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这个名字,虽然家喻户晓,但奇怪的是他本人从来没有用过,而且在档案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
  在孙家的族谱上,孙中山是“德”字辈,叫孙德明。孙文之名是他10岁上私塾时老师为他取的,他17岁在香港拔萃书屋上学时,取号“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粤语中,日新的读音为逸仙,后来他的老师区凤墀就干脆给他改成了孙逸仙。
  至于应用最广泛的“孙中山”,其实是因误译得来的。当年,孙文流亡日本,他的日本朋友准备把他安排在东京银座的对鹤旅馆暂住。为了安全起见,不公开孙中山的姓名和身份,登记时友人想起来旅馆时路过一座名叫“中山”的侯爵府邸,于是在登记处写下了“中山”二字。日本习俗“中山”只能是姓,下面必须还有名,孙中山一笔接过来在后面加了“樵”字。从此,孙中山便以中山樵之名住在日本。


  章士钊曾从他的日本朋友那里得到一本书,里面介绍了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章士钊看到后大加赞赏,就给译成了中文在国内出版。出人意料的是,一生严谨的章士钊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却出了差错。章士钊将孙中山的本名孙文与别名中山樵的两个姓连在一起,写成了孙中山。该书出版后“孙中山”之名也随之传开,久而久之,竟成了正式的名字。
  (文/张壮年 据《中国人名的故事》)
  □本栏编辑/邹文静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独立学院化工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思路,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出课程考核新办法,并正在实施中。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通过实验学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共同追求的一条线索,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要革除传统教学的积弊,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一步明确和
[摘要] 本文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通过7个方面的比较,阐明多媒体的使用与化学课堂教学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只有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方式 多媒体电化教学 比较 化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充分发挥多媒体电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使化学教学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