孩子逐步偏离学习轨道,产生厌学的行为。部分家长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考虑孩子实际情况,盲目制定学习目标,通过替孩子报名各种学习辅导班等方式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如果孩子未达成学习目标,家长可能会采用贬低责骂等方式批评孩子孩子。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有所下降,部分家长還会采用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信心动力,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厌恶学习,从而导致家庭矛盾深化亲子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厌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学校因素——心理疏导的缺失
在实施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理念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支配下,学校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教育资源的倾斜而忽视成绩欠缺的学生,这样的局面必定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加强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同时,老师领进门,学习靠个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素质质量的重要保证。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是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其情绪思想的波动起伏,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自然会感到同老师关系日渐疏远,进而产生厌学。当学生出现学习压力过大或产生厌学行为时,学校老师并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由此可见,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要想真正的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必须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保证祖国未来的人才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从影响青少年厌学行为的因素出发,结合本研究的结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众所周知,习惯深刻影响人的一生,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容易塑造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心态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中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通过完成学习计划的方式逐步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提升自身能力。其次,要强化青少年学生学习适应能力。每当学生成绩下滑或者学习效率降低时,学生常常会陷入自责或者怀疑自己的困境中,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以平常心看待成绩的高低,学习成绩并不能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成绩下滑时,学生应积极主动分析答题错误的原因,总结经验;当成绩上升时,学生要善于总结自己进步的原因,不断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促使自己养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最后,要培养中学生自制力与抗压能力。随着学年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逐步增多。当学生无法适应愈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时,很容易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厌烦心理。培养学生在校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完善学生个人品格,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时能积极对抗消极情绪。 (二)加强家庭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和睦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的陪伴是中学生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家庭对学生的引导格外重要,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特点使得自己不愿意与父母直接谈论问题,而采用偏激或者厌学等行为对抗父母,这时需要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态,耐心与孩子多沟通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通过利用微信、钉钉等新时代媒介方式强化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在校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共同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座谈会或分享会的方式听取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与理念,组织优秀家长分享成功的教育经验,为其他家长提供参考,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共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
(三)完善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针措施都会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体系,落实教育课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变传统师生关系,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实施鼓励性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学校和老师应该因材施教,优化学生评价方式,发挥隐性评价的优势。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作为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评判体系,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对他们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而不是出现错误时就一昧的指责,让学生能够拥有自身认同感,减少厌学情绪的产生。教师应正确平衡教学任务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细化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怀与支持,在学习与生活上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四)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希望,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必不可少。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坚决抵制网吧和游乐场所设置在学校附近,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社会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净化大众传媒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健康向上,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参考文献
[1].韩延礼.新形式下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06)
[2]卢翠红.《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以莱阳市三所中学为例》[J].當代教育科学,2013(10):51-52
[3].李泽艺.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
[4].王伟超.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