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基础,那么合作学习就是纽带,探究学习则是动力。叶圣陶曾说过,“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自然而然的生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上,要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着手,设计不同的教法,把学生引上自己去理解课文的轨道,使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利用多渠道收集资料促进课堂教学
让学生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的课程内容信息,既能让学生拓宽眼界,对课文背景、内容有一定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渐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找资料。家中有电脑的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察看了一幅幅的稀世珍宝图片,还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有的学生利用图书查找有关资料。学生了解了昔日的圆明园,集全国美景于一身,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感受到了它昔日的辉煌。也从中了解了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事件,大家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杀戮、放火,肆意掠夺。有的同学则采访了邻居老人,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多渠道的收集,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的课程资源。在收集、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初步认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新时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很明显,学生的收集信息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各自的学习方式,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处理、加工和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个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二、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制定学习目标
一篇课文,作者常常在文本中精心安排了一些非常关键的句子,有的揭示了题目的意思,有的点明了中心,有的总结了内容,有的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制定学生当堂学习目标来统领全篇,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感受。
《草原》一课,文章结尾借用诗句对全文做总结。这个总结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备课时,我抓住这个总结句来设计自主学习目标: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蒙汉情深、天涯碧草)。3、理解这两个词语意思(引导学生归结为两个词:景美、人美)。4、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或者那些句子、那些词语体现了景美、人美?用直线画出。5、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6、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解决同学之间提出的问题。7、集体交流。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小组交流的目标都很明确,学习起来感到有法可依,学生学习的積极性很高。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就会谈出自己的见解,就会很自然地从文中字里行间感受到草原独特的美丽风光,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利用借“船”引渡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篇课文,一般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这条“船”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如《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三、四自然段,分别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先通过对比引出特点,然后运用三个排比句来具体描写特点。教学时,只精教第三段,并从第三段中总结出一种学法,第四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每段介绍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更多了,也为过渡到“自己读书”搭起了自主学习的一座桥梁。
有些课文教师可抓住一段精心指导就可以。如低年级的许多童话课文,句子精短,其内容的段落结构相似,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可重点指导一段。中高年级也有不少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一一道来,各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的那三段,写法大同小异;《将相和》一课,三个故事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因此,教这些课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一一讲述,而要精导一段,拨通全文,用这种借“船”引渡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自主学习的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在关键的地方稍做点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探究兴趣和所迸发出的闪光的思维火花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收到了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根本无法达到的学习效果,并且在经过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作者联通: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
一、利用多渠道收集资料促进课堂教学
让学生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的课程内容信息,既能让学生拓宽眼界,对课文背景、内容有一定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渐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找资料。家中有电脑的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察看了一幅幅的稀世珍宝图片,还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有的学生利用图书查找有关资料。学生了解了昔日的圆明园,集全国美景于一身,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感受到了它昔日的辉煌。也从中了解了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事件,大家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杀戮、放火,肆意掠夺。有的同学则采访了邻居老人,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多渠道的收集,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的课程资源。在收集、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初步认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新时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很明显,学生的收集信息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各自的学习方式,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处理、加工和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个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二、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制定学习目标
一篇课文,作者常常在文本中精心安排了一些非常关键的句子,有的揭示了题目的意思,有的点明了中心,有的总结了内容,有的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制定学生当堂学习目标来统领全篇,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感受。
《草原》一课,文章结尾借用诗句对全文做总结。这个总结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备课时,我抓住这个总结句来设计自主学习目标: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蒙汉情深、天涯碧草)。3、理解这两个词语意思(引导学生归结为两个词:景美、人美)。4、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或者那些句子、那些词语体现了景美、人美?用直线画出。5、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6、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解决同学之间提出的问题。7、集体交流。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小组交流的目标都很明确,学习起来感到有法可依,学生学习的積极性很高。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就会谈出自己的见解,就会很自然地从文中字里行间感受到草原独特的美丽风光,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利用借“船”引渡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篇课文,一般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这条“船”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如《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三、四自然段,分别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先通过对比引出特点,然后运用三个排比句来具体描写特点。教学时,只精教第三段,并从第三段中总结出一种学法,第四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每段介绍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更多了,也为过渡到“自己读书”搭起了自主学习的一座桥梁。
有些课文教师可抓住一段精心指导就可以。如低年级的许多童话课文,句子精短,其内容的段落结构相似,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可重点指导一段。中高年级也有不少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一一道来,各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的那三段,写法大同小异;《将相和》一课,三个故事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因此,教这些课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一一讲述,而要精导一段,拨通全文,用这种借“船”引渡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自主学习的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在关键的地方稍做点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探究兴趣和所迸发出的闪光的思维火花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收到了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根本无法达到的学习效果,并且在经过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作者联通: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