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的皇帝之一。在她执政期间,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取得了巨大的新发展。
我们在提起唐朝的时候,总是说唐朝是个开明、包容的王朝,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产生的文化碰撞、交融外,一代女皇武则天也为这个评价加分不少。“女性”“皇帝”,这两个关键词吸引了后世文人骚客们的眼球,有人讽刺武则天是“牝(音同聘)鸡司晨”,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她“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可见,在中国古代,女性掌权始终不被社会主流所认可,因此后世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公允来说,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文治武功上绝对不让须眉,不论是在军事、经济还是文化交流上,都出色地做到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而在丝绸之路的建设上,她更是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政治家的魄力和智慧,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其当政期间,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一直以来,关于武则天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它们大多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她登基前在大明宫里勾心斗角的故事,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心机重、城府深的小女子形象——武媚娘。然而在历史上,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人生,比在后宫争权夺势的日子更为精彩,对后世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现山西文水县),其父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音同约),母亲为出身于隋朝皇族家庭的杨氏。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招入宫中,赐号“武媚”。入宫前母女二人分别时,母亲舍不得,武则天却说:“这次去侍奉的是天子,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所以就不要囿于儿女私情而哭哭啼啼的了。”由此看来,面对后宫三千佳丽的斗争,她已做好了准备。
武则天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家,善于察言观色,得知太宗喜欢知识女性,她就学习琴棋书画,但还是不得宠,就转向了储君李治,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就把出家为尼的她又接进宫去,拜为昭仪。当时她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亲手将女儿掐死再诬陷给王皇后,促使李治下定决心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此后因为高宗体弱,武则天就借机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买人心,终于在690年,以周代唐,当上了皇帝。
称帝后的武则天,在政治上大肆肃清反对者,努力平衡李、武二家的势力;在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文化上打破旧的士族制度,广泛选拔人才,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也留下了诸如“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然而,相较于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的国内问题,新王朝的周边问题更让武则天头痛。当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汉代所开辟的经西域至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危机重重,渐有被急剧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超赶之势。
登基后的武则天,解决周边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收复曾被她拱手让人的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四镇。这四个地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它们和唐朝的关系,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公元7世纪初,西域高昌国(现新疆吐鲁番东南一带)凭借在丝路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起来。到了高昌王麹(音同屈)文泰的时候,已经成为丝路上数一数二的大国。麹文泰自视甚高,是个喜欢和唐王朝作对的人。他不但拦截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和使臣,对唐朝又无君臣之礼,还嚣张地对唐朝的使者说“猫鼠各得其所”等挑衅的话,把李世民气得够呛,就派兵征讨他,结果唐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竟被活活吓死了!
唐军灭高昌后,就把高昌州县化了,置西州,后又效仿汉朝,置安西都护府,从此,以高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畅通,唐王朝也在西域逐渐扩张,相继在焉耆(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龟兹(现新疆库车一带)等地设立都督府和管理机构。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朝打败西突厥,西突厥在西域的宗主权也转归唐朝所有,唐朝把安西都护府迁移到龟兹,设置安西四镇,并设立了众多羁縻州县(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特殊行政单位,有一定的自治权),号称:“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皆置都督,督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但是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并不稳固,尤其是面对强大而又有野心的吐蕃的攻击,加之西突厥余部的夹击,在给养困难的条件下,唐军更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安西四镇总是在唐朝与吐蕃间来回转换,679年,唐朝收复四镇,并以碎叶(现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一带)代替焉耆为四镇之一。到了武则天实际统治时期,突厥复国,唐朝又皇位更替频繁,她为了自己的统治考虑,主动放弃了安西四镇,试图以册封西突厥后裔来维持与西域的藩属关系。但西突厥后裔早就在西域失去了号召力,倒是吐蕃看到唐朝放弃了安西四镇,就对西域大举进攻,占据焉耆以西,兵锋东向,形势危急。
这种形势迫使武则天做出决策,必须收复安西四镇。689年,她派文昌右相韦待价征讨吐蕃,但韦待价不敢与吐蕃兵锋相碰,滞留不进,加之士兵长途跋涉,给养不足,多饥馑而死,进兵失败。691年,武则天又命文昌右相岑长倩率兵进讨,但岑长倩未到前线就被召回,被人陷害打入狱中,最终惨遭诛杀。 不久,武则天又想起了名将王孝杰,他曾在高宗时期(公元678年)随工部尚书刘审礼进攻吐蕃。那次进攻唐朝大败,刘审礼伤重而死,王孝杰被俘虏。吐蕃赞普赤都松赞见其相貌与自己的父亲相似,最终让他免死归唐。在吐蕃多年,王孝杰对当地了如指掌。692年,武则天任命他率领军队再次进攻吐蕃,收复安西四镇。王孝杰不负众望,大破吐蕃,收复了四镇,并再次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以3万名士卒镇守。
西域离唐朝较远,运送给养是个大问题:老百姓要对士兵“资遣衣粮”,因此怨声载道;西域的土地、气候条件对士兵也是个挑战。所以很多大臣建议放弃西域,但武则天却显现出了成熟的政治家的一面,力排众议,认为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才是上策。她的这一果断决策促使唐朝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对安西四镇长达近百年的稳定统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正是因为武则天的坚持,经西域而至中亚的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当时阿拉伯、波斯以至欧洲国家的驼队络绎不绝地往来于天山南北道上,如今流传下来众多的唐代胡人形象的陶瓷器,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早在唐朝之前,中国与朝鲜、日本等就开辟了海上交通线。到了唐代,武则天等统治者对科学大力扶植,造船术和航海术都有很大发展,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凸显。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时战时和,武则天曾试图一统朝鲜半岛,但因为唐军需要应付的势力很多,无法首尾兼顾,所以坐视新罗于676年统一朝鲜半岛。此后,新罗对唐朝臣服,双方进入了和平时期,促成了唐朝至新罗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
唐之前到朝鲜半岛的海路主要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直接东航至朝鲜半岛西部海岸。至唐朝,又开辟了两条新的航线——“渤海道”和“高丽道”,这两条道路都是从登州(现山东蓬莱)出发,越过渤海海峡,到今天的旅顺附近,而后循辽东半岛东岸到乌骨城(现辽宁东港市东)海面,直至鸭绿江口,在此分为两道:一道由鸭绿江北航,再转陆路至渤海王城(现黑龙江宁安市境内),即“渤海道”;另一路沿朝鲜半岛西岸到现朝鲜清川江口,再南行至唐恩浦口(现韩国仁川以南),即为航线的终点,由此再由陆路前往新羅王城(现朝鲜庆州),此即“高丽道”。
随着朝鲜半岛统一,原先日本经朝鲜半岛到唐朝的海上路线被阻断。当时日本南部的一些岛屿归附日本,于是日本就开辟了一条“南岛路”,船只通过南岛,横越东海至扬州或明州靠岸,由此至长安。但东海风浪大,所以在8世纪后期,又开辟了“大洋路”,据历史学者王育民研究,该路线从大津浦出发,经长崎县平户岛、五岛列岛,越过黄海,直航长江口。这条航线行程最短,若遇顺风,8天就可到达。
武则天统治前后期,印度洋、太平洋上的海路也逐渐发展起来。大体路线是:从广州起航,沿印度支那半岛海岸经今天越南的昆仑岛南行,经过今天的新加坡海峡至苏门答腊东南部。在此分为两线,一为东南通今天的爪哇;一为西北出海峡至今天的斯里兰卡等国,经今天的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最后陆路行至大食国的首都缚达城(现伊拉克巴格达),全程需要3个月。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但建立了唐朝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联系,还建立了与中亚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国之间的联系。
武则天时期经济、文化、外交上的发展,让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了共同繁荣的阶段。虽然后世不少人对于这位“心狠手辣”的女政治家颇有微辞,但她在政治上的建树,跟其他帝王比起来是毫不逊色的。她积极收复安西四镇,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唐朝与欧洲的东罗马帝国联系在一起;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使唐朝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的国家连接在一起。
也许,武则天立下的无字碑,已经表达了她最后的愿望——让一切功过是非,皆留给后人评价。
我们在提起唐朝的时候,总是说唐朝是个开明、包容的王朝,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产生的文化碰撞、交融外,一代女皇武则天也为这个评价加分不少。“女性”“皇帝”,这两个关键词吸引了后世文人骚客们的眼球,有人讽刺武则天是“牝(音同聘)鸡司晨”,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她“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可见,在中国古代,女性掌权始终不被社会主流所认可,因此后世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公允来说,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文治武功上绝对不让须眉,不论是在军事、经济还是文化交流上,都出色地做到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而在丝绸之路的建设上,她更是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政治家的魄力和智慧,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其当政期间,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从后宫走向前朝
一直以来,关于武则天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它们大多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她登基前在大明宫里勾心斗角的故事,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心机重、城府深的小女子形象——武媚娘。然而在历史上,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人生,比在后宫争权夺势的日子更为精彩,对后世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现山西文水县),其父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音同约),母亲为出身于隋朝皇族家庭的杨氏。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招入宫中,赐号“武媚”。入宫前母女二人分别时,母亲舍不得,武则天却说:“这次去侍奉的是天子,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所以就不要囿于儿女私情而哭哭啼啼的了。”由此看来,面对后宫三千佳丽的斗争,她已做好了准备。
武则天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家,善于察言观色,得知太宗喜欢知识女性,她就学习琴棋书画,但还是不得宠,就转向了储君李治,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就把出家为尼的她又接进宫去,拜为昭仪。当时她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亲手将女儿掐死再诬陷给王皇后,促使李治下定决心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此后因为高宗体弱,武则天就借机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买人心,终于在690年,以周代唐,当上了皇帝。
称帝后的武则天,在政治上大肆肃清反对者,努力平衡李、武二家的势力;在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文化上打破旧的士族制度,广泛选拔人才,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也留下了诸如“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然而,相较于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的国内问题,新王朝的周边问题更让武则天头痛。当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汉代所开辟的经西域至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危机重重,渐有被急剧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超赶之势。
重夺安西四镇
登基后的武则天,解决周边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收复曾被她拱手让人的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四镇。这四个地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它们和唐朝的关系,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公元7世纪初,西域高昌国(现新疆吐鲁番东南一带)凭借在丝路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起来。到了高昌王麹(音同屈)文泰的时候,已经成为丝路上数一数二的大国。麹文泰自视甚高,是个喜欢和唐王朝作对的人。他不但拦截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和使臣,对唐朝又无君臣之礼,还嚣张地对唐朝的使者说“猫鼠各得其所”等挑衅的话,把李世民气得够呛,就派兵征讨他,结果唐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竟被活活吓死了!
唐军灭高昌后,就把高昌州县化了,置西州,后又效仿汉朝,置安西都护府,从此,以高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畅通,唐王朝也在西域逐渐扩张,相继在焉耆(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龟兹(现新疆库车一带)等地设立都督府和管理机构。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朝打败西突厥,西突厥在西域的宗主权也转归唐朝所有,唐朝把安西都护府迁移到龟兹,设置安西四镇,并设立了众多羁縻州县(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特殊行政单位,有一定的自治权),号称:“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皆置都督,督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但是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并不稳固,尤其是面对强大而又有野心的吐蕃的攻击,加之西突厥余部的夹击,在给养困难的条件下,唐军更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安西四镇总是在唐朝与吐蕃间来回转换,679年,唐朝收复四镇,并以碎叶(现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一带)代替焉耆为四镇之一。到了武则天实际统治时期,突厥复国,唐朝又皇位更替频繁,她为了自己的统治考虑,主动放弃了安西四镇,试图以册封西突厥后裔来维持与西域的藩属关系。但西突厥后裔早就在西域失去了号召力,倒是吐蕃看到唐朝放弃了安西四镇,就对西域大举进攻,占据焉耆以西,兵锋东向,形势危急。
这种形势迫使武则天做出决策,必须收复安西四镇。689年,她派文昌右相韦待价征讨吐蕃,但韦待价不敢与吐蕃兵锋相碰,滞留不进,加之士兵长途跋涉,给养不足,多饥馑而死,进兵失败。691年,武则天又命文昌右相岑长倩率兵进讨,但岑长倩未到前线就被召回,被人陷害打入狱中,最终惨遭诛杀。 不久,武则天又想起了名将王孝杰,他曾在高宗时期(公元678年)随工部尚书刘审礼进攻吐蕃。那次进攻唐朝大败,刘审礼伤重而死,王孝杰被俘虏。吐蕃赞普赤都松赞见其相貌与自己的父亲相似,最终让他免死归唐。在吐蕃多年,王孝杰对当地了如指掌。692年,武则天任命他率领军队再次进攻吐蕃,收复安西四镇。王孝杰不负众望,大破吐蕃,收复了四镇,并再次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以3万名士卒镇守。
西域离唐朝较远,运送给养是个大问题:老百姓要对士兵“资遣衣粮”,因此怨声载道;西域的土地、气候条件对士兵也是个挑战。所以很多大臣建议放弃西域,但武则天却显现出了成熟的政治家的一面,力排众议,认为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才是上策。她的这一果断决策促使唐朝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对安西四镇长达近百年的稳定统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正是因为武则天的坚持,经西域而至中亚的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当时阿拉伯、波斯以至欧洲国家的驼队络绎不绝地往来于天山南北道上,如今流传下来众多的唐代胡人形象的陶瓷器,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
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早在唐朝之前,中国与朝鲜、日本等就开辟了海上交通线。到了唐代,武则天等统治者对科学大力扶植,造船术和航海术都有很大发展,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凸显。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时战时和,武则天曾试图一统朝鲜半岛,但因为唐军需要应付的势力很多,无法首尾兼顾,所以坐视新罗于676年统一朝鲜半岛。此后,新罗对唐朝臣服,双方进入了和平时期,促成了唐朝至新罗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
唐之前到朝鲜半岛的海路主要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直接东航至朝鲜半岛西部海岸。至唐朝,又开辟了两条新的航线——“渤海道”和“高丽道”,这两条道路都是从登州(现山东蓬莱)出发,越过渤海海峡,到今天的旅顺附近,而后循辽东半岛东岸到乌骨城(现辽宁东港市东)海面,直至鸭绿江口,在此分为两道:一道由鸭绿江北航,再转陆路至渤海王城(现黑龙江宁安市境内),即“渤海道”;另一路沿朝鲜半岛西岸到现朝鲜清川江口,再南行至唐恩浦口(现韩国仁川以南),即为航线的终点,由此再由陆路前往新羅王城(现朝鲜庆州),此即“高丽道”。
随着朝鲜半岛统一,原先日本经朝鲜半岛到唐朝的海上路线被阻断。当时日本南部的一些岛屿归附日本,于是日本就开辟了一条“南岛路”,船只通过南岛,横越东海至扬州或明州靠岸,由此至长安。但东海风浪大,所以在8世纪后期,又开辟了“大洋路”,据历史学者王育民研究,该路线从大津浦出发,经长崎县平户岛、五岛列岛,越过黄海,直航长江口。这条航线行程最短,若遇顺风,8天就可到达。
武则天统治前后期,印度洋、太平洋上的海路也逐渐发展起来。大体路线是:从广州起航,沿印度支那半岛海岸经今天越南的昆仑岛南行,经过今天的新加坡海峡至苏门答腊东南部。在此分为两线,一为东南通今天的爪哇;一为西北出海峡至今天的斯里兰卡等国,经今天的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最后陆路行至大食国的首都缚达城(现伊拉克巴格达),全程需要3个月。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但建立了唐朝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联系,还建立了与中亚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国之间的联系。
武则天时期经济、文化、外交上的发展,让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了共同繁荣的阶段。虽然后世不少人对于这位“心狠手辣”的女政治家颇有微辞,但她在政治上的建树,跟其他帝王比起来是毫不逊色的。她积极收复安西四镇,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唐朝与欧洲的东罗马帝国联系在一起;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使唐朝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的国家连接在一起。
也许,武则天立下的无字碑,已经表达了她最后的愿望——让一切功过是非,皆留给后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