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阿尔卑斯山,如果你带着滑雪板轻装旅行,一天内可以攀登一连串山峰。这项运动的刺激性激发了一些运动员离开喧嚣的滑雪赛事去寻求另一种挑战,使他们的水平和能力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展现出来。
两位德国优秀极限滑雪者Sebastian Haag和BenediktB.hm把目光瞄准迦舒布鲁姆II峰,其实这座山峰并不是极限滑雪的首选目标。部分陡坡超过50度,西南山脊声名狼籍的香蕉地形、裂缝区和刃脊顶峰都不是适合越野滑雪的地形。他们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要在喀喇昆仑山区尝试高山速降。两人在阿尔卑斯山北壁滑过很多典型路线 有些是表面有冰的峭壁,在慕士塔格峰创造从4400米登顶往返10小时41分的速度攀登纪录,他们也挑战过麦金利峰的复杂地形。
到达大本营经过四个星期适应后,他们决定开始实施在一天内采用阿式攀登迦舒布鲁姆II峰滑降的计划。在这些空气稀薄地带检验我们的持久力,我们想在更高层次把技术难度和持久力两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意义上,滑降是只有连续不断的滑下来而且尽可能的达到最快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成,但它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项有着自己规律和独特风格的运动。Sebastian Haag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2006年8月2日,我们离开海拔5030米的大本营,攀过迦舒布鲁姆冰川的大量裂缝,穿过营地上方的冰崩区,来到海拔5900米的西南山脊下面。整日狂风不停,晚上又下大雪,这完全不是我们探险计划的理想天气。虽然我们很放松而且感觉状态不错,但我们很担心不断恶化的天气延长我们的计划。我们只能呆在帐篷里睡觉,本来我们想10号早上出发的,但狂风撕扯着帐篷门帘哗哗做响,还有冰雹打在外帐上的声音告诉我们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那个早上,怀着一点侥幸我们几次推迟下撤的时间,一直到11点钟乌云散去,尽管刚下的新雪和雪面没有冻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麻烦,我们不得不试一试我们的运气:根据天气预报,这是最后的‘好’天气,接下来将是一连串更糟糕的天气。早上11点15分,我们开始计时。第一段山脊的上升坡度很缓,但松软的雪把我们愚弄得够呛,每三步就深陷一次。90分钟后上升了600米高度,我们已通过海拔6550米的C1营地。后面一半时间地面冻实了许多,使我们能够保持较快的速度。我们沿着陡峭的冰雪山脊到达海拔6950米的C2营地,经过很长的混有碎石的雪槽到达海拔7450米的C3营地,此时我们已艰难攀登6个小时了。温度很适合,我们只穿着保暖内衣和防风抓绒攀登。我们已经在梦想不超过十小时登顶。在最后的大岩壁前我们做了很长的个横切,从西南山脊上我们终于看到顶峰,但迎接我们的是讨厌的巴基斯坦粉状雪。我们在齐膝深的雪中艰难前行,但是雪坡上的雪还算稳定,雪崩的危险被减到最低。
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我们到达7800米的东坳,在此短暂休息。明亮的天空开始变得昏暗,厚厚的乌云笼罩了金字塔形顶峰,现在剩下的只有200米高、30~50度的大岩壁地形。我们再次通过了很深的粉状雪区,海拔高处的雪要结实一点,但每一步都很难站稳。我们筋疲力尽地到达通往顶峰的山脊。经过一段暴露的刃脊,我们站在了最高点上,计时显示用时12小时30分钟。登顶,风景?算了吧?我们没时间去欣赏顶峰的全景,几乎没有什么风景可看到。天气正在转坏,没什么好犹豫,我们开始穿戴雪具绑扎停当,马上下山。
我们用板刃切雪做回转,刚刚新下的雪感觉很爽。但呼吸很不畅,我们时不时停下来喘气,想连续不停滑降几乎是不可能的。来到横切部,接下来是快速的下降,很长的回转,我们的肺终于得到了一个休息的机会,离开C3向右我们开始进入了滑降的难点区域。
“为了完成一次真正的滑降,我们不得不避开混合地形的山脊,在寒风中向左绕,在阴森森的冰塔林问滑行,那里的雪都板结冻硬了,坡度有50度,雪板切刃时的声音提醒那些正挂在路绳上的攀登者。
我们到达G2营地继续在上升路线左边的冰塔林里穿行,坡度超过50度——下面就是惊险的冰川盆地。好几次我们差点在冰塔林里迷路。在C1营地,我们短暂休息,吸光了最后的水合营养物,最后一段是下降进入盆地,我们必须要非常小心地避过一些悬崖。
当我们下降到6300米时雪已变得很松软,每次回转都会引发一次小型雪崩,幸运的是周围没有别人,我们只要照看好自已就行。最后到达冰川台阶,几分钟后我们进入ABC营地不用再回转了,一切都结束了!尽管感到身体疲劳和浑身酸痛,我们直处于8000米时的紧张状态,但我们真切地认识到我们成功了!我们检验了我们的潜能,用好了我们的储备,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在高山上任何的纪录都是相对的和虚无的。那里只有大自然才是主角,而人类什么都不是,最多也只是一跑龙套的。惟一留下的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验。
虽然两个德国小伙子没有达到预期的十小时内完成攀登,但他们完成了全部的攀登和下降,仅仅只用了17小时——而大部分远征队完成这一攀登需要五天时间。除此之外,他们是德国人首次在G2滑降和少有的纯粹自主攀登,自己背着雪板,没用固定路绳和协作。
两位德国优秀极限滑雪者Sebastian Haag和BenediktB.hm把目光瞄准迦舒布鲁姆II峰,其实这座山峰并不是极限滑雪的首选目标。部分陡坡超过50度,西南山脊声名狼籍的香蕉地形、裂缝区和刃脊顶峰都不是适合越野滑雪的地形。他们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要在喀喇昆仑山区尝试高山速降。两人在阿尔卑斯山北壁滑过很多典型路线 有些是表面有冰的峭壁,在慕士塔格峰创造从4400米登顶往返10小时41分的速度攀登纪录,他们也挑战过麦金利峰的复杂地形。
到达大本营经过四个星期适应后,他们决定开始实施在一天内采用阿式攀登迦舒布鲁姆II峰滑降的计划。在这些空气稀薄地带检验我们的持久力,我们想在更高层次把技术难度和持久力两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意义上,滑降是只有连续不断的滑下来而且尽可能的达到最快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成,但它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项有着自己规律和独特风格的运动。Sebastian Haag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2006年8月2日,我们离开海拔5030米的大本营,攀过迦舒布鲁姆冰川的大量裂缝,穿过营地上方的冰崩区,来到海拔5900米的西南山脊下面。整日狂风不停,晚上又下大雪,这完全不是我们探险计划的理想天气。虽然我们很放松而且感觉状态不错,但我们很担心不断恶化的天气延长我们的计划。我们只能呆在帐篷里睡觉,本来我们想10号早上出发的,但狂风撕扯着帐篷门帘哗哗做响,还有冰雹打在外帐上的声音告诉我们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那个早上,怀着一点侥幸我们几次推迟下撤的时间,一直到11点钟乌云散去,尽管刚下的新雪和雪面没有冻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麻烦,我们不得不试一试我们的运气:根据天气预报,这是最后的‘好’天气,接下来将是一连串更糟糕的天气。早上11点15分,我们开始计时。第一段山脊的上升坡度很缓,但松软的雪把我们愚弄得够呛,每三步就深陷一次。90分钟后上升了600米高度,我们已通过海拔6550米的C1营地。后面一半时间地面冻实了许多,使我们能够保持较快的速度。我们沿着陡峭的冰雪山脊到达海拔6950米的C2营地,经过很长的混有碎石的雪槽到达海拔7450米的C3营地,此时我们已艰难攀登6个小时了。温度很适合,我们只穿着保暖内衣和防风抓绒攀登。我们已经在梦想不超过十小时登顶。在最后的大岩壁前我们做了很长的个横切,从西南山脊上我们终于看到顶峰,但迎接我们的是讨厌的巴基斯坦粉状雪。我们在齐膝深的雪中艰难前行,但是雪坡上的雪还算稳定,雪崩的危险被减到最低。
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我们到达7800米的东坳,在此短暂休息。明亮的天空开始变得昏暗,厚厚的乌云笼罩了金字塔形顶峰,现在剩下的只有200米高、30~50度的大岩壁地形。我们再次通过了很深的粉状雪区,海拔高处的雪要结实一点,但每一步都很难站稳。我们筋疲力尽地到达通往顶峰的山脊。经过一段暴露的刃脊,我们站在了最高点上,计时显示用时12小时30分钟。登顶,风景?算了吧?我们没时间去欣赏顶峰的全景,几乎没有什么风景可看到。天气正在转坏,没什么好犹豫,我们开始穿戴雪具绑扎停当,马上下山。
我们用板刃切雪做回转,刚刚新下的雪感觉很爽。但呼吸很不畅,我们时不时停下来喘气,想连续不停滑降几乎是不可能的。来到横切部,接下来是快速的下降,很长的回转,我们的肺终于得到了一个休息的机会,离开C3向右我们开始进入了滑降的难点区域。
“为了完成一次真正的滑降,我们不得不避开混合地形的山脊,在寒风中向左绕,在阴森森的冰塔林问滑行,那里的雪都板结冻硬了,坡度有50度,雪板切刃时的声音提醒那些正挂在路绳上的攀登者。
我们到达G2营地继续在上升路线左边的冰塔林里穿行,坡度超过50度——下面就是惊险的冰川盆地。好几次我们差点在冰塔林里迷路。在C1营地,我们短暂休息,吸光了最后的水合营养物,最后一段是下降进入盆地,我们必须要非常小心地避过一些悬崖。
当我们下降到6300米时雪已变得很松软,每次回转都会引发一次小型雪崩,幸运的是周围没有别人,我们只要照看好自已就行。最后到达冰川台阶,几分钟后我们进入ABC营地不用再回转了,一切都结束了!尽管感到身体疲劳和浑身酸痛,我们直处于8000米时的紧张状态,但我们真切地认识到我们成功了!我们检验了我们的潜能,用好了我们的储备,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在高山上任何的纪录都是相对的和虚无的。那里只有大自然才是主角,而人类什么都不是,最多也只是一跑龙套的。惟一留下的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验。
虽然两个德国小伙子没有达到预期的十小时内完成攀登,但他们完成了全部的攀登和下降,仅仅只用了17小时——而大部分远征队完成这一攀登需要五天时间。除此之外,他们是德国人首次在G2滑降和少有的纯粹自主攀登,自己背着雪板,没用固定路绳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