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 本真的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8338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舞台上,当年轻的乌兰牧骑队员那日苏把长调转换为耳熟能详的《赞歌》时,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拉回“燃情岁月”……11月21日晚,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在中国剧院完成了其在北京的第三场演出。演出结束,观众起身鼓掌、挥手致意,更有人激动地跑上台去与演员们合影,谢幕持续了很长时间……
  乌兰牧骑,对于今天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称,而它的60年历程,却通过这台舞台剧,打动了观众。无论哪一个年龄层,也无论是否熟知乌兰牧骑最辉煌的时刻“,演的就是那个时代”是大家的共鸣。尤其对于现场许多经历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演出激起了他们对自己青春芳华的回想。
  “乌兰牧骑”一甲子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是草原上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是一直活跃在牧场和蒙古包边的文艺宣传队,诞生于1957年的内蒙古锡林郭勒。
  20世纪50年代初,在内蒙古广大牧区,牧民们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展览和文艺演出,甚至听不到广播。时任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把农牧区基层文化生活贫乏的情况汇报给总理周恩来,周总理提出“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办法,建立相应的队伍。”于是,回到内蒙古的乌兰夫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开始调研。
  1957年5月初,自治区文化局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和自治区要求,同时派出几个工作组到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等牧区及半农半牧区进行调查研究。很快,工作组得出结论:鉴于内蒙古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种种特点,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组织精悍、装备轻便、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服务的小型综合性的文化工作队,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直接地、经常地送到广大农牧民居住和生产的居民点及放牧场。
  于是,1957年5月28日至8月11日,烏兰牧骑首先在纯牧区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和半农半牧区的昭乌达盟翁牛特旗组建,从此,草原上出现了“乌兰牧骑”。
  初创时,苏右旗的乌兰牧骑只有9名队员、5部乐器、4套演出服、两辆勒勒车。队员都是牧民中的文艺骨干,他们不仅是演员,还是布景员、放映员、化妆师,甚至是厨师、驾车员;他们不但演奏马头琴、四胡、三弦,还唱歌、跳舞、朗诵、演话剧。他们曾在大风雪中被困,在幕布后面照料队员生病的孩子,帮着牧民收牧草,甚至扑救草原上的大火……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自编的节目演给农牧民。导演金美花说:“我们现在舞台上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贴近群众的演出形式让乌兰牧骑在草原很快大受欢迎,到了1963年,乌兰牧骑队伍已在全内蒙古扩展到30支。这不仅是传播文化的队伍,也是为农牧民服务的工作队。乌兰牧骑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1964年,乌兰牧骑进京汇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随后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掀起了一阵“乌兰牧骑”热潮。当时的《人民画报》也曾多次报道乌兰牧骑,其舞台剧照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
  直到今天,乌兰牧骑仍活跃在草原上,拥有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2017年,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演“我们”的故事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那条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这是《我的乌兰牧骑》的开场唱段,据金美花说,《我的乌兰牧骑》的创作来源于一次交谈碰撞。
  2015年,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计划排一部新戏,为此从北京请来了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和曾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丝路》编导的金美花。在他们与艺术总监宝音和团长孟玉珍聊创作想法时,交谈逐渐从历史大戏转到了乌兰牧骑。最终,一个设想得到所有人的赞成——讲乌兰牧骑的故事。孟玉珍说:“我们团就是锡林格勒乌兰牧骑,我们都是小时候进的乌兰牧骑,我们有太多的故事,所以,我们决定演前辈,演自己。”
  经过两年的筹备、排演,2017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我的乌兰牧骑》成功首演。
  麻宇欣,今年24岁,在剧中扮演12个队员之一。她的母亲就是“乌兰牧骑”,从小的耳濡目染,造就了现在的“女承母业”。“妈妈看过好几次演出,很激动。我现在演的就是她的经历。”为了演好乌兰牧骑队员,麻宇欣的母亲帮她做了很多功课,“演好这部剧,也算我对母亲人生的致敬。” 麻宇欣说。
  “剧中很多演员的父辈都是乌兰牧骑,他们给我讲了很多故事,带老照片给我看。所有桥段用的都是真实的故事,演员们演的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和他们自己。”金美花说。
  剧中扮演牧民的演员孙月说对记者说:“这个剧讲的不是泛泛的大道理,是身边的真的事,所以它能感人。”
  时代的 本真的
  金美花是“80后”,作为《我的乌兰牧骑》总导演,她坦言“因为不了解,一些年轻观众的反馈与年长的确实有一定差距。但一个剧不可能覆盖全部观众群。每个剧都有自己的受众群。”
  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创们一直有个担心,那就是掺杂个人喜好、市场导向,使得这个剧偏离时代样貌。“所以,我们花了很大工夫研究历史资料,做采访,深入了解这样一支特殊的文艺队伍。网上能买到的、资料馆里有的,全部都拿过来进行了研究探讨。希望能够尽量呈现原本面貌。所以,我们在表现上反而要‘收’,因为观众的想象力是十分强大的——草原在心中,蓝天在心中,乌兰牧骑的故事在心中……”
  前三幕,衣着朴素的演员们跳起打草舞、剪羊毛舞、挤奶舞,他们在牛栏上压腿、在草地上练功、在河里洗衣,直到勒勒车变成了“大解放”,“合影”的人慢慢离去……第四幕,音乐响起,场灯全开,身着蒙古族盛装的青年演员们,活力四射地从观众席舞蹈着跃上舞台……为此,金美花说:“我们要在这个点上将观众拉回到今天,今天的乌兰牧骑是更加丰富多彩的。”
  72岁的北京观众罗女士,年轻时在内蒙古插队,这场演出勾起了她许多回忆。“看见他们就觉得特别亲。这些年,我几乎年年都回内蒙古,情谊太深。”
  结束了在北京的演出,《我的乌兰牧骑》全体演职人员在第二天就返回了锡林郭勒,下乡演出,继续他们乌兰牧骑的职责。而《人民画报》对乌兰牧骑的报道,也将继续。
其他文献
2019年2月1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布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命名。2019年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报的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
期刊
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六个内容展区的丰富展品,将40载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画卷般呈现在眼前,激发着观众们的逐梦豪情。  11月13日上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展览。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营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浓厚社会氛围,经党中央批准
期刊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于11月6日至11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开幕式当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成功进行了过失速机动飞行表演,展示了“榔头”机动、“赫伯斯特”机动、“眼镜蛇”机动、“大迎角360度滚转”等典型过失速机动飞行动作,让观众大呼过瘾。酣畅淋漓的表演凸显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优异的飞行性能,体现了试飞员精湛高超的飞行技术,也标志着中国推力矢
期刊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变革道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即起步阶段
期刊
“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  2019年1月28日至2月10日,“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浙江、山西、江苏等地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携其匠心产品和独特技艺来到故宫博物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各地老字号产品,让参观者了解历史底蕴相通的民间老字号与宫廷文化的悠久渊源,全方位体会浓浓的过年气息,为春节增添别具特色的年味。  本次活动由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
期刊
十二年前,几位年轻人开设的沙集第一家淘宝店一下子带动了整个地区步入农村电商时代,随后形成了独特的“沙集模式”。今天,位于江苏北部的沙集镇,被誉为“全国淘宝第一镇”。  所谓“沙集模式”是指通过电商平台,以“网络+公司+农户”为核心,具有可复制、自下而上草根性特征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改变了沙集的产业格局,提升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更使沙集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全新之路。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
期刊
提到王福春,人们总会想到他鏡头中那些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自1977年拿起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就将镜头对准了铁轨上奔驰的机车和车厢里的人们。他说:“火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早年,王福春考入了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从此和铁路结下不解之缘。整整40年,王福春跑遍了全中国所有的铁路线,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几十万公里,拍摄底片十余万张。他用相机记录
期刊
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一批外國摄影师紧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踏上这块土地,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中国社会的点滴……他们所拍摄的照片从一个侧面成就了时代的珍贵记忆;2018年,中国的摄影师们以这些外国摄影家们拍摄的画面为蓝本再次拍摄,进行一次中外摄影作品的“对话”。  这场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发起的“中外摄影对着拍”项目,用对比的手法聚焦新时代发展,以影像追溯改革开放的足迹。  11月17日,以40
期刊
有学者认为:“笔墨中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构图上将诗、书、画、印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在世界画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诗书画印”同修最早出现在宋代,元赵孟頫、王冕将其发扬光大,明清以来多数书画大家是“诗书画印”并举发展,时至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将“诗书画印”发展到高峰。近代以来,由于书画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加之受西方学院派书画教学分科的影响,“
期刊
从30岁到55岁,王逸平一直与病魔抗争,也是在这个时期,他一刻不停地在研发新药的艰难探索中度过,直到2018年的4月11日,王逸平永远地倒在了自己的办公室中,年仅55岁。  今天,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王逸平研发成功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已在全国五千多家医院临床应用,使两千多万患者受益。这种药也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201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王逸平“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春去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