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企业家而言,速度似乎永远是一个魔咒。
是做“快公司”,还是做“慢公司”?这也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
很多经理人推崇速度,但是也对快速抱有忌惮之心,多少中国公司“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IT业教父柳传志显然是做“慢公司”的思路,他就有一句经典的言论,“撒上一层土,夯实了踩两脚,再撒一层土,再夯实”。
但是,在商业2.0观察者金错刀的新书《快品牌——新晋品牌一飞冲天的“蓝海”法则》中,作者则坚定而直接地说,“惟快品牌者生存”。
作者列出了一份“快品牌”名单,在2006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单。Google的快速增长令人称奇,才7年多时间,它的品牌价值已经高达123.76亿美元,把西门子、飞利浦、摩托罗拉这些“百年老店”抛在身后。
另一家为人称道的“快品牌”是三星电子,三星电子以快速的品牌增长模式向对手发起了进攻,2001年品牌增长率为23%,2002年为30%,2003年为31%,2004年为16%,2005年为19%,2006年为8%。这种增长速度,简直无人可敌。 2005年三星以14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首次超越索尼,2006年则高达161.69亿美元。
再看看那份“慢品牌”名单,福特、柯达、英特尔、戴尔等,它们出了什么问题?一个不可否认的变化是我们的商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更具不确定性,传统的营销策略正遇到新的阻力,比如,在营销专业人士看来,广告正在变得越来越缺乏效力:通过电视广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TiVo互联网电视,并借此跳过大多数广告;通过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一些软件外挂来过滤垃圾邮件和拦截弹出式广告;通过报纸广告,越来越多的人在放弃报纸,把目光转向了互联网和杂志。《商业周刊》的报道也称:“借助大众媒体塑造品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优秀的品牌塑造者们更关心的是找到有效途径,使消费者将品牌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看来,在数字时代的新环境下,那些品牌新军由于采取了最具创造力的方法而进入品牌快速道,它们是“快品牌”的尖锋力量,它们更清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以及更快地吸收和适应各种新技术。在中国,你可以从这些品牌中找到快的力量,如联想、明基、百度、分众、淘宝等。
但是,“快品牌”模式不只是那些新进品牌的专利,那些品牌老兵由于适时进行了自我更新而“老树发新枝”,驰入了品牌快速道,如诺基亚、宝马、汇丰、宜家等。
《快品牌——新晋品牌一飞冲天的“蓝海”法则》从“全球最佳品牌”选择了9个样本,它们是数字时代的速度大师(Speed Master),分别是: 三星电子、苹果、索爱、摩托罗拉、Google、eBay、宝马、星巴克、宜家。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认为,对那些伪“快品牌”而言,客户体验的不足和品牌的长期持续性没有得到时间的验证,从而出现“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对那些真正的“快品牌”公司而言,他们也遵循同样的理念,即快就是慢。
因此,本书的9个案例,不仅把焦点聚焦于那些“速度大师”的品牌策略上,更把眼光延伸至他们的组织架构,事实上,品牌不仅要做好外部工作,更要强化内部修炼。这9家公司案例也表明,只有内外兼修,方能真正实现快速。
观察这些“快品牌”制造者,虽然各有鲜招、创新百出,但是,它们也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快就是慢”法则,这就是“快品牌”四法则:与众不同、成为酷品牌、发力网络、制造独特体验。
(《快品牌——新晋品牌一飞冲天的“蓝海”法则》,作者:金错刀,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价: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